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燒死蟲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清明

清明,天清地明。《燕京歲時記》引《歲時百問》:“萬物生長此時,皆清凈明潔,故謂之清明。”

公歷每年4月5日前後,當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攝氏度以上。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今年4月5日即為清明日。

潔齊清明三月節

氣溫升高,雨量增多

春雨紛紛草木青。仲春與暮春之交,正值清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清明,三月節。按《國語》曰:時有八風。歷獨指清明風為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

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初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音rú);三候虹始見。”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全到了地下的洞中,雨後的天空也可以見到彩虹了。

人們常說:“清明斷雪,谷雨斷霜。”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滿街楊柳綠絲煙”“佳節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此時,陽光明媚,柳綠桃紅,百鳥啼鳴,生機無限。

春草青青萬頃田

梨花風起,麥長三節

“清明時節,麥長三節”,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到處都是一片春耕大忙的景象。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開花,油菜花已經盛開,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進入拔節期,北方的旱地作物、江南早中稻也進入了大批耕種的適宜季節。

“梨花風起正清明”,此時許多果樹進入花期,各地的玉米、高粱、棉花將要播種,名茶產區也已陸續開采。“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這個時節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速度快,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秋千競出垂楊裏

飲水思源,展望未來

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習俗十分豐富。在傳統文化中,這是一個紀念先人、慎終追遠的特定日子,並伴以踏青、植樹等活動,傳遞著飲水思源、敬畏感恩的情感,也表達著親近自然、展望未來的意義。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蕩秋千

蕩秋千是由來已久的清明習俗。秋千的歷史相當古老,古時秋千多用樹杈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漸發展為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形式。

蹴 鞠

蹴鞠是清明節時古人喜愛的遊戲。鞠本指一種古老的皮球,球面用皮革制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是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足球活動,《戰國策》記載,齊國都城臨淄有蹴鞠(當時叫“蹋鞠”)活動,“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拔 河

拔河興起於春秋後期,最早叫“牽鉤”“鉤強”,唐朝開始叫“拔河”。在時值春耕春種的清明舉行拔河,具有祈求豐收的意味。從唐代開始,拔河就已成為清明習俗,並流傳至今。

插 柳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清明插柳的習俗由來已久,唐人認為三月三在河邊祭祀時,頭戴柳枝可以擺脫毒蟲的侵害;宋元以後,人們踏青遊玩回來,在門口插柳以避免蟲疫;古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因此在有些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

谷雨

谷雨,谷得雨而生也。清人趙在翰《七緯》輯《孝經援神契》雲:“清明後十五日,鬥指辰,為谷雨,三月中,言雨生百谷,清凈明潔也。”

公歷每年4月19日至21日,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進入谷雨節氣。谷雨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六個節氣,也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今年4月20日即為谷雨日。

雨生百谷三月中

天氣溫和,雨水豐沛

關於“谷雨”,一般認為源自古人“雨生百谷”的說法。《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谷雨,三月中。自雨水後,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於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古代將谷雨分為三候:“初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於桑。”谷雨後降雨量增多,浮萍開始生長,接著布谷鳥便開始提醒人們播種了,然後是桑樹上開始見到戴勝鳥。

谷雨後,天氣溫和,雨水明顯增多,對谷類作物的生長發育關系很大。雨水適量,有利於越冬作物的返青拔節和春播作物的播種出苗;但雨水過量或嚴重幹旱,則往往造成危害,影響後期作物產量。

谷雨三朝看牡丹

雨後賞花,品嘗新茶

“谷雨看花局一新”,谷雨時節正是牡丹花盛開的時候,因此牡丹也被稱為“谷雨花”。河南洛陽、山東菏澤、四川彭州等地的牡丹花會也往往會在谷雨前後舉行。

谷雨時節正是去南方遊覽的好時機,不僅能賞花,還能品嘗新茶。在南方,很多地方有谷雨摘茶的習俗,傳說谷雨當天的茶喝了會清火、明目等。

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時節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它與清明茶一樣,都是一年之中的佳品。春季溫度適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樹經過冬季的休養生息,使得春梢芽葉肥碩,色澤翠綠,葉質柔軟,富含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滋味鮮活,香氣宜人。

風急春潮帶雨飛

註意祛濕,謹防過敏

谷雨之後,空氣中的濕度逐漸加大,會讓人體由內到外產生多種不適反應。中國中醫科學院醫學實驗中心研究員代金剛認為,谷雨時節的養生應註意祛濕,在飲食上要註意合理調配。宜多食用具有良好祛濕效果的食物,如薏米、白扁豆、紅小豆、山藥、荷葉、冬瓜、白蘿蔔、鯽魚等,少食酸性食物和辛辣刺激的食物。

此外,過敏是春天高發的疾病,谷雨前後又是花粉產生的高峰期,各種花粉形成的漂浮物與空氣中的粉塵都是潛在的過敏原。這個時期,建議把家裏清理一遍,將被褥、地毯、空調過濾網等致敏原容易聚集的地方,以及廚房、洗手間等潮濕的地方清洗幹凈。

■文化貼士

清明、上巳與寒食是一回事嗎?

清明、上巳與寒食本是分指三個不同的節日。

上巳節是一種古老的節日,到了三月上巳日,人們都到河邊沐浴,舉行消災求吉儀式,稱祓禊。《後漢書·禮儀誌》:“是月上巳,官民皆絜(同“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為大絜。”上巳節由來已久,在古代節令中占有重要地位。魏晉以後,上巳節改為三月三,主要是娛樂活動,如踏青、遊春、劃龍船、蕩秋千等。由於這些活動也是清明的重要內容,再加上清明的節候較為固定,漸漸地,上巳節就合並在清明節之中了。

寒食也稱作“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其具體日期,在冬至節後的105天,與清明相近。《荊楚歲時記》中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

在民間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與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的臣屬介子推有關,後人為了紀念不言祿而被火燒死的介子推,在三月禁火一個月。事實上,寒食禁火之舉早已有之,與介子推沒有直接關系。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寒食來源於古代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由於舊火與新火不相接,自然會事先做許多熟食,供改火時食用,久而久之變成一種冷食風俗。

最初的寒食時間為一個月,後來曹操《明罰令》:“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後百五日皆絕火寒食,雲為子推。”遂下令“不得寒食”。後來改為七天、三天,最後定為一天。大約到了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而為一,寒食也成了清明的別稱,而清明也有了不動煙火只吃涼食的習俗。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3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