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人多擁擠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塔門(ID:DT-Tamen),作者:沈慧,編輯:王朝靖,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上海,擁有“別人家孩子”的全部光芒——2021 年,上海擁有咖啡館 6913 家,數量全球第一;便利店 6750 家,全國第一;截至 2020 年底,上海擁有酒吧2018 家、有演出的 livehouse 396 家,2020 年上海共播放夜間電影 157656 場,2021夜生活指數綜合排名,全國第一。

但如同電影《愛情神話》引起的討論一樣:這就是真實的上海生活嗎?

作為一個在上海出生、長大的95後,筆者從小目睹的場景並非梧桐掩映洋房的武康路(原“法租界”所在街區之一)、大樓林立的現代性都市,而是一片“未開發的土地”。這裏有中國縣城的一切特點,沒有肯德基、麥當勞、星巴克,街邊林立的是各類小店,如單縣羊肉湯、華香足道、振新五金鋪,人行道上自行車會從人堆裏冒出頭來,距離居民樓不多遠處就是一大片農田,早上依然能看到人在務農。

這是上海郊區——上海的另一個切片,也是上海文藝作品敘事裏,常常被遺忘的部分。

按照上海城市規劃劃分,上海的中心城區指的是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浦東新區(外環內城區),郊區則是指閔行、寶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賢、浦東新區(外環線以外地區)、崇明。

根據上海 2021 年第 7 次人口普查數據,上海中心城區人口6683712人,占26.9%;郊區人口12505671人,占 50.3%。2020 年上海各區常住人口 TOP6,都在郊區。

這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如果按人數比的話,他們的生活似乎更能代表上海。

另一個數據是,近 30 年來的人口流動趨勢都是,上海人正在往郊區去——據上海第 5、6、7 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上海中心城區人口占比分別為42.24%、30.3%和26.87%。

為什麼上海人在搬往郊區?以往,“從郊區去一趟市中心比去江浙還遠”的郊區人,相當於生活在二線城市嗎?上海的“郊區人”和“市區人”互相怎麼看待對方?住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後,人的生活是否也被邊緣化了呢?上海郊區五大新城的建設,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人們到郊區定居?

我們采訪了 8 位出生於上海、和上海郊區生活有關的人,以下是他們的回答——

1. 出行:最難解的“不是擠地鐵,而是我要如何才能抵達地鐵站”

截至 2021 年 12 月,上海有 20 條地鐵線路(含磁懸浮),508 座車站,總裏程 831 千米,全球第一。2021 年,上海地鐵客運量日均 978.1 萬人次,全國第一。地鐵是在上海居住的人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多數住在郊區的年輕人的一次出勤,要經歷至少步行、公交、地鐵、共享單車四個步驟,其中最難解的“並非是擠地鐵,而是我要如何才能抵達地鐵站。”

而這也是影響他們對於生活方式選擇的一個關鍵因素。

@黑客

——家在郊區,受不了通勤,從上海搬去了北京工作

我在上海的內環出生,5 歲家裏拆遷,就在外環安了家。等到要上學的年齡,父母聽從長輩的建議,安排我跨區讀書,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

但從 7 歲起,我就覺得,最熬人的不是上學本身,而是通勤路上的苦和累。2002 年,我讀小學一年級,只有一部 74 路公交車能讓我從家直達地鐵站,途經 18 個站(中途還要經過一個蔬果批發市場),時長 1 個多小時。

碰上晚高峰,這部公交車的擁擠程度堪比春運火車。書包背好了就很難再移動,動一下就得驚擾旁邊好幾個人。小孩子容易犯困,還好公車上人的密度很大,站著跟躺著差不多,我常常也能打個瞌睡。

很多大人不忍心看我站著睡覺,覺得可憐。不僅是讓座,一些菜農背著的蛇皮袋、裝著大白菜的簍子也會喊我去坐坐。稍微大了點後,有了羞恥心,我就不坐了,一方面,會影響別人上下車;另一方面,陌生人會和我絮絮叨叨,說這麼小的孩子上學這麼辛苦啊?我也老委屈。

那是挺折騰人的一段生活,持續了 9 年左右。升入高中和大學後都是住宿制,就沒了通勤的煩惱。等到大學畢業後,出於通勤的考慮,我想在家附近找份合適的工作,但沒找著,就先幹了半年左右的自由職業。

也是運氣好吧,後來憑借著作品,拿到一份非常好的 offer,base 北京,薪資足夠能讓我在公司附近租個房子住,幾乎沒有過多的猶豫,就離開上海當了個北漂。

@雪碧

——如果要出門,只有一天趕幾個場子,才覺得值

我從家走去地鐵站要 25 分鐘左右,有公交車,但非早晚高峰的話,等車就得等半小時,還不如走路快;小區外面也基本沒運氣能掃到剩下的共享單車。等到了地鐵站,我一般要換 2-3 條線才能到達目的地。

這 25 分鐘的步行時間,我是真的受不了——地鐵上的時間我都忽略不計了。因此,周末如果要出門,我就從小區門口打個滴滴,一個起步費就到地鐵站了;晚上如果超過 9 點半還沒回家,最後一程的地鐵和公交可能就停運了,也只能打車。以淮海中路為例,我打車回家要 130-160 塊。

高昂的交通成本,讓我需要精心計算、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我的心中往往有一個小型計算器:比如說,這周六中午我要去參加同學聚會,大概幾點可以結束?晚上能不能順便約個朋友吃飯?等吃完飯,要不要再約個朋友去 live house?

我並非一個熱衷於社交的人,這樣高強度的的周末活動也不會讓我覺得充實和快樂。但如果整個周末我都不去市區玩兒,我就會宅在家裏打王者榮耀、吃外賣、一天睡 12 小時,等到周一去上班,循環往復。

如果周末出遠門的話,只有一天趕幾個場子,才讓我覺得所有的花費是值得的。

2. 工作:郊區人更趨於選擇“低薪,但朝九晚五不加班”的工作,過“不焦慮”的生活

DT 財經曾在 2017 年收集了上海 288 個地鐵站點的進出站人流數據,通過分析得出結論:除去作為交通樞紐的火車站,上海其余 5 個大型辦公站點全部位於內環線以內的黃金辦公地段:徐家匯、人民廣場、靜安寺、南京東路和陸家嘴;一般規模的辦公站點,除去虹橋火車站,全部都在外環以內。

這很好理解,在工作機會含金量、收入性價比、生活便捷舒適度方面,中心城區都擁有壓倒性的資源。

但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本次受訪者中選擇在郊區找份薪水不算高的工作,占比超六成。

@芒果

——工作3年,月薪5千,我感到很滿足

我在上海郊區出生、長大,畢業後就在家附近找的工作。廣告公司,主要做線下的居委宣傳廣告牌這種,所以也沒有什麼加班,基本算是閑職。工作 3 年,目前月薪 5k,月開銷在 1k-3k 間浮動。有 8w 存款,也不穩定,想花就花。

其實我現在幹的設計工作就是自己喜歡的事情,所以就很滿足了。我感覺這樣就可以了,如果換一份市區的高薪工作,一早就把時間精力花在路上,情緒和壓力都會很大。後續賺的錢還要去彌補心靈和身體的損失,就很沒必要,單純為了錢我肯定不願意的。

在大城市,常用標簽來區分人:“你在哪裏住,你去哪裏上班?”簡簡單單兩個問題,就可以很容易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很多人受困於這些地域標簽,雖然買不起內環的好房子,卻也拼了命想要往印象裏最高級的寫字樓裏鉆,似乎只有出入這樣的廳堂,才能算得上擡頭做人。

我不明白人為什麼非要有實現階層上躍的壓力和野心——在我看來,上海已是最好的地方了,而且,重要的社會關系都已穩定。

3. 遷徙:上海,和上海郊區是兩座圍城,有的人想出去,有的人則想進來

據房地產行業數據發布,2022 年 1 月,上海住宅小區平均房價為 63978 元/㎡,其中,內環內平均房價為 96677 元/㎡,外郊環 42922 元/㎡,郊環外 25320 元/㎡;在 2021 年,內環內的平均房價累計增幅超過 20%,即將步入 10w+。

地段是影響房價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意味著,有購房計劃、但手頭並不寬裕的人,大多會選擇上海郊區成為他們在這個城市安居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在中心城區生活,居住體驗可以極端好,也可以極端差。

在人物《網紅搶占上海灘》一文中就曾提到,社交平臺上,無數打卡武康路的人都會在自己的帖子上寫一句“羨慕住在武康路的人”。然而,居民真正的心聲是“好想搬家”。

@Didi

——家附近的小樓房都被上海人買斷了

我家旁邊是個 4A 景區,附近還有孔廟,每周都會有很多老頭老太坐著大巴,跟著旅行團一起來玩。

據我所知,我家附近的一些小樓房都被上海人買斷了,大部分都是上了一些年紀的人,想來郊區過退休生活,他們都覺得鄉下空氣好。

我身邊也有實例。我朋友的父母就是內環人,有一次來我家附近玩,直接在這邊買房了,打算退休了就在這兒過了。原因就像他們買房時說的,“買得起的內環都是老破小”,在外環買房,住房舒適度則有了明顯的提升。

今年,我有結婚計劃,打算就在郊區置辦婚房,追求更多的是一種生活的舒適感吧。我不喜歡在市區的生活,走在武康路或靜安商圈,我最大的感受是“吵”、“人擠人,想走快點都不行”。

有一次,我去住在武康路的朋友家玩,看到居民在樓下大門張貼了“私宅樓宇禁止入內”的加粗紅字告示,走在路上到處都是拍照的網紅團隊。

朋友說,如果沒化妝,她就不會出門,因為家樓下到處都是妝容精致的網紅,她會覺得與整個街區格格不入。

@Even

——住了兩年“廁所般的側臥”,但還是離不開中心城區

兩年前,我父母在上海的朱家角古鎮買了套大平層。裝修完後,我回了趟家。

打開家門,我首當其衝的反應是震驚。這是一個我做夢都不敢想象的“家”,客廳明亮、舒適、寬敞,走廊有 3 米多長,落地窗外竹子掩映。樓下有一個小花園能用來種花,小狗正在跑酷。

當時我為了通勤方便,在上海北外灘租房,已經住了兩年“廁所般的側臥”了,房間小到只能擺下一張床,每天都盤著腿坐在床上化妝、辦公。

住房舒適度差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我的房租快到期了,租金上漲了 800 元,我覺得不值得。我想,不如回家吧,如果通勤不方便,那就周一到周四住快捷酒店,周末回家住。

我是離不開中心城區的,下班後可以去看脫口秀、樂隊演出,春天馬上到了,可以每晚都踏著梧桐樹蔭散步,路上會偶遇爭吵的情侶,看見幾個阿姨爺叔站在小區門口聊天,眉飛色舞神神秘秘。

這些陌生人,共同組成了我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4 生活:內環人,拆遷人,和郊區人

采訪中我們也找到了電影《愛情神話》中老白的原型之一。一位因為拆遷“實現財務自由”,從內環搬到郊區的人。以及一位住在郊區,和住在內環的男友“在上海異地戀”的女孩。我們發現,把這三位放在一起,剛好組成了一個有趣的魔都人對比。

@老白

——“這套房子是我買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內環擴展社交圈”

我是電影《愛情神話》中老白的原型之一,我的前女友是這部電影的編劇。

有很多人看了《愛情神話》後,認為故事是“懸浮”的,比如主人公老白居然還有一套小洋房!哈哈,我在上海原“法租界”一帶也有一套小洋房。

建築師幫我設計了一個房子,根本不像一個住家,像一個美術館,要舉辦藝術展都可以用。房子裏就養了一只貓,200多平米吧。三樓有個私人影院,一樓就是大廳,公共活動空間。

住在這裏,我的生活是很隨性的,一般就是健身,養花,買菜,偶爾去自己或別人的工作室看看。這套房子是我買的,主要的目的就是在內環擴展社交圈,朋友越多,也意味著距離核心人脈和資源又近了一步。

@Jonas

——因為拆遷,實現了財務自由,也從“內環人”到“郊區人”

2016 年底,內環的老房子碰上拆遷,我分到了一套位於外環以外的兩室一廳和 100 萬現金。當年我剛 30 歲,算是實現了 FIRE,即財富自由,早早退休。

辭掉工作後,我先開了個淘寶店,收入並不理想,虧損了 5w,也不多,慢慢就不管了;後來機緣巧合下,跟朋友搭夥一塊創業,項目盈利不理想,收入方面沒有任何起色。

截至目前,我已經 5 年沒有收入了,這 5 年來光是日常生活開銷就有 100w,因為入不敷出,前兩年我還拿房子抵押,貸款 60w 用來炒股,又虧了 40w。

剛剛看了眼銀行卡余額,903 塊,這個月我得開始找工作了。

還好上海房子已經有了,日常也沒太大的開銷。雖然住在郊區,但生活並沒有難以忍受的不便利。

要說最大的不滿,就是作為一個老靜安人,我習慣了出門走 10 分鐘就能吃到新鮮出爐的餐食。但上海郊區是美食的荒漠,偶爾發現一家口味不錯的外賣,都會讓人非常興奮。忍不住經常光顧,又帶有一絲戰戰兢兢,哪天配送就超出範圍了。

@雙層PRETZ

——郊區人,和“內環夢”

我住在上海郊區,男朋友住在原“法租界”一帶,距離我們上次見面已經過去了 2 個月,兩個都在上海的人,好像在談異地戀。

我的工作忙,他比我還忙。所以平時我們的約會內容,就是下班後在建國西路一帶劃出半徑兩公裏散步,約會軌跡框在梧桐掩映的洋房、能兼容畫廊與水果攤的弄堂間。散完步我送他回家,再回公司加班。

我上份工作在南京路商圈,007,最近剛回到郊區工作。工作沒那麼卷了,也終於有了周末的概念我打算嘗試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周末去租個“有花園露臺”的 airbnb,白天可以約點朋友來家裏聚聚,看老電影,晚上則用來約會。

這筆額外的開銷負擔也不小,還好我收入還可以,另外有一些兼職的渠道,工作日晚上的空余時間用來賺錢,周末就能享受生活了。

上海的內外環間,塑造著兩種生活景觀——內環人徐徐的中產生活,精致、恬淡;外環人自造“烏托邦”,享受腳下的上海。但如讀者@格子所說,一個巨型城市永遠是保持流動的,但是這種流動普遍帶著一種不堪,人削尖了腦袋鉆進去,狼狽不堪逃出來。

參考資料:

1. 《最擠的不是市中心,上海常住人口超5成住郊區》時代周報

2. 《流動在地鐵數據裏的上海鄙視鏈》DT財經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塔門(ID:DT-Tamen),作者:沈慧,編輯:王朝靖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變與想要改變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