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衛生間塌陷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大河報記者 蔡君彥

剛轉身從衛生間出來,猶豫要不要洗澡的瞬間,身後的房屋轟然塌陷,熟悉的家成了一片廢墟,40多歲的女主人張琴(化名)被嚇“傻”,精神恍惚,目光呆滯,與人說話溝通都變得困難;

鋪天蓋地的受災信息,讓十幾歲的高中生小冉(化名)心裏久久不能平靜,恨自己沒有超強的能力去幫助這些人,要不然,就不會有恁多人受災……深重的負疚感如巨石壓在心頭,讓他寢食難安,主動前往醫院尋醫問診。

風雨過後,陽光依舊,災後重建卻任重道遠,災後心理重建同樣重要。嚴重災情後對一些人的心理造成創傷,引發心理障礙,該如何“對癥”疏導、幹預?記者采訪了鄭州災後心理重建專家組成員、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心理學主任醫師楊勇超,聽他講述典型的災後心理重建故事。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房屋塌陷後,她精神恍惚噩夢不斷

張琴的家位於國棉四廠,是兩間小平房。鄭州“720”特大暴雨後,驚險萬分的一幕發生了——

她剛從衛生間出來,站在門框外猶豫要不要洗澡,僅一兩秒的工夫,身後的那間房突然塌陷,她滿臉驚愕猛回頭,只看到五六米深的大坑,一片狼藉。

王琴人沒事兒,受了驚嚇,當時沒啥異常。不久後,社區工作人員救災時發現她不對勁,緊張恐懼,不安心煩,反映遲鈍,連話都講不囫圇了。

7月24日下午,楊勇超隨同省衛健委、省疾控中心組織的心理專家團隊走進四廠西社區,對受災轉移群眾進行心理危機幹預時,見到了王琴,“她當時目光呆滯,勾著頭坐在那兒,問起當天發生的事,沒說兩句就哭起來,還說自己老做噩夢……”楊勇超說,這是典型的急性心理障礙應激反應,需要及時進行心理幹預。

怎麼做?

支持性心理幹預是第一步。他告訴王琴,很多人遇到突發意外,都會出現這種情緒,很正常;接著,是社會支持,讓對方相信,有黨和政府、社區工作人員、誌願者等幫忙,為受災群眾提供過渡期的生活保障,後期還會幫助災後重建,盡可能讓經歷災難的人穩定情緒,消除恐懼感。

隨後,是幫助當事人改善認識,調整心態:因為天災房子突然沒了,免不了悲觀,可換一個角度看,幸好人剛出來,沒跟房子一塊兒陷下去,毫發無損,豈不是也算幸運?!

更重要的,是激勵對方積極參與災後重建與自救,喚醒內在能量,“這樣與單純地坐等別人救援,體驗到的幸福感是不一樣的,有質的飛躍。”經過心理專家一個多小時循序漸進的疏導幹預,王琴的情緒和精神狀態好多了。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見受災嚴重,他滿心負疚感快抑郁了

“我這些天心裏特別難受,擔心自己是不是抑郁了?”前不久,鄭州兩位年輕人先後找到楊勇超問診,一位是20多歲的年輕小夥兒,另一位是十幾歲的高中生小冉。據當事人介紹,因為鄭州特大暴雨受災嚴重,內心充滿著深重的負疚感。

小冉說,前些天,看到各種受災嚴重的信息鋪天蓋地,道路成河,人員被困,停水停電,通訊中斷,生命逝去……他滿心說不出的悲痛,還有強烈的自責和負疚感,“我恨我自己不夠厲害,沒能提前預測到災情,提醒大家提前防範,那樣的話,是不是就不會有恁多人受災?”稚氣未脫的臉上,滿是憂愁。

“值得認同的一點,他們都是有擔當、有很強社會責任感的年輕人,不過,面對災難需要擺正心態,畢竟我們是凡人,不是超人。”楊勇超說,這種經歷災難後的負疚感,通常出現在參與救災救援的人員身上,在普通民眾中,並不常見。

對這樣的年輕人,該如何進行心理疏導、幹預?

楊勇超告訴對方,面對自然災害,我們要理性認識人類尤其是個人的能力,要明白,想更好地防災救災,需要足夠的自然科學知識做支撐,需要先進的設備,需要團隊的力量,需要科學的管理以及管理模式的不斷提升,多方面缺一不可,“我鼓勵他們,能悲憫蒼生,心懷遠大誌向是好事兒,可以化作好好學習的動力,先用知識武裝自己,讓自己更強大,日後就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更多人。”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對救助不滿,咋讓滿腹牢騷的老人消氣?

在我們周圍,還有一些人,災後苦悶甚至暴怒的原因,是對救助不滿或者不理解。這樣的疙瘩,又該咋解?

“在防汛救災和災後重建過程中,也有人不理解、不配合,有人滿腹牢騷,這樣情緒對誰都不好。”楊勇超說,很多時候,人們看問題的角度,會直接影響心境。

比如這位年近六旬的老大爺。老人居住的居民樓因暴雨成為危房,社區按照上級部門要求組織大家轉移,並安置了臨時住處,當然,條件很有限。

“就這條件?跟家裏比差遠了!”“要不讓我回家住,要不給我安排更好的地方。”……老人激動地對社區工作人員嚷,一臉不滿意。

“雨災發生後,我們一直在社區忙,好多居民需要安置,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如意,難呢!”社區工作人員很無奈。

楊勇超的心理幹預,從引導老人轉變看問題的角度入手:老先生,受災緊急轉移,出現這種情緒可以理解,大家生活都受影響,眼下日子確實難些。要知道,受災地方有很多,受災的人也很多,咱要是站在個人角度看,會覺得這不如意那不如意,可如果從整體來看,比咱受災嚴重的人多了,是不是都需要安置?如果你是工作人員,你咋辦?”

“是是,需要。”老人聽了,不再吵嚷,得知工作人員特意為他安排在有空調的房間,情緒平復了很多,理解了工作人員的難處。

災後心理重建,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作為河南省首位衛生部認證心理治療師,楊勇超曾參與汶川地震心理幹預、大醫獻愛心中原行等心理援助,他深知,災後心理重建是一個重要且漫長的過程。

專家表示,重大自然災害發生後,人們往往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衝擊,很多人會出現應激反應,一旦處理不當,就會使問題更加嚴重,因此,災後心理重建和災後重建同樣重要,需要重視心理救援與康復工作。

“及時心理幹預,讓大家客觀正視災害產生的因素,勇於面對災害造成的損失,以感恩的心接受社會各界的支援和關愛,積極加入到生產生活自救中,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決心,心裏更暢亮,非常重要。”楊勇超說,對個人而言,既要學會適當地宣泄因災情產生的不良情緒,又要學會適當地自我療愈,比如,把特殊時期的內心感受記錄下來,正視自己的內心,有哪些傷心事、不如意?如何調整心態?需要避免哪些誤區?從而提升應對災難、挫折時的心理素質,實現心理成長,激發內在正能量。當出現嚴重心理障礙時,就需要及時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幹預,必要時找心理醫生對癥處理。

【相關鏈接】

災後心理重建要做好這幾方面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教授表示,災難後易出現心理問題,我們要重視災後“心靈重建”,條件允許時可通過適當的體育鍛煉,均衡的飲食,良好的睡眠,平和的心態來保持健康。

陸林院士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通過社交平臺與親朋好友保持聯系。當面對緊張害怕的情緒時,應及時向親朋好友表達,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

二是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鍛煉。應避免晝夜顛倒,按時按點起床、吃飯,保證充足規律的睡眠,做一些有趣且有意義的事情。

三是學會自我調整,學會放松。當出現焦慮情緒時,可通過肌肉放松、呼吸訓練和正念冥想等方式來應對自己的不良情緒。

但當明確意識到自己出現災後心理問題時,需要積極應對,並按照心理問題嚴重等級,尋求適當的幫助。如出現一般心理問題時,可以自我調整,或去社區、單位進行心理輔導;出現嚴重心理問題時,則需要尋求心理咨詢師的幫助;當出現心理障礙時,不僅要接受心理咨詢師的幹預,必要時還需要心理醫生的介入;當出現精神病性癥狀時,則需要精神科醫生對癥處理。此外,心理幫扶需盡快走進社區,把主動求醫變為送心理援助上門,識別災後需要心理幹預的人群,給予他們專業的治療。

來源:大河報豫視頻 編輯:侯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