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做夢手表帶壞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特約評論員 劉遠舉

近日,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李鎮西,在網上發表了文章《學生該不該穿校服》。他認為,學生天天統一穿校服,抹殺了個性,校園不該只有一種色彩。這番話在網上引發爭論。

反對者大致有三個論點:一是校服容易識別,便於管理;二是可以增強學生集體認同感;三是避免同學間攀比炫耀,這也被認為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些論點,其實多少都有些牽強。現在學校大多都是封閉式管理,校內的孩子基本就是學生,有多少需要特意去識別的呢?又不是在大街上。服裝對於集體認同感的作用,很難量化,而且這種認同需要建立在“他者”反襯的基礎上。至於怕學生穿衣炫富,也過於焦慮了。

不要認為,學生沒有進入社會,就什麼都不懂。在當下的資訊時代,他們懂得未必比大人少,甚至是更加敏感的。衣服之外,有太多東西可以讓他們覺察到貧富。比如,戴的小手表、穿的鞋、春遊帶的零食、平時的聊天,還有相互串門等等,這要如何避免?難道也要一一禁止?

當然,也不要把孩子想得太市儈。他們感知中的貧富,遠沒有成年人那樣充滿競爭性,也不帶著強烈的傲慢或自卑氣息。

實際上,有穿戴上的差異,這正是一個教育孩子們正確對待金錢、對待物質、對待貧富的好機會。借著這個機會可以讓他們明白,努力、友誼、品質與金錢的關系,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更重要的是,基於現實的世界觀、價值觀,也正是在這種真實的生活中得來的。

然而遺憾的是,一些教育者與家長,對於孩子,很大程度上都抱著一種傳統的童貞化世界觀。這種世界觀著眼於保護青少年,試圖給青少年建立起一個無暇的童話世界。很多校服之所以被學生吐槽醜,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家長、老師想把孩子們更久的留在童貞世界觀之中。

但事與願違,他們忽略了學生身處復雜而豐富的社會現實之中。最終,這種世界觀不僅指向成人世界的童貞化,而且由於教育中的語境與社會現實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割裂與落差,也使得學生在社會現實的衝擊下,反過來懷疑教育中建立的世界觀、價值觀,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成年人愛美,愛美是他們的需求,所以他們創造出了各種各樣的服飾。未成年人也是人,也愛美。而且,他們處在想象力最稚嫩但卻最旺盛的時期,在最愛做夢的年紀,他們對美、對個性、對張揚自我的需求,其實遠高於成年人。

但現實卻是,很多時候,未成年人比成年人承受著更重的規訓。

這讓我想起一幅漫畫。第一張圖片中,以抽象的手法描繪了一個個有著奇形怪狀腦袋的學生,正在排隊步入學校;第二張圖中,走出學校的學生的腦袋形狀,已經全部變成一模一樣的圓形了。

漫畫的意思很明白,是在說某些學校的教育塑造了沒有個性的人。某種程度上,一模一樣的衣服,與其說是在建立認同,不如說是在建立規訓。

而很多時候,成年人世界,對未成年是苛刻的。比如,一個成年人遲到了,只需要扣獎金,獨立承擔,不會有同事連坐。但是在很多學校,遲到會扣掉班級的榮譽,這種制度無疑是在給遲到的學生制造更沈重的集體壓力。

事實上,未成年更需要睡眠、更缺乏自制,他們的遲到難道不比成年人的遲到,更應該被原諒嗎?遺憾的是,一句“他們正在學習階段,正在接受教育”,就封住了他們的所有辯解和需求。

對未成年人好一點,寬容一些,讓他們多穿穿自己想穿的漂亮衣服吧。從更現實的執行角度來說,除了升旗、運動會、開學典禮等儀式,以及外出活動的識別需求之外,一周穿一兩天自己的衣服,是可行的、合理的、有益的。

世界是多彩的、多元的,我們應當鼓勵孩子們有自己的個性。穿衣事情雖小,也是一個開始。

責任編輯:王磊

校對: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