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玉雕大佛像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李彤

今年是在收藏界影響巨大的東方陶瓷學會(Oriental Ceramic Society,下簡稱學會)成立100周年。10月15日起,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策劃的回顧展“收藏家、策展人、鑒賞家:百年東方陶瓷學會”將以100多件藏品和文獻回顧百年史。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www.thepaper.cn)從文萊美術館獲悉,這批展品來自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劍橋、牛津大學及私人藏家,最早的文物可追溯至3000年前,部分藏品曾在1935至1936年參展英國皇家藝術學院舉辦的史上聞名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

此次展覽匯集了超過100件陶瓷、青銅器、玉器、雕塑和藝術品,同時輔以文獻檔案材料。這些展品以中國文物為主,亦有部分來自日本、韓國和中東地區。展出的珍稀文物借展自大英博物館、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劍橋大學菲茨威廉博物館、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等知名機構和私人收藏家,其中最古老的文物歷史可追溯至3000年前。

唐代青釉吼獅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從8世紀的唐代青釉吼獅到有著千年歷史的綠釉牡丹紋梅瓶,從中國青銅時代的稀有禮器到20世紀初的精美彩繪瓷器,幾乎每一件文物都經過精心挑選,也都與學會成員有著特殊的聯系,訴說著學會收藏家、策展人以及商人之間緊密連接的故事。

西周早期青銅簋 圖源: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

清代漆象圖源: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

據悉,展覽分為六個主題板塊,從“收藏家”“策展人”“鑒定家”三個角度切入,介紹學會在亞洲藝術品收藏、研究、交易、展出等方面做出的貢獻,回溯學會百年的發展歷程,探討收藏家在文物遺產傳承中的角色、學會與藏家之間的動態關系,展出的文物也體現了20世紀學會收藏品味的變化。

展覽策展人Sarah Wong介紹說:“百年展覽通過從博物館和私人藏家那裏借來的豐富展品和從未展出過的檔案資料,將東方陶瓷學會的故事娓娓道來。早期的收藏家、策展人和鑒賞家組成了該學會,他們是西方亞洲藝術領域的先驅者。通過展示過去主要成員所擁有、出版的和展出的藏品,展覽重新點燃了收藏熱情,並促進了學會在過去幾年中的學術和慈善活動。”

綠釉牡丹紋梅瓶,北宋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綠釉牡丹紋梅瓶,北宋©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展覽的第一部分名為“創始人及早期成員”,介紹了20世紀20年代東方陶瓷協會創立時期的情況。東方陶瓷學會於1921年在倫敦創立,最初僅有12名成員,專註於亞洲陶瓷的研究與鑒賞。1933年,學會涉及的領域從陶瓷延伸到亞洲藝術各個門類,並開始接納新會員,許多著名藝術史學家和收藏家紛紛加入。經過100年的發展,學會現已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亞洲藝術研究機構之一。

此板塊重點介紹了學會的創始成員,他們中許多人的藏品構成了英國博物館亞洲藏品的基礎。展品年代從中國陶瓷的黃金時代——宋朝(960-1279年)開始,展出的藏品包括來自多個名窯的精美瓷器,以及收藏家奧斯卡·拉斐爾(Oscar Raphael)遺贈給大英博物館的一只來自12世紀伊朗的罕見陶碗。

該陶碗被認為是藝術家阿布·紮伊德(Abu Zayd)的作品,以白釉覆蓋碗身,在釉中塗以綠松石及藍色,釉上飾以紅色及黑色。描繪了皇家人物帶著四名隨從與遊客共賞有著樹木、鳥兒和池塘的花園的場景。人物下方繪有波斯銘文,外緣繪有第二處銘文,內容為詩歌。

陶工阿布·紮伊德所做陶碗,伊朗,1186-1187年 ©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展覽的第二部分名為“學會和皇家藝術學會的公共角色”,探討進入20世紀30年代後,該協會如何從一個私人 “俱樂部 ”發展成擁有100多名成員的公共機構。1935至1936年,皇家藝術學院成員曾發起一場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該板塊的展品則是1935年展覽的再呈現。這些展品時間跨度大,範圍廣泛,包括古代的青銅禮器、繪畫、雕塑、陶瓷、玻璃及景泰藍制品。

第三板塊“學會成員的慈善事業及博物館遺產”,選擇了3位主要收藏家進行介紹。這些收藏家們在學會的連結下和策展人建立起友誼,並向大英博物館以及V&A博物館捐贈了大量遺產。

帕西瓦爾·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畢生致力於學術研究。1930年,他在倫敦大學東方研究學院設立了英國第一個中國藝術和考古學講席,這也是英國第一個藝術史學位。大維德爵士的世界級中國陶瓷收藏曾在他的住所裏展出。此後,這些藏品被轉移至大英博物館為其專設的展廳。所有此次選中的展品都反映了大維德爵士對早期青花瓷和鐫刻陶瓷的特殊興趣。

1935-1936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A)舉辦了史上聞名的“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圖右是展覽委員會主任帕西瓦爾·大維德爵士,圖左是展覽秘書Tang Xifen (Tang Hsi Fen)。圖源:英國皇家藝術學院

大英博物館,帕西瓦爾·大維德爵士藏中國陶瓷的展廳。

景德鎮窯銘文青花瓷香爐是大維德爵士展出過的文物之一。此筒形香爐繪有青花龍追逐大火焰寶珠圖案。牌匾內寫有供養銘文,以蓮花座承托。銘文可譯為:“江南徽州府歙縣信徒黃道浚,欣喜地向濟寧州三教殿呈供四座香爐,祈求河兩岸的人們都能夠和平幸福。大清順治乙末年(1655年)第一個秋月制。”

景德鎮窯銘文青花瓷香爐,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

第二位哈利·加納爵士(Sir Harry Garner,1891–1977)是一位著名的數學家和政府科學家。他曾擔任過學會的主席,同時也是一位博學多才、孜孜不倦的學者。他收藏了一些最為稀有的中國瓷器,例如北宋宮廷禦用汝瓷,因其開窯時間前後只有短短二十年,世界上已知現存的僅有七十件。汝瓷以淡藍色和綠松石色的釉面聞名,且釉面通常會有一些輕微的、特意為之的碎紋,有“雨過天青雲破處”之美譽。他謝世後,藏品分別進入兩大機構——大英博物館和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

此次展覽選擇的是加納爵士收藏的1086-1106年間的罕見汝瓷杯架,以及反映他其他研究興趣的兩件漆器。這個極為罕見的杯架呈現出溫暖的淺黃色,足夠堅硬至形成共振,且底部以紅色顏料刻有壽成殿的銘文。出土於中國臺北的一個器皿上也發現了同樣的銘文,一些專家說這是宋代宮廷原始庫存的標記。這種形式的支架專為茶碗制作,它很可能曾被宋徽宗使用,因為他的宮廷禦窯生產了很多汝瓷,且這位皇帝也是一位茶葉癡迷者,甚至為此寫了專文論述。

汝瓷杯架,北宋壽成殿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第三位收藏家斐迪南·席勒(Ferdinand Schiller,1866-1938)是學會的第十三位成員,他的收藏範圍很廣,包括宋代陶瓷、精美的清代單色釉瓷器、玉器以及青銅器等。兩件單色瓷器在此次被選中展出。席勒去世後,他將藏品交給了兄弟馬克斯(Max),後者最終將全部藏品遺贈給了布裏斯托博物館及藝術畫廊。

展覽的第四部分“知識與技術”探討了學會成員通過講座、出版物、研學旅行對陶瓷和其他領域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多年來,學會始終致力於關於亞洲藝術各方面的講座,特別是中國和日本的陶瓷、玉器、繪畫和中東藝術。同時,協會還提供面向博物館、拍賣行、私人收藏品的文物維護課程,並組織參觀英國和海外的公共和私人收藏品。此次展出著重於四個領域:中國15至18世紀的罕見釉裏紅瓷;早期青花瓷;17世紀初中國德化窯產出的瓷器;以及以玉雕杯、花瓶、佛像及玉制神獸為代表的玉器。

玉雕杯,清乾隆時期 ©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宋代陶瓷

元代景德鎮青白瓷觀音像圖源: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

元代景德鎮青白瓷觀音像(局部)圖源: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

第五板塊“現有成員的收藏”是此次展覽的核心,該部分展出了從現有私人藏家及機構成員借來的大批藏品。為了能夠反映協會100年間興趣及活動的範圍和廣度,展品經過精心挑選,涵蓋了陶瓷、玉器、漆器、金屬制品和雕塑多種類文物。

景德鎮窯釉下彩繪瓷蓋罐,明崇禎 邁克爾·巴特勒爵士藏品

一件景德鎮窯釉下彩繪瓷蓋罐,胎體厚重,以多種顏色為彩料,描繪了周文王訪求姜太公的故事。當時姜太公正隱居垂釣於渭水之畔,勉強答應文王之請,離開隱居地效命於周。畫面中,文王站立著,侍從手舉黃傘立於其側,身後則是一棵綠樹,一童子手指垂釣中的姜太公。文王身後還有兩名官員、坐輦及兩名隨從。瓷罐器蓋繪八嬰遊戲圖,其中一個在放風箏。蓋與器身多處以淡松石綠色敷彩,使此罐更顯珍貴。

景德鎮窯釉下彩繪瓷蓋罐,明崇禎 邁克爾·巴特勒爵士藏品

展覽的最後一板塊“檔案資料”位於文萊美術館內弗伊爾特別收藏館,展品包含學會早期成員的照片、他們的藏品、過去舉辦的展覽以及協會出版的書籍和目錄等資料。其他借展的資料包括布魯特及其兒子們(Bluett and Sons)的檔案資料,布魯特是一個重要的經銷商,曾為許多早期收藏家提供服務。此外,這裏還陳列著帕西瓦爾·大維德爵士收藏的珍本書籍。

清雍正青花扁壺Warden and Scholars of Winchester College

此次展覽還同時發行了出版物《收藏家、策展人、鑒賞家:東方陶瓷學會的百年,1921-2021》。該書由策展人Sarah Wong和斯泰西·皮爾森(Stacey Pierson)編輯,內容包含4篇委托撰文以及關於學會歷史的最新未公開材料。

展期:2021年10月15日—12月11日

(本文資料來源:倫敦大學文萊美術館、東方陶瓷學會官網、大英博物館官網、英國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官網)

責任編輯:陸斯嘉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