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熟人引產女嬰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央廣網北京5月20日消息(記者王晶)全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公布後,有關人口性別結構的兩組數據引發關註。

根據該數據,全國人口中,男性人口為72334萬人,占51.24%;女性人口為68844萬人,占48.76%。總人口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5.07,與2010年相比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較2010年下降6.8。

由此,不少網友熱議:“多出3000多萬男性,他們會不會找不到媳婦?”

這些數據背後,透露出哪些關鍵信息。就此,央廣網記者專訪了中國人口學會第九屆理事會人口統計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果臻,其多篇論文曾聚焦於此。

歷次人口普查人口性別構成(央廣網發 來自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央廣網:“男多女少”將導致3000萬光棍,這種說法是否科學?

果臻:是不科學的,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我國人口性別失衡問題的嚴重性。

從婚姻市場供需的角度看,這種說法主要依據人口總量的性別差異,未考慮年齡分布問題,若考察真正進入婚姻市場的適婚年齡人口(20至40歲),則2020年中國男性比女性多1752萬,而非3000萬。此外,在一夫一妻制社會中,處於單身狀態(未婚、離婚、喪偶)是進入婚姻市場的前提,人口總量的性別差異未區分婚姻狀態,可能無法真實地反映婚姻市場的供需矛盾。

但更應註意,1752萬這個數字本身仍然較高,而且受近四十年偏高出生性別比影響,未來30年這一數字將不可避免的持續升高。

央廣網:人口性別比,和出生人口性別比之間到底存在什麼關系?

果臻:從歷史和生物學的角度看,現代國家的總人口性別比的正常值應略低於100,這是由於在生命歷程的起始階段,出生性別比的正常區間一般在103-107之間,而正常情況下,女性在各個年齡段的死亡率均低於男性。隨著年齡的增長,男性人口總量較女性進一步減少,總人口性別比因此降至100以下。

但在部分國家和地區,由於性別不平等所引起的男孩偏好,對人口性別結構產生重要而持續的影響,使得總人口性別比偏高。

中國的總人口性別比一直處於偏高且波動的態勢。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顯示,全國總人口性別比為107.6,比此後歷次普查都高,表明舊中國的人口性別比本來就很高,新中國的人口性別比是從這個基礎上變化過來的。

2020年最新數據顯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1.3,與2010年相比出現了明顯下降,說明我國人口的性別結構持續改善,“遏制出生性別比繼續升高”的治理目標初見成效。

央廣網:也有網友發問,“多出3000多萬男性,他們會不會找不到媳婦?”

果臻: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的人口性別比例,和我們常說的“婚配難”實際上是兩個層面的問題,不能將二者完全等同。人口性別比包括總人口性別比、出生人口性別比和分年齡性別比。一般來說,分析和預測人口婚配模式、家庭結構等問題時,不能只看總人口性別比,分年齡性別比往往更為重要。

可仍需註意的是,“男多女少”現象雖說在中國自古有之,但當前的規模和發展趨勢確實前所未有,在國際上也尤為突出。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性別失衡問題日益凸顯,而導致性別失衡的原因是復雜的,直接原因是性別選擇性流引產、溺棄女嬰和對女孩的忽視;根源性原因是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計劃生育政策等一些因素是條件性原因。

隨著“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以及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男孩偏好減弱,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在逐步下降,2015年“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前,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13.5,2020年下降到111.3,“男多女少”的現象有所緩解。

央廣網:如何理性看待,人口性別比例可能帶來的社會問題?

果臻:從以往的調研看,因為男女絕對數量差異,引起的我國“男性婚姻擠壓”問題,主要集中在農村地區,已成為當前社會轉型期的“社會風險”之一。

比如,大量大齡未婚男性對性與婚姻的渴望往往催生性侵害、買婚和拐賣婦女等違法犯罪活動,也可能刺激性產業的繁榮和婚外情、婚外性等事件增多,影響公共安全與穩定。此外,由於對社會保障存在更大的剛性依賴,大量大齡未婚男性群體的存在,甚至可能引發“光棍村”變“五保村”的養老危機,給社會保障體系帶來沈重的壓力。

其中,經濟條件作為制約大齡未婚男性成婚的首要因素,貧困與失婚如影隨形。

央廣網:性別失衡背景下,對於接下來地方施政方面有何建議?

果臻:實際上,農村和城市的“婚配難”問題本質上存在區別。

農村地區的婚配難問題主要是由於婚姻市場中適齡女性缺失,城市地區的婚配問題則更多受到婚姻匹配梯度的影響。

針對已經存在的大齡未婚男性群體,給予一定的政策傾斜,如通過施行農村醫療救助、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以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從社會救助和社會保險兩個層面,使包括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在內的性別失衡弱勢群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公共服務均等化所供給的制度性保障。

依托鄉村振興戰略,保護和促進農村邊緣群體的家庭發展能力、抵禦性別失衡社會風險能力。具體措施包括:提供專業技能培訓,以提高其就業機會與自我發展能力;因地制宜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用市場手段促進對女性人口的吸引能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