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夢到木頭被燒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夢到底是一個自然進化的必然結果,還是一個神秘的意外之物?

-01-

我很喜歡做夢的感覺,它是個很奇特的感知。我做夢的時候往往都知道自己是在做夢,而且會下意識地去記住夢的細節。醒來後記下來,有時啼笑皆非,有時覺得很有深意,給生活帶來不少趣味,但我一直非常困惑,人為什麼要做夢呢?

研究做夢的學問叫oneirology(夢學),涉及心理學、神經科學、哲學甚至文學。但從亞裏士多德時期到19~20世紀的精神分析學家,最後到1953年發現快速眼球運動現象之後,有關oneirology的神經科學研究一直沒有停止過。

那,為什麼要做夢呢?生理的起因是什麼?從進化角度上講又有什麼故事?科學家已經提出了不少理論,都有些道理,也都有問題。我這裏總結一下現有的十大“為什麼做夢”的理論和假設。

-02-

滿足你現實的願望或欲望

好吧……學心理學的勿噴。但必須得說的是,弗洛伊德大叔的“願望滿足”算是大眾所知最有名的夢境分析理論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個心理分析學家。他分析了幾百名他的病人的夢,然後得出了結論:你在夢中完成現實中的願望和欲望。無論是怎樣的夢,驚悚或是美好的,都是在直接或符號代表性地完成你潛意識中的強烈欲望。

舉一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你和一個朋友最近有些矛盾。有一天你做夢,就會夢到有人告訴你他出事故了或者你看到他被很恐怖地吊起來……雖然你根本沒想到通過讓他死來解決問題,但你的潛意識只是顯示出你的一個願望:你有點煩他,不想看到他。這個願望你可能壓根沒有意識到。

弗洛伊德的這個理論在通過夢境分析來解決病人的心理問題上屢試不爽。但這個理論是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很多科學家並不認為這就是做夢的原因。

-03-

神經細胞們隨意地鬧了一下:夢是個沒意義的副作用

你困了,躺在床上呼呼地睡著了,神經細胞們卻沒有睡覺這麼一說。所以大老板睡了,神經細胞們就隨意了。

隨意的意思是,它們並沒有啥特殊任務要傳遞,但就是有的沒的激活一小下,開個小差。於是,這便是另一個蠻流行的理論:夢實際上就是一個沒什麼意義的大腦活動,是腦幹和邊緣系統的神經細胞們無意義的活動的副作用而已。

這個理論叫“激活-合成模型”,是精神病學家 Allan Hobson(艾倫·霍布森)和Robert McClarley(羅伯特·麥克拉利)在1977年提出並完善的。簡單地說就是在睡覺的時候,這些神經回路激活了,產生了一些隨機的神經信號,而大腦合成這些混亂的信號,並嘗試著主觀地去理解它們,結果就導致了各種奇奇怪怪的夢。

這個理論最有趣的地方在於,它似乎解釋了為什麼我們人類老是喜歡用講故事的方式來理解這個混沌的宇宙。

如果夢真的是大腦嘗試理解我們的大腦邊緣系統所產生的一些隨機任意的神經信號,那我們給予宇宙的種種“故事”就好像是白日夢一樣。這就是我們理解、認識宇宙的方式。

而這種方式是正確的嗎?是真正客觀的嗎?這就值得考慮了。當我們大腦的硬件有致命缺陷時,我們所認識的邏輯和客觀又是什麼呢?

Hobson是這麼解釋的:夢是我們人類最具有創意性的意識狀態。它是混沌、隨機的認知元素的結合體,它產生了一種新的信息形式:創意。即使很多,甚至說大多數的這些新想法都是沒啥意義的,但如果有那麼幾個是真的有用的,那麼我們用來做夢的時間就沒有浪費。

那也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夢是有意義的,有些夢裏的創意是能幫助到我們的現實生活的。但這是萬分之一、還是億分之一呢?說不定我們醒來就忘了。

-04-

夢就是記憶從短期存儲到長期存儲時留下的一閃而過的倩影……

2005年,張傑(音譯)在一份線上論文中闡述了他對夢的原因的理解。張傑的這個模型主要和記憶模型很有關系。

他認為無論是醒著還是睡著,我們的大腦都在持續地儲存記憶。但夢像是個暫時倉儲,在睡著的時候,我們把記憶從短期存儲區域,“搬運”到長期存儲的區域。而這些記憶便在我們的腦海裏,一閃而過,而夢便是這些記憶留下的影子罷了。

-05-

做夢是在鞏固我們學過的東西

根據長期的經驗和科學測試,“睡眠有助於記憶”一直是為人所知的。哈佛醫學院的副教授羅伯特通過研究99名誌願者發現,午睡時如果做夢,會讓人的記憶力增強數倍,這一點和前面張傑的理論相似。這給“夢起著鞏固記憶的作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兩年後,一個關於精神創傷後的睡眠研究給這個理論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這個研究發現,在經歷創傷後,如果馬上就去睡覺,精神創傷將會更嚴重,而對創傷的記憶也更加深刻。

所以,這個研究建議,當發生事故後,應該讓受害者醒著,並不斷和他們交談數個小時,即使他們的確很難過,但在創傷後保持清醒,避免睡眠,將會有效地避免創傷記憶的鞏固。

這個發現倒是非常有實用價值。以前遇到非常不愉快的事情,總是想著哭也沒有用,回去悶頭睡一覺就好了。從這個研究的結果來看,這樣反而不好。事情發生後,應該快點把難過的情緒發泄出來,不要讓創傷的記憶通過其他的方式無聲無息地加深。

-06-

記憶的定期清理系統

1983年,弗朗西斯和格雷姆在《自然》上發表了個短文,闡述了一個新的關於夢形成原因的猜測,叫“逆向學習理論”。

他們認為,做夢是為了將在白天建立起來的一些無用、不想要的神經連接去掉。換句話,夢就是記憶的定期清理系統。定期刪除一些不重要、無用的記憶,把位置空給更重要的記憶。

一句話,我們做夢就是為了忘記它。這符合夢的五大特性之一:夢是很難記住的。做了夢,反而不能記住它,就好像過了一遍就是為了刪掉它一樣。聽起來就像是數據庫一樣,事實上,這個猜想就是受到了計算機的啟發。不過,這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

-07-

裝死?

到了最近,對於夢的作用的解釋的畫風變得越來越難以預料。2012年,一位瑞典科學家隆納尼斯認為人類做夢和動物們裝死有相似之處,所以人類睡眠時就等同於其他動物的一個常見的防禦反射“強制僵直”。

而裝死是一種躲避捕獵者的原始方式,當威脅出現時,就會引起“戰或逃”的反射性反應,而在實際情況下,聰明的動物的反應是“戰、逃或裝死”。如果“睡覺時做夢”等於“裝死”,那麼“睡覺時做夢”=“活命的一種原始方法”, 因此“睡覺時做夢”是一個進化優勢。

不管你覺得哪個理論更有道理,反正這些都只是假設而已,說不定這些原因都不是,也有可能都是。所以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夢到底是一個自然進化的必然結果,還是一個神秘的意外之物?

無論怎麼說,我們都在自圓其說,就像是在做夢一樣。

丨作者 趙思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