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大全夢見龍生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然而這一公案卻由於"真龍天子"的好奇而有了結果。其實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往往以九來表示極多,而且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九是個虛數,又是個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如果非要選出九子來的話,也應該選出其中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九個。

《中國吉祥圖說》中描述為:九子之老大叫囚牛,喜音樂,蹲立於琴頭;老二叫睚眥(yá zì),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老三叫嘲風,平生好險,今殿角走獸是其遺像;四子蒲牢,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鐘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五子狻猊(suān ní),形如獅,喜煙好坐,倚立於香爐足上,隨之吞煙吐霧;六子霸下,又名赑屃(bì xì),似龜有齒,喜歡負重,碑下龜是也;七子狴犴(bì àn),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八子負屃(fù xì),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老九螭(chī)吻,又名鴟尾或鴟(chī)吻,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並非龍恰好生九子。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九來表示極多,有至高無上地位,九是個虛數,也是貴數,所以用來描述龍子。龍有九子這個說法由來已久,但是究竟是哪九種動物一直沒有說法,直到明朝才出現了各種說法。明代一些學人筆記,如陸容的《菽園雜記》、李東陽的《懷麓堂集》、楊慎的《升庵集》、李詡的《戒庵老人漫筆》、徐應秋的《玉芝堂談蕓》等,對諸位龍子的情況均有記載,但不統一。

明朝李東陽 《記龍生九子》記載:“囚牛,龍種,平生好音樂,今胡琴頭上刻獸是其遺像。”明陳仁錫《潛確類書》:“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囚牛好音,形胡琴上。”一般胡琴上刻有獸形,似龍形,為囚牛。《治世余聞》有雲:“囚牛,龍種,性好音樂。”傳說囚牛是眾多龍子中性情最溫順的,它不嗜殺不逞狠,專好音律。龍頭蛇身的它耳音奇好,能辨萬物聲音,它常常蹲在琴頭上欣賞彈撥弦拉的音樂,因此琴頭上便刻上它的雕像。

一些貴重的胡琴頭部至今仍刻有龍頭的形象,稱其為“龍頭胡琴”。這位富有音樂天賦的龍子,不僅出現在漢族的胡琴上,在彜族的龍頭月琴、白族的三弦琴,以及藏族、蒙古族的一些琴上,也都有刻著囚牛揚頭張口的形象。(圖片來自網絡)

“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這是歷代文人對龍子的蓋棺定論。這些充滿了綠帽風的龍族弟子中的老大就是龍首蛇身的囚牛。因為癡迷音樂,他整日都蹲坐於琴頭之上,什麼家族的榮耀,龍族的神力,於他都是過眼雲煙。用現在的話來講,這是一個放飛自我的文藝青年,只向往自由,追求音樂。關於囚牛,還有一個不愛江山愛美人的淒美故事。

相傳說癡迷於音樂的困牛,常常化身人形,走名城訪才俊,遊歷華夏大地來尋訪悅音妙曲,一日囚牛正在瀘沽湖休息,忽然聽到湖畔上傳來陣陣優美琴聲,使其著迷。原來在瀘沽湖畔正是一位美麗的彜族少女手持一把月琴在輕輕彈奏,少女她出生在這片彜族部落名叫瑪雅。

瑪雅出生在一戶普通的人家,瑪雅生性善良喜好音樂,而其父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母親和瑪雅日常做些小手工貼補家計,雖然日子過得清貧,但也還算美滿。有一年父親長久未歸,瑪雅就每天到湖邊去彈琴,表達自己的思親之苦,因為琴聲哀怨,曲調高雅,很快就引起了音樂愛好者囚牛的註意。

每當瑪雅彈奏時困牛就會靜靜地在瀘沽湖底聆聽,有時候也會偷偷浮上湖面望一眼瑪雅,就這樣日久天長,囚牛在瑪雅的琴聲中不能自拔,此時囚牛意識到了自己愛上了瑪雅。終於一日囚牛鼓起勇氣在瑪雅彈奏月琴時,悄悄幻化人形來到瑪雅面前,瑪雅也被這位謎一樣的男人深深吸引,他們便每日品音論樂,談天說地,已然成為了一對恩愛戀人。

可惜好景不長,他們的事情傳到天庭玉帝耳中,天條有規定人神不得相愛,玉帝震怒,派天兵將囚牛擒獲,為懲罰其觸犯天條,玉帝欲將其斬殺,其父龍王不忍,特向玉帝求情,這時囚牛知道自己即使被赦免也無法再與瑪雅在一起,便跪求玉帝,自己願意認罪伏法,但希望死後將自己的頭顱安置在瑪雅的月琴上,每日聆聽瑪雅的琴聲。玉帝恩準,囚牛伏法。

而瑪雅則每日抱著一把龍頭月琴,在瀘沽湖畔彈奏琴曲等待著自己愛人的回歸。從此以後,民間為了紀念囚牛,很多民族樂器的琴頭就都刻成了囚牛的樣子,是一個龍頭。直到今天,這個傳統依然在很多少數民族的風俗中保留著。

睚眥, 龍之九子第二子,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

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外形是豺身龍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的作用。

睚眥, 龍之九子排行老二,外形是豺身龍首,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的作用。。古代史書記載其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性格剛烈、好勇擅鬥、嗜血嗜殺,而且總是嘴銜寶劍,怒目而視,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以增加自身的強大威力。睚眥的本意是怒目而視,所謂“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報則不免腥殺,睚眥變成了克殺一切邪惡的化身。

相傳,睚眥雖然是龍子,但是因為身形不似龍,似豺狼,從小不被他的父親喜歡,要不是睚眥母親苦苦哀求,他就會被父親丟棄。在睚眥成年後,就遠離家門,去外邊闖蕩。於是,自此海闊天空任鳥飛,呼風喚雨縱深無限。雖然睚眥身形不似龍,但是卻有龍的誌氣。雖然不像龍族那樣呼風喚雨、騰雲駕霧之能,卻也傲氣衝天,誌在四方。

睚眥曾揚言:“我的父親以貌取人,我不敢有怨言,但是大丈夫有誌者,能屈能伸,當自立門戶,誓必成大事,來證明我睚眥之名。” 言畢,浪跡天涯,以尋成事之機。

商朝末代君主紂王昏庸無道,荒淫無道,酒色亂性。周文王姬昌大膽進諫,結果惹得紂王不滿,在姬昌長子姬發來朝歌看望其父的時候,先殺了姬發將他剁成肉丸,送給姬昌吃,然後加害周文王姬昌。所幸文王命不該絕,落荒而逃,歷盡艱辛,回到都城西歧。紂大怒,詔書各諸侯,欲興兵滅周,以除後患。周文王歸周以來,夜不能寢,晝不能眠。周危在旦夕,文王度日如年。一日周文王夢見龍神將至,欲請之,夢醒。文王善蔔卦,乃擇一良日蔔之,曰:"西歧之東,有能人相助。"乃往。行不過數裏,於河畔一巨石旁尋見一奇人,此人身形怪異,但見其面如豺,身如豹,身負銀刀,爛袍金甲;威風凜凜,似有吞月之勢,氣宇軒昂,如有攬日之力。此人乃龍子睚眥也。文王壯膽而問之:"壯士何許人氏?身形何以如此怪異?"答曰:"龍子睚眥!"文王大驚,疑有神助,乃言:"吾名姬昌,周之文王也。"

睚眥亦驚,只見這老者氣宇非凡,卻不曾想是周文王。睚眥心中喜道,今事可成矣。乃行禮:"文王安好?"文王還禮道:"身有疾,是以寢食難安,如坐針墊。"睚眥大笑,文王不解,乃問何故。睚眥笑言:"文王之疾患之久矣,乃紂王伐周耳!"文王驚詫不已,隨即神色黯然:"紂王詔書各路諸侯,以叛亂之名欲伐吾周,周危矣!""王以何迎之?"文王對曰:"紂王者,虎也。今紂王欲攜天下之兵而伐周,四面皆敵,寡不敵眾,周如砧上之肉而四面皆虎,眾虎競食,徒之奈何?若以兵拒之,必玉石俱焚,若不拒之,則坐以待斃。悲哉!痛哉!"睚眥道:"文王安能坐以待斃焉?"

文王躊躇片刻乃道:"為子之道,其孝為先,為臣之道,以忠為本。紂王無道,天自譴之,姬昌若因此而違紂王意,乃不忠。姬昌不忠,紂必怒而伐周,若因此而丟祖上基業,乃不孝。固姬昌當以頸上人頭請罪,以退紂王之兵,而不至名節遭損。"睚眥冷笑數聲:"人言周文王乃仁義之君,今見之,不過迂腐之老叟耳!"文王怒言:"姬昌以禮相待,汝何出此言?"欲走。睚眥復笑。文王曰:"話不投機,有何可笑?"

睚眥乃正色道:"今紂欲興兵於周,不戰而屈人之兵,乃王無誌;先祖基業創建不易,今盡毀王手,乃王不孝;紂王興兵,已箭上弦,刀出鞘,焉能因王之頭而罷休?王一相情願,如婦人之見,乃王無智;為君者,當恩澤蒼生,若因王而遭至滅頂之災,乃王不仁;紂王無道,哀聲起伏,若有一支義軍擊之,必群雄四起而援之,紂之軍,必如土崩瓦解,王不興兵,乃王無謀。固而方才笑之!"文王大悟,面帶慚色道:"姬昌迂腐,愧不敢當,險誤大事,壯士之言如雷鳴驚夢。然祖上基業已如風中殘燭,當以何迎之?"

睚眥拔出銀刀,就巨石上畫出一方地圖,以刀為筆指點江山,其言:"商紂地廣數千裏,權及天下,實乃外強中幹。紂之兵權散落於各諸侯,直接聽命於紂者,不過朝歌一帶。因此文王必先與各諸侯聯盟方為上策。可速譴能言之使說之。可囑使言'紂王暴政,人皆不敢言,周與各諸侯乃唇齒之勢,唇亡而齒寒,因此而不可助紂為謔。今紂興兵,人聲皆哀,國將有殤,周可占人和;朝歌距西歧千裏有余,非朝夕可至,周可占地利;紂貪色棄臣乃逆天而行,周可占天時。昔日商湯取夏而商代之,今商紂逆天無道,亦當群雄取而代之。因此周與各諸侯歃血為盟,乃興兵而伐商耳!'如此這般,諸侯焉有不結盟之理?"文王喜,乃言:"姬昌即日譴能言之使往四周諸侯說之,可以立歃血為盟之誓。"睚眥言:"極善。"文王又言:"紂當興兵,當怎生以迎?"

睚眥刀指地圖對言:"今觀天下之勢,周於西,商於東,相隔千裏。紂軍慢則一年,快則數月,非朝夕可至。其間,文王可勵精圖治,廣積糧多囤兵,則可拒彼軍。彼千裏而來,必人困馬乏,可坐而迎之,以逸待勞;彼遠來,必急攻,可避之,久攻不下,彼必噪,兵者忌噪也,可使一計而反擊之,彼軍必如土崩瓦解,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攻至朝歌,則天下定矣!"

文王大喜,乃拜睚眥而道:"夫大誌者,高瞻遠矚,雄才韜略,必有包藏宇宙之機,壯士真乃有誌者,姬昌不如!姬昌現求賢若渴,若有壯士相助,則事可成矣,切莫推辭。"

睚眥乃拜文王道:"睚眥雖為龍子,然相貌醜陋,亦無呼風喚雨之能,為父所不認,因此實乃山野村夫耳。承蒙文王看重,睚眥不才,當盡力而輔之,以正吾龍子之名。睚眥乃一介武夫,引兵殺敵尚可,若論治理國家則弱。今文王可沿河畔而去,可見一垂釣老者,其名姜尚,號子牙,雖年過花甲,實乃賢者,有經天緯地之才,王可速請之,若得姜子牙,則天下可定矣。"言畢,文王乃攜睚眥沿河畔尋姜子牙而去。

其後,如睚眥所言,眾諸侯與周結盟,皆派兵援之。文王得道多助,有誌者,皆投之。一年後,文王駕崩,其子姬發即位,號武王。不日,紂軍而至。姜子牙與睚眥以兵迎之。紂軍大敗而歸,武王親統軍而追擊之。於牧野一戰擊潰紂軍,商紂亡,周武王乃統天下。眾諸侯無有不從者,皆進都朝賀。其後,武王封姜子牙為侯,號"齊";而天下歸周之日,睚眥不辭而別,武王噫嘻不已,乃親自命工匠鑄睚眥像於刀劍龍吞口,世代相傳,以謝龍子睚眥輔周之恩。

那麼所謂睚眥必報,又是怎麼回事呢?話說秦昭王時,秦國一位權高勢大的宰相範雎,是魏國人,這人極有口才,秦昭王對他十分信任。範雎[jū]本是魏國人,在魏國時曾隨"中大夫"須賈到齊國去過一次,須賈懷疑他同齊國私通,回國後報告了宰相魏齊。魏齊叫人把範雎毒打了一頓,範雎裝死,才得脫險,躲在一個好朋友鄭安平家裏,改名張祿,慢慢養傷。接著,他又通過秦國派到魏國來的一個使臣王稽的關系,偷偷到了秦國。在秦國,又經王稽的推薦,並且仗著他巧言善辯的一張嘴巴,取得了秦昭王的賞識,登上了宰相的高位。

範雎當了宰相不久,就說動秦昭王發兵攻伐魏國。魏國派須賈前往秦國,請求罷兵。範雎知道須賈來到了秦國,便化裝成一個遊蕩他鄉的窮漢,到客棧去看他。須賈見是範雎,吃了一驚,說:"啊,你原來還活著!"談了幾句話,須賈覺得他可憐,便順手取件綈袍送給了他。(參看"一寒如此")後來,當須賈知道範雎就是秦相張祿的時候,想起舊事,不禁惶恐萬狀,立即光著上身,跪在範雎面前請罪。範雎將須賈大罵,列數了他的罪狀,又特地舉行了盛大的宴會,當著各國代表和全體賓客的面侮辱了他一場;還說,姑念他贈送綈袍,總算還不忘舊情,饒了他的命。可是,必須告訴魏昭王,迅速把魏齊的頭送來,否則就要發兵殺到魏國的國都去。魏齊聽得這個消息,嚇得逃到趙國,趙國也怕得罪秦國,不敢收留;又想逃往楚國,楚國也不歡迎。這位宰相終於被逼自殺。

他保薦救了他性命的好朋友鄭安平為秦國的將軍,提拔王稽為"河東守";還把部分家產分散給其他曾經幫助過他的人。《史記·範雎傳》也說他:"一飯之德必償,睚眥[yá zì]之怨必報(睚眥,是瞪眼怒視的意思)。"--縱然只給過一頓飯的小恩,也要報答;縱然只瞪過一眼的小怨,也要報復。這就叫"一飯必償"、"睚眥必報"。形容小恩,叫做"一飯之恩",形容小怨,叫做"睚眥之怨";(參看"一飯之恩")形容心地偏狹,氣量狹小,些微嫌隙都不肯相讓,就叫做"睚眥必報"。

嘲風是龍之第三子,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是一種瑞獸。形似獸,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常用來象征祥瑞,臺角上的走獸是它的形象。在中國民俗中,龍三子嘲風象征吉祥、美觀和威嚴,而且還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辟邪安宅的作用。在宮殿安置嘲風,也會使整個宮殿的造型既規格嚴整又富於變化,達到莊重與生動的和諧,宏偉與精巧的統一,它使高聳的殿堂平添一層神秘氣氛,能起到祛邪、避災的作用。那麼嘲風又有哪些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