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潑水到別人身上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東博社記者/黃昀昀)2021年4月6日,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人類減貧的中國實踐》白皮書,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減貧取得的偉大成效,也集中闡述了中國在國際減貧事業上的貢獻,其中就包括在老撾、柬埔寨、緬甸3國鄉村基層社區實施“東亞減貧示範合作技術援助項目”。而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是3國裏,中老減貧合作示範項目(以下簡稱中老減貧項目)的實施單位,在老撾萬象市桑通縣版索村和瑯勃拉邦市象龍村開展了為期3年的減貧工作。

中老減貧項目為村民生活帶來了什麼變化?中方又是如何推動村民脫離貧困隊伍的?就這些問題,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副主任韋克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給出了答案。

中國團隊到來,示範村舊貌換新顏

從2017年到2020年,時光在版索村和象龍村兩個減貧示範村裏,鐫刻下了發展的印記——平整的瀝青道路、牢固的鋼桁橋、全新的校舍和村級活動中心等基礎設施,皆是中老減貧項目的顆顆珍貴果實。

在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提供的相片裏,一名小夥的頭發和背上沾滿了泥土路揚起的黃色塵土。過去,版索村村民對此習以為常。“落雨一身泥,天晴一身灰。” 版索村副村長坎占曾這樣總結泥土路給村民們帶來的困擾。而如今,共計4.16公裏的瀝青路取代了原有土路,它們似不斷延展的枝葉,為曾經黃土飛揚的兩座村莊帶去了清新的綠意與發展的生機。

版索村的泥土路,所到之處人都灰頭土臉 圖源: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

據韋克回憶,在交通問題上,除了道路,陳舊的橋梁也一度另人頭疼。此前,版索村的木質舊橋橫跨在河流之上,密密麻麻的木樁立於河床,支撐著橋面。這是一些孩子上學的必經之路,如今,它被一座中國援建的鋼桁橋替代。現代化的橋墩、桁架和路面處處體現著堅固牢靠。這座橋建成以後,不僅便利了村民之間的往來,為生產區提供物資的車輛也能直接穿橋而過,告別了蹚水運輸的時代。“之前,我們連做夢都不敢想有這樣一天。” 坎占的感嘆讓韋克印象深刻。

版索村新橋舊橋對比照 圖源: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

電力是人們生活的剛需,此前村民們的日常用電雖已得到滿足,但村內沒有夜間照明。中老減貧項目啟動後,一盞盞太陽能路燈在村裏立了起來,不僅優化了照明條件,還“點亮”了村裏的夜生活。韋克介紹,現在各種便利店、小吃店開始在夜間營業,村民會聚集在路燈下閑聊、孩子們在路上玩耍,整個村子比以前熱鬧許多。

總體來說,中老減貧項目團隊在改善基礎設施方面下了大工夫,除了上述項目,團隊還建成了生產區橋涵1座、村級活動中心2座、村衛生室2個、學校宿舍4座、操場2個、廁所2個、織布展示廳2個等,實實在在地改善了村民們的生活環境。

老撾農林部副部長坎本納•塞亞農就曾對項目表示肯定:中國援老撾減貧示範合作項目由兩國政府共同實施,給老撾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減貧模式。我們要將其作為示範工程向全國推廣,使更多老撾民眾受益。

當“以人為本”融入減貧工作

“人”是社會的核心要素。在減貧合作中,中方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減貧理念,這不僅體現在建設項目的選擇上,還體現在項目實施的過程中。

韋克表示,“缺什麼補什麼”是減貧團隊規劃項目的原則。而“缺什麼”,由村民們說了算。在進行項目可行性調研時,團隊組織村民用投票選出了他們認為最迫切的需求——解決飲用水入戶難題。“象龍村有172戶814人,世世代代生活用水都靠收集雨水,或從流經村旁的南康河挑水飲用。南康河河床深,旱季提水困難,並且經當地部門檢測,水質達不到飲用水標準。”韋克說,這是該示範村用水的痛點。

但投票過程中,村內道路、活動中心、衛生室、太陽能路燈等項目的得票率也很高,在援助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如何盡可能多地兼顧更多需求呢?減貧團隊決定想辦法壓縮引水入戶工程的建設成本。

據韋克介紹,後來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減貧團隊以自願為原則,組織當地群眾投工投勞,從5公裏外為象龍村引來了符合當地飲用標準的山泉水,並將水管接到了每家每戶。“他們參與建設的熱情高漲,因為大家都明白這是在為自己勞動。”韋克說,通過村民齊心協力地努力,飲水入戶工程造價從最初預算的200萬元人民幣降低到67萬元人民幣。

象龍村村民投工投勞參與飲水工程建設 圖源: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

水管不僅為村民輸送來飲用水,還將老撾重大傳統節日——潑水節帶到了村民家門口。韋克說:“過去村內沒有幹凈的水源,村民要前往瑯勃拉邦市過潑水節。而現在,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潑水祈福的願望。”

而對於兩個示範村的農業發展狀況,韋克稱:“還停留在非常初級的階段。”他介紹,老撾農業生產結構單一,缺乏技術與資金支持,沒有灌溉設備或設備簡陋,收成主要靠“天意”。

象龍村織布示範戶在活動中心展示廳合影 圖源: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

韋克稱,為解決這一問題,改善村裏的基礎設施後,中方援助著力推進農戶生計項目發展,在現有產業結構基礎上,增加對中低收入農戶的產業投入。目前,象龍村已按計劃發展織布、養牛、養雞、大棚蔬菜、露天蔬菜種植等項目。以蔬菜種植示範戶為例,每戶每年可增收1萬元人民幣以上。

期待在減貧路上再次相遇

3年間,中老減貧項目借鑒中國以政府為主導、群眾參與為基礎的“整村推進”減貧經驗,對示範村開展了5個方面的幫扶,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農戶生計改善、能力建設和技術援助等。在同一標準下,示範村貧困發生率產生了顯著的變化:從最初的52%下降到項目終期評估時的25%。

2020年11月,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出席第23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方願實施“東亞減貧合作倡議二期”項目,實現地區協調發展。此前,中方團隊在減貧合作中融入許多廣西扶貧經驗,但項目基礎條件薄弱,項目期僅有3年,加上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等客觀原因,部分項目設計和理念的減貧效果還需要一定時間來展現。因此,韋克表示:“我們也希望並積極爭取參與二期項目建設,在中老減貧示範合作項目經驗的基礎上,為東盟國家減貧發展作出更多貢獻。”

中方和老方專家在指導象龍村農戶露天種植黃瓜 圖源:廣西外資扶貧項目管理中心

韋克認為,廣西還有“升級”版的扶貧經驗可以幫助老撾貧困農村發展添後勁。在農村發展方面,他提議進一步引入中老企業、高校、社會團體等參與項目活動,形成大扶貧格局;進一步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為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升級提供支撐,促進鄉村發展提質增效。在農業發展方面,他提出可提升農民合作組織專業化程度,提高統一標準,優化品種、提升品質、打造品牌,提農產品附加值;還可適當配套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延長產業鏈,增加就業機會。

授人以魚只救一時之急,授人以漁則可解一生之需。隨著中老命運共同體建設的不斷推進,我們相信,中老兩國間的減貧合作故事一定還會延續。

編輯:黃昀昀

審定: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