夢見自己沒考上重點高中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葛明寧 發自山西 實習生 舒嫣蕓 包文源 張迪青 劉更

40歲的宋建偉覺得,自己會是關子嶺村最後一個農民。

關子嶺村是山西介休市連福鎮的一個邊遠山村。年輕人基本去了城裏,留在村裏耕種的都是些老年人,若不是照顧父母,宋建偉會去約30公裏外的介休市裏住。

山西罕見的暴雨停歇後,10月16日傍晚,他扛著扁擔在北風中走下山谷,去收家中僅存的一畝小米。這條被雨水衝壞的路有碎石、倒伏的樹木。有的地方幾乎變成裸露的斜坡——剛發生的山體滑坡模糊了山路與山本身的界限,他家門前的路,也被雨“削”出了一個能看到底下煤柱的“大坑”。

這天,山後面“燒”了一會兒紅通通的霞光,但又急遽地變暗。他緊張起來,轉頭回家裏,戴上頭燈。

在80公裏外的呂梁交口縣雙池鎮青山村,61歲的前礦工周喜占到附近公路邊上去撿雨後散落一地的樹木枝條,堆成一堆。他有殘疾,行動不便,只能等兒子有空,把樹枝扛到坡上的家門口,作為家裏過冬的柴。

周喜占住在礦山周圍,拉煤的車每日從村邊的公路上碾過,就像礦山的脈搏。山民的人生總是與煤炭有百轉千回的關聯,他們到地下刨它、擺放它,待它們如嬰兒。

烏黑的煤炭帶來火,將在爐裏爆發出巨大的能量——但是,這能量與采運它的人無關。大山接受連年的挖掘,如同山裏人沈默地面對充滿磨難的生活。

不願下山

宋建偉記不得“大坑”出現的時日,也許是9月底,也可能是10月初,總之,是雨水成災的那些天。某日上午,宋建偉回到山上,發現父母家門口的一段公路寬度減少了大約1/3——靠近山谷的部分被連日大雨不規則“削”了下去,露出下面幾十米高、粗壯的煤柱子。

宋建偉一家門口的“大坑”。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葛明寧攝。

父母家住采煤區,房子底下早就是中空的,被煤柱撐著。

宋建偉70歲左右的父母甚至沒聽見那聲巨響,他們更沒想到給山下的兒子打電話,提一提門口的“坑”。

家門口不遠處早就掛著 “地質災害隱患區,註意避讓”的黃色牌子。介休市政府也組織關子嶺村的居民陸續搬離這片“采空區”,為每戶提供山下60平米的房子。

關子嶺村村委會副主任高清源負責對一些老人做搬離此地的思想工作,但是,他甚至無法做通自己的工作。他年紀大了,今年只有種兩畝地的精力,他全部種上了不愁銷路的土豆,最不濟可以留在家,作過冬的口糧。

高清源說,很多上了年紀的人覺得,不能下山,下了山,自己哪兒還有收入?

他的兩個兒子都在礦上上班,一個月能掙六七千元,在當地算還不錯;他們每個月分別貼父親二三百元。“他們也有孩子,也要生活。”高清源理解兒子們。

下雨的那幾日,雖然高清源“各家各戶轉轉、看看”,警告留守的老人們快下山去,但他知道這沒什麼譜,天一有放晴的意思,老人們馬上又回來準備收秋。

高清源介紹,關子嶺村的每戶人家平均能分到五六畝土地,無論種玉米還是土豆,一畝土地每年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高山上基本沒有灌溉設施,都是“靠天吃飯”,從前,村民們看到下雨會異常喜悅,但自從了解到村裏位於煤礦采空區,心情變得矛盾起來。

宋建偉也試圖勸過父母搬下山去,但是,老兩口舍不得山上的田。

問宋建偉的母親韓玉萍,山塌了怎麼辦,“那就死毬了嘛。是命。”她一邊說,一邊將面皮切成細細的絲,竈上的鍋咕咕地冒著水煙。

宋建偉也沒那麼惶恐。前幾年,政府告知這裏有塌方的危險,宋建偉想,門口不還跑著大車?看到屋底下煤柱的那天上午,他有一瞬間想:“(房子底下)並不是空的。有這麼些柱子。”

這家人一直在等待雨停。關子嶺村的位置幾乎處於山頂,下地幹活就意味著要沿著山路一直往下走。當地人的習慣是,下雨就不下地。

如果你在不同的時候問宋建偉,喜不喜歡種田?會得到完全不一樣的回答。

比如,10月20日下午,他剛從山上下來,這天的工作是騎車在收下的小米穗上來回碾,碾成光棒和籽粒——他說,不喜歡種田。山裏寂寞,是一個“有錢沒處花”的地方。種田辛苦,尤其在山裏,從來沒什麼大型的農機,夏天除草用耙子,隔幾天就去看看有沒有新的雜草長出來。如果偷懶打除草劑,“玉米跟雜草一起死去了”。

宋建偉會幫人做理療,剛在山下開了一間推拿店。要不是父母親堅持在山裏種地,他會把店開去介休市裏,那裏人流量更多。

但是,在晴朗的天,宋建偉會騎著摩托車曲折地轉過十幾個彎和坡,到低處的田裏去,他從來不怵,幾個看著超過60度的陡坡,摩托車瀟灑地蹦一下就上去,別人都不敢。

一路上遇到的花,宋建偉知道它們的名。比如,淡黃的是柴胡、紫色的是黃芩和地榆。款冬花長得更敦實些,像一個帶花瓣的香菇,總是開在河邊,它也可以入藥。暴雨之後,河邊的土地裂了大口,他不敢走過去采。

從宋建偉的父親宋中星開始,這家人就是關子嶺村的村醫。宋建偉的哥哥宋建鎖讀了衛校,繼承父親的醫術,逐漸有一點中醫方面的名聲。他的屋裏現在還掛滿病人送的錦旗——今年5月,他因患胰腺癌去世。

宋建鎖從小學習成績比宋建偉強,比弟弟少讓人操心,從前,他在村衛生室裏行醫,“門口常停著十幾輛車呢”。什麼病都看,看頭疼腦熱,各種各樣的疼痛。宋建偉在邊上幫人打針、掛點滴,一天打十幾回。

宋建偉不願回憶哥哥,一旦想起來,“到了夜裏還是想他”。

他說,這也是母親寧願住在山上的原因,城裏對於她太聒噪了,左鄰右舍的人總是勸她“不要太難過”——事情過去小半年,她本來已不太難過,被人一說,又傷心起來。從前她只偶爾抽煙,最近變得煙不離口。

入夜,屋裏還亮堂堂,韓玉萍歪在寬大的炕上拿手機聽戲,好像渾不在意窗外的塌陷。

當地監理人員對記者說,彌補宋家門口的巨坑,要先削平坑地堆積的浮土,然後用管道灌入大約一萬方紅水泥 。

10月16日,施工隊還在勘探。韓玉萍與坑之間的屏障,是院裏的柴門和狗。

“家裏生活不了”

暴雨之後,去往關子嶺村許多田地的山路在山體滑坡中消失。

宋建偉家還剩最後一畝小米,其他的——“全毀了,全毀了。”宋建偉指給記者看遠處的一小片淡黃色:“那是我家玉米。”還有那棵核桃樹,據說有大碗口那麼粗。宋建偉說,以前,那兒有三棵樹。現在走不過去,不知道樹是折斷了,還是被水流衝走了。

吃過飯,宋中星和韓玉萍繞過門口的坑,去收小米。這些輕活他們即便年邁也還能幹,搬運的重活留給小兒子。大雨後的土地如皸裂一般,小米的稈子東倒西歪、狼狽地低下頭,黃色的谷穗可以要,有些浸泡後發黴發黑的,只能爛在土裏。

韓玉萍去自家的小米地,山路邊的一些樹被水衝得歪斜。

滿頭白發的宋中星把谷穗挨個拈起來看看,麻利地割斷還能收的小米的脖子,一邊對記者說——

他是城裏“六二六”醫科大學畢業的,是特殊年代用來培養“赤腳醫生”的。考上並不難,他是貧農出身,成分好;畢業回來當村醫,“家裏生活不了”,捱到改革開放,附近煤窯加速采掘,他也去下煤窯。

“挖煤窯苦。”宋中星說,“就跟騾子一樣。”從前的礦井下,什麼事都是徒手去做,要“開炮”,要拉土。村醫剛下井,工作是用撅頭往井道兩邊“砍煤”,一連八小時不吃飯、站不直。一些松軟的煤塊有時突然坍塌,壓到他們身上。

宋中星的一個手腕和一個腳踝分別在煤窯裏折斷過,他的左手手腕從此不能靈活轉動。

宋中星的一個手腕和一個腳踝分別在煤窯裏折斷過,落下後遺癥。他的左手手腕從此不能靈活轉動。

他還記得煤窯坍塌的那一回,頂上突然砸下來。宋中星說,自己命好,那天,窯裏已經鋪了一層石頭的拱頂,沒有把他直接埋了。他躺在煤箱上,工友絞動鏈子,把他拉出漫長的巷道,腳骨折了,疼得不行。他心裏想,可能活不成了。

礦上把他送到一個私人的小診所,打上石膏。卻更加疼痛,他自己扒開石膏一看,腿變成黑紫色的,快要壞死了。宋中星認識那個小診所的人:“那個醫院(小診所)的醫生就是跟自己叔叔學一下接骨。”

自己的骨頭幾次沒接好,宋中星決定自學接骨,從城裏買了一些書來看。

後來礦長讓他當了礦上的醫生。宋中星的工資漲到每月240元錢,礦上時不時有骨折的,都是他來接骨。那就是他收入最高的時期。到九十年代末,有一年礦上欠發工資,讓他沒錢過年,年後再請他,他也不再去:“好馬不吃回頭草,是不?”

他當時住在礦上,妻子在家拉扯孩子們。後來,大兒子學醫,小兒子學推拿,宋中星是讀過書的人,還想教他們一點為人處世:“不能問病人多要錢。你問他多要錢,他以後就不來了,那你也掙不到錢。”

“切脈下指先看心,心脈浮大為正形。浮而有力心經熱,熱主舌破小便疼。感冒風寒弦又緊,頭疼寒熱數難平。驚悸怔忡沈細弱。上焦蓄熱洪大應。”他慢慢地背了一遍從前診脈的口訣。

他又說,他這樣的年紀,進城能怎麼樣?難道能去打工?

宋中星在田邊留下八個裝滿小米的口袋,自己走回家去。經過暴雨後山路最陡峭的路段,宋中星抱住一棵歪斜的樹,慢慢轉過身,腳下一個踉蹌,回頭提醒人“慢著點兒”。前幾天,他在路上看見老鼠跑過。為了把偷食莊稼的它們嚇跑,宋中星點了幾個小鞭炮。

太陽沈到山的那一邊去,群山抱緊受創的山谷。

“到山西才能吃上窩頭”

山西交口縣青山村邊的公路上散落著很多被風雨打下的枝條。村裏家家戶戶都在為過冬準備木柴,有些健碩的老人,還能上山鋸下碗口粗的樹枝,而周喜占只能去公路邊拖一些死木。

暴雨後,周喜占收集了一些被風雨刮斷的枯木。

周喜占的腰因為股骨頭壞死而垮下來,是一個走路靠“挪”的老人。

在暴雨之中,他先看到自家圍墻外的地面略微往下凹一些,然後轟然一聲,大雨衝走了地基邊緣的一大塊土,所幸房屋沒什麼事。他家地基用的是三十多年前掏窯洞挖出的浮土,當年打得不太結實,去年就塌過一回。

周喜占家地基用的是山上掏窯洞挖出的浮土,當年打得不太結實。去年就塌過一回。

他“挪”著一個三輪車,撿自家隆起的地基塌陷後、散落一地的廢磚。一塊舊磚能賣幾毛錢。

不止是宋中星一人保存著挖煤以前“生活不了”的回憶,煤窯雖苦,卻供人生活。

周喜占是陜西農村人,有兄弟五個,他回憶,小時候夜裏餓急,拿一個麻袋上山,去偷生產隊種著準備給牲口吃的苜蓿,拿回家煮一煮,拌一點鹽就吃。他讀了綏德縣的高中,沒考上大學,一時只能回農村去。那一年,當地農村還在“學大寨”,平山、填溝,試圖造陸。

家鄉的表兄認識了一個山西的養蜂人,聽說山西煤窯裏記工分,出力多的,不僅分口糧、還給錢。

這話引得周喜占趕緊出發,讓過來陜西放養蜜蜂的農民介紹,到山西礦裏打工。1978年,18歲的他先坐班車從陜西綏德到山西孝義。他本該在介休下車的,但那時沒搞清楚車的路線。他又到火車站,扒一輛運煤的車到呂梁的交口縣。下車的時候,“身上成了一個黑蛋子”。

他回憶,剛“改革開放”,屬於生產大隊集體的煤礦正缺勞動力。生產大隊的書記兼任礦長,能開委托書,幫他把戶口從陜西遷到山西來。

他變成了當時的交口縣雙池鎮蔡家溝大隊第一個打工的外地人。為了和當地人處好關系,周喜占幫他們做農活兒,收玉米、割麥子。

他早上出門去煤窯,下午三點下了班,再去地裏,沒太陽了回來。在生產大隊裏,許多工人只有小學文化,他的高中文憑很顯眼,能幹一些高級的活兒,比如操作把煤送出來轉動的皮帶。

周喜占最初下窯,戴裝有電石的頭燈,在井下先澆一點水在頭燈裏,那“嘴嘴”會冒出白色的乙炔,再拿打火機點燃成持續的明火。電石逐漸消耗成灰白色的土。這種頭燈很沈,用皮筋緊緊地箍在帽檐上。他那時候老做夢,夢見額上有一個沈重的東西壓著。

即便如此,在山西挖煤,他至少能吃上玉米面窩頭了。

他娶了妻、造了窯洞。周喜占的妻子是同一個大隊的本地人,家裏也窮。

剛結婚,家裏只有一張炕,和竈上的鍋、筷子。他掙到錢,請木匠打了一套家具,刷青綠色的漆。他們陸續有了兩個孩子,分到頭上的土地提高到八九畝,種上棉籽和玉米。孩子們也在村裏上學,學校只有一個老師,不同年級的孩子都坐在一個教室裏,一年級的孩子上過課,低頭寫作業,老師再給二年級上課。

他在村裏當了半輩子礦工。面對故鄉逐漸起來的縣城經濟,周喜占有時不能不懊悔,他形容自己脾氣“犟”,當年跨省到山西討生活,到頭來,為什麼還是受苦?

他曾經忍不住對兒子說,在陜北老家,一起畢業的高中同學,“好些後來在城裏安排工作了”。

把希望加在兒子身上

周喜占說,生產大隊一度是高度集體化的,農業種類很齊全,有自己榨油的作坊。衣食都能內部解決。但是,偏安一隅的生活在淘汰落後產能的浪潮中難以為繼。2000年左右,整治無證生產、亂挖濫采的過程中,山西省在1998年至2004年之間關閉鄉鎮煤礦6692座,壓減和淘汰落後生產能力1億多噸。

政策“指揮棒”之下,蔡家溝大隊的煤窯也在2004年一次性有償轉讓給太原來的民營企業。

多名村民回憶,第二年,煤炭價格回升,村裏人對買斷協議中規定往後每年給每位村民發放2000元、一噸民用煤的“價格”很不滿意。一些本地村民到礦上阻止開工,爆發了衝突。從此轉手的煤窯不再要本地的工人。

周喜占說,自己沒有去參加堵煤礦,因為自己“是外地人”。

他說,自己“把欲(希)望加在兒子身上”。周喜占二十多歲時,坐礦上的班車去煤窯裏,看到司機總很羨慕——收入比自己高,安排的夥食裏有肉,工作也沒下窯的工人那麼辛苦。“有關系的人才能開大車。”這是他的理解,那時候交通不便,有一輛自行車就很了不得。兒子周翔沒有考上高中,周喜占一定要他跟著師傅學車。

周翔初中畢業前後,已是全國整治小煤窯、“關井壓產”的開始。那幾年,煤炭價格也低。周喜占沒能幫兒子在礦上找著工作。

周翔對記者說,從前不想學車,不感興趣,但他拗不過父親。

村民鬧事搞僵了關系,周喜占自己不能再去附近的煤窯上班,開始騎著摩托車四處打零工,在工地上給人搬磚,有時去其他煤窯幹臨時工,周喜占出過車禍,壓斷了一條腿。

周翔二十歲出頭結婚,周喜占又蓋了三間平房。第二年,周翔和妻子有了一個孩子。孩子兩個月大,在送到雙池鎮衛生所打疫苗之後,發了很久的高燒。

從此,孩子不再哭,也不再鬧,總是瞌睡,餵他吃奶,他沒有欣喜的模樣、甚至不怎麼能仰起脖子。孩子隔三差五發燒,要送去診所頭皮輸液。

周喜占翻找家人們的病歷。

孩子光睡覺,村裏的老人們說,也許每個孩子發育的時間不一樣,這樣一直拖到孩子將近一歲,才送去太原市兒童醫院看病。

最初認為是腦癱。周翔夫婦都不再工作,在醫院裏陪著住了四五年。周喜占打零工養家。

他沒有陪兒子、兒媳和孫子去北京。北京醫生的結論是,高燒導致徹底的腦死亡。他們回到家鄉,給孩子辦了一級殘疾證。

10月18日,記者見到這個孩子,他就睡在周喜占的炕上。他有一個16歲少年的側面——穿著他舅舅淘汰下來的運動服,蓋著繡荷花的被子,那是他母親從前的陪嫁。他永遠醒不過來,每日裹著尿不濕,靠周喜占餵食,他還有吞咽的本能。

之後,周家的小兩口又要了一個孩子。為了小兒子能讀個好點兒的小學,周翔前些年搬到三十公裏外的靈石縣去,這是當地許多人的選擇。除了陪兒子看病的那幾年,周翔一直在開貨車,供養一家人的生活。10月20日,他對記者說,自己剛度過了愁苦的9月。

他經常從陜西或內蒙古拉一些成分不同的煤到山西,給洗煤廠混著用、作為原料。也把山西的鋁土礦拉出去。他經常上夜班、整夜地開車,爬盤山公路。

偶爾下雨對他是很好的——路不好走、貨主怕沾濕這些工業原料,也不出貨,他會在家裏整日整夜地睡覺。想不到,9月的雨下了第一日,又下第二日、第三日……

他需要錢。生病的父母親、妻子、兩個孩子要他養活。

說起開車經過那些“煤礦采空區”,他說,感到害怕,有時想象著,山塌下去、自己陷進去……這些路段時不時地修路,司機們要繞道。

他說自己沒有“路怒”。“我生什麼氣呢?我又沒有能量。”他愧疚著自己不夠有出息。

大山寂靜的夜裏,他會把車速降到二三十邁,和前後許多其他的司機一起,慢慢地駛過,不去驚醒“空洞”的山。

路牌:“路面下沈路段 車輛謹慎慢駛”

(為保護受訪者隱私,文中人物周翔為化名。)

責任編輯:彭瑋

校對:徐亦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