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基金相關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文|陳之琰

出品|36氪創投研究院

如你所見,這一代的創業者正在湧入硬核的科技賽道,中國的創投領域也正從「模式創新」過渡到「底層創新」。

我們相信,中國正在、也已經湧現了一批嶄新風貌的創業者。去年11月,36氪啟動了「X·36under36」征集計劃,也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我們旨在更早和更大範圍地發掘可能偉大的創業者。

為了夯實以及豐富我們對創業者的理解,在這場“大型社會實驗”中,我們將邀請更多的人來分享他們對創業乃至中國商業生態的理解。他們可能是知名院校的教授,可能是已名聲在外的企業家,也可能是閱盡千山的投資人。

征集計劃啟動至今,我們已經收到了超過 900+位創業者的報名,涵蓋人工智能/機器人、消費新品牌、醫療健康等20+個細分領域。目前報名征集即將截止,近期將進入評審環節,敬請期待。 感謝每一位創業者對36氪的信任。

新一期訪談,我們邀請到了松禾資本合夥人汪洋先生。汪洋主要關註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智能制造等創新型科技領域的投資。此前他先後在華為、騰訊、迅雷工作多年。

.

2015年加入松禾資本後,汪洋作為執行事務合夥人,主導了松禾在科技智能方向行業基金的設立和管理,並擔任松禾中後期成長基金及早期天使基金的投委。其主導投資案例包括:擎朗智能、優艾智合、全應科技、元戎啟行、第四範式、天地和興、導遠科技、一徑科技、晶訊技術、得一微電子、基本半導體、東方晶源等;並參與了商湯科技、小馬智行、瑞萊智慧、虹軟科技等多家企業的投資決策。

深耕科技領域投資多年,汪洋與我們分享了:對於人工智能領域投資疊代的觀察,他所理解的科技賽道創業的特點,以及科技類企業的發展路徑等話題。

以下是汪洋的回答,經36氪編輯:

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一種底層技術

松禾資本很早就開始投資人工智能領域的企業,一開始主要投的,是我們認為未來有可能成長為人工智能領域平臺型的公司。比如商湯科技。前兩年,隨著人工智能領域的不斷發展,我們從中看到了支撐人工智能算力發展的芯片領域還有機會,因此我們又圍繞一些大芯片比如GPU、CPU、DPU進行了投資。發展至今,我們認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機會將更多傾向於技術在落地場景的應用。

人工智能就像互聯網一樣,正在成為一種底層技術,已經跳脫了單純一個行業的限制。作為投資機構,我們看到更多的機會是“如何把人工智能的技術應用到各種具體場景中去”。正如互聯網滲透到各個行業之中那樣,人工智能的發展已經到了產品化的階段。關鍵是,哪些領域能夠把人工智能技術帶進去,做出比較成熟的應用。所以,今天這個階段,我們投資人工智能領域的重點,就是人工智能對其他行業的賦能。

對於創業者來說,判斷技術發展的階段是非常必要的。以人工智能為例,它並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從上個世紀中葉就開始有研究。到90年代的時候,IBM的“深藍計算機”戰勝人類象棋大師是一個裏程碑事件。進入21世紀後,尤其是最近這十年,人工智能領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產生了質的飛躍。

發展的加快取決於幾個因素:首先,是大數據的積累。大數據相當於是人工智能的食物,是人工智能存在的根本。互聯網經過了十幾年的發展,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數據,為人工智能的發展奠定了一個數據基礎。第二,是算法框架的優化。算法是人工智能的消化系統,它主要負責讀取、消化數據,並最終產生結果。機器學習尤其是深度學習算法理論的完善,為人工智能快速發展奠定了學術基礎。第三,是運行算法的芯片的計算能力得到了一個極大的提升。以GPU為代表的芯片並行處理技術的進步,則極大緩解了計算層面的瓶頸。第四,就是IT底層基礎設施的愈加完善,比如雲計算、雲存儲已經得到了普遍應用。以上所說的四點因素綜合在一起,就使人工智能的研究產生了很大的突破,讓人工智能在場景落地具備了可行性。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者,必須對人工智能發展的脈絡和節點非常清晰,才能找到最具有前景的創業方向。

科技創業應該把技術優勢轉化為商業優勢

最近這幾年,我接觸了非常多硬科技賽道的創業者們,他們基本上都具備先進的專業技術,這一點尤其在前些年的人工智能領域創業中體現的非常突出。比如松禾投資過的商湯科技、小馬智行、元戎啟行、壁仞科技、一徑科技等項目。這些項目都有較高的技術門檻,投身其中的創業者基本都接受過良好教育,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有強認知;高學歷、高智商,以數學、計算機等相關背景的博士為主,甚至不少頂級的學術專家也親自下場創業。

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重點看人工智能對行業賦能的時候,技術優勢仍然是項目評估的一個主要指標,因為它可以在短期內幫助項目更快的切入行業場景。但長期來看,技術優勢是會被時間抹平的,項目只有依靠行業理解和行業縱深才能最終建立真正的壁壘。

那什麼是行業理解和行業縱深呢?行業理解體現的就是誰的產品在經濟、效率、工業化的層面更適合這個行業,行業縱深就是我們常說的你在這個行業紮的有多深,在行業的上下遊觸角伸的有多長,能否形成行業壁壘。最後,項目要提供一體化的解決方案才能給客戶帶來真實的價值。所謂一體化是指技術、產品、商業、數據這四方面的能力都要有。技術是前提,然後把技術轉化為產品,再搞定客戶、把產品賣出去,在這個過程中再利用反饋的數據去提升產品,從而最終實現商業化。

我想強調一點,盡管技術的先進性往往是投資人願意押註一個科技創始人的開始,但企業本身發展的邏輯是不會變的,脫離商業化談技術的先進性,忽視了商業化的時機,或者技術長期不能商業化,這樣的創業基本無法取得成功。技術的先進性都是有保質期的。從科技的發展規律看,這個世界上從來不存在“只有我能而做別人做不了”的事。對一個初創企業來說,怎麼利用短期內的技術優勢快速轉化為產品,切入場景比追求長期的技術先進性更重要。比如人臉識別技術,曾經也是高精尖技術的代表,但也就幾年時間,從商業應用的角度,人臉識別技術已經從高端化變得普遍化,雖然各家的算法有差距,但都能滿足客戶商業化應用的需求,客戶在采購人臉識別設備的時候,除了算法會考慮更多其他因素。

泡沫只是短期問題,熱鬧後會被擠掉

最近幾年,在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引導下,深入推動科技自主創新成為一個大的趨勢。但隨之而來,我們也觀察到,在一些硬科技行業開始湧現泡沫。在我來看,一個行業要快速發展,一開始的泡沫並不一定是壞事。泡沫的背後是資本的聚集、項目的聚集和人才的聚集,這讓一個行業迅速熱鬧起來。對於一個新興行業來說,沒有前期的熱鬧,就沒有後來的繁榮。

此前的互聯網、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行業,甚至最近兩年的芯片行業,都曾經出現過大量的泡沫,但在泡沫裏誕生了騰訊、阿裏、京東、美團這樣的企業,也催生了今天中國芯片行業的積極發展。

泡沫只是短期問題,我並不認為泡沫可以在一個行業長期持續存在。當一個行業的發展較為完善,或者資本對行業的預期下降的時候,泡沫會被擠掉,市場回歸理性。拉長時間周期來看,大多數行業都是歷經熱鬧後,開始冷靜反思,剔除糟粕,最終實現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