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夢見自己吃素菜周公解夢是什麼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今日的文章純屬扯扯閑篇~

快過年了,最近特別想念我媽做的飯。做夢都想。

好多次,夢見我拎著個飯盆,在長長的一排自助餐面前轉悠,菜有有蒸魚,臘豬蹄,鯽魚湯,板栗燉雞,燉牛肉,燉羊肉,紅燒兔子肉,蒜薹炒臘肉,腌辣椒炒臭豆腐,紅燜金針菇……

所有的燉菜都在火鍋裏,咕嘟咕嘟地煮著,蒸汽在人頭頂上盤旋,炫的食物更是濃香撲鼻,深吸一口氣,準備咬一口……醒了。

尤其最近因為疫情防控緊張,春節眼瞅著是不能回老家的,更是日日夜夜想著這些家鄉菜,想得口水直流,想到最近吃什麼好吃的都沒有胃口。

我的老家河南信陽,地處大別山區,與湖北、安徽、山東多地接壤。從我家小鎮上去武漢,高鐵只需40分鐘,開車走高速不過兩小時,比去鄭州都近。

我公婆的老家故事,離臨近的合肥開車也只需20分鐘,所以村裏的人生病都去合肥就醫,連信陽市都不願意去。

信陽地處這樣一個多省市交接的地方,最有名的除了信陽毛尖,另一個就是:信陽燉菜。

信陽燉菜是怎麼有名呢?最簡單的一個例子是,走在鄭州的大街上(出了鄭州好像就不行了),除了能看到湘菜、川菜、徽菜、粵菜等的招牌,另外一個經常看到的,就是信陽燉菜館。

這是信陽菜館的標準門面

以地級市命名的菜系居然能跟其他省級選手同臺競爭,也算是非常有出息了~

跟川菜的“麻辣”、湘菜的“香辣”比,信陽菜的特點是“鹹鮮”:

“鹹”大概來源於對於腌制品的喜愛,像雞、鴨、魚、大鵝、豬肉統統可以用鹽來腌制,抹上一層鹽後晾幹保存,讓鹹味深入肌理;“鮮”則來源於對食材的講究,不但腌制食物的原材料講究新鮮,其他新鮮菜更講究新鮮。

這就造就了信陽菜的一大特點:其他菜系是“吃啥有啥”,信陽菜是“有啥吃啥”。

所以早年間我家開餐館時,經常發現外地來的客人不會點菜:他們總是照著菜單點。但是當地人的點菜習慣是——沒有菜單,對著食材點,只吃當季最時新的菜。

雖然做的是土菜,但是信陽燉菜館裏的布置也不會很簡陋,絕不會大堂裏放著十幾張桌子,四個人一桌,自己吃飯也能聽見別人喝湯——那是河南燴面的風格。

信陽燉菜館的裝修一定是要有包間的,不管是今天在鄭州吃,還是十幾年前我家在鎮上開的小飯店,一定要有包間。因為信陽人愛熱鬧,一頓飯至少得吃兩個小時。

包間的裝修不能太掉價,墻上得有字畫,壁紙不能太寒酸,角落裏得放點大瓶插花。並且,吃飯的大桌一定是可以轉動的大圓桌——一定要可以轉動,因為信陽菜多,六個人吃飯都得是十好幾道菜,桌面若不能轉動,沒法夾。

講究一點的信陽菜館對於包間的名稱也不會隨便取,我去過好幾個信陽菜館,包間的名稱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羅山,浉河,平橋,固始,潢川,光山……

外地人不明白這是什麼,可是只要是信陽人一看就明白——這名稱對應的是信陽市下面的各個區縣。比如我,每次去信陽菜館,一定選“羅山”的包間,因為我就是羅山縣人。

進包間了,開始點菜。不一定是做東的人點,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客人點,在信陽菜館,點菜的一般都是最會吃的人。

怎麼樣算是最會吃呢?這就涉及對到食物來源、新鮮程度、廚師做法等的通盤了解。

比如,吃燉魚頭,魚最好是十三口水庫的魚,其他地方魚土腥味會更重;吃臭豆腐,臭豆腐一定是豆腐卷發酵後長出白毛的臭豆腐(絕不是長沙臭豆腐),吃的時候一定要雙面煎的金黃,這樣吃起來又酥又嫩;吃臘豬蹄,時間不能是在夏天,最好是在春天,臘味的剛剛好;吃鹹菜桿,一定得是色澤黃亮,入口酸脆,脆中帶辣,辣中帶鮮,鹹鮮的口感是最好的……

講究點的,還要看老板是不是信陽本地人。

老板是信陽人,就意味著像臘肉、鹹菜桿等需要自己手工加工的食物會更地道,而不是從市面上買來的“外地貨”;像臭豆腐、白魚條等需要作坊制作的食物,老板也有辦法找到最正宗的渠道,半天的時間就從原產地直接拉到餐館……

點菜的數量也不能少,前文說道,六個人都得十好幾盤菜,這是認真的。像我家,爸媽招待客人是這個規格:

四個涼菜,包括開胃菜如紅辣椒絲、木瓜絲,和素涼菜如涼拌杜鵑、涼拌漿粉等,還有葷涼菜,如香腸、鹵雞爪等;

然後四個火鍋,如燉豬蹄、燉土雞、燉狗肉、燉牛肉、燉羊肉、燉大鵝……

隨後是六至八個熱菜。包括:肉菜兩三個,如豬肚、雞雜、兔頭、泥鰍、黃魚;雞蛋菜兩三個,香椿雞蛋、蒜薹雞蛋;純素菜兩三個。

然後上湯,分甜湯和鹹湯。甜湯如銀耳紅棗湯,鹹湯如豬肝湯,野菜湯。

接著上主食。米飯、鍋烙饃、銀絲卷、芝麻球、南瓜餅、春卷,看個人喜好,隨意上。

最後是水果拼盤、瓜子花生、各類點心,讓吃完飯還不想走的人們繼續聊一會。

總之,葷的素的、甜的鹹的、熱的涼的、幹的稀的全都有,一頓飯吃的熱熱鬧鬧、洋洋灑灑,火鍋從頭到尾不能停,炒菜是客人一邊吃一邊上,這樣哪怕吃兩個小時,最後一道菜還是剛出鍋的。

信陽人吃飯聊天,也跟其他地方不一樣。我們不談政治,不談生意,不談八卦,不吹牛,也不訴苦。從小到大,在信陽人聚會的餐桌上,我見過大家聊得最多就是:吃。

如:誰誰家的小青菜炒豆腐特別好吃,豆腐清香鮮嫩,明明夾在筷子上還在顫巍巍的晃動,可是在盤子裏就能做到一塊不碎;誰誰家的野豬肉處理得特別地道,肉質爽滑膏腴,一點不覺得油膩;誰誰家的鯽魚湯那叫一個鮮啊,客人都搶著喝湯,一鍋魚都沒人吃……

一邊聊一邊還把下一頓約上了,“哎那誰誰家下次我帶你們去,做的比這還好吃!”其他人附和“一定一定!”不管以後去不去吧,反正要的是這個氣氛。

信陽人吃飯的時候還特別愛“勸菜”,而“勸菜”的原因不是客氣,也不是熱情,而是純屬怕熱菜過了火候,吃起來口感不好:

“來來來,嘗一塊這個豬蹄,再不吃肉就要燉化了”,“嘗一塊這個雞爪,涼了就不好吃了”“這個霸王別姬啊,雞可是土雞,嘗嘗這裙邊,是不是特別入味”。。。

從小在這樣的環境長大,以至於我現在每次吃席時都特別不愛跟別人說話,上桌就潛水一樣埋頭苦幹,吃飽了再跟別人聊天——沒辦法啊,從小我媽給我灌輸的觀念就是,菜一定得趁熱吃,涼了就沒味了,所以為什麼不能吃完了再聊?

寫了這麼多,越寫越餓,越餓越想。可是能怎麼辦呢? 遠嫁的姑娘,日子過得再好,心裏也有一片回不去的遠方,再多的想念,也只能留在夢裏慢慢品味吧。

想起一個年紀大點的領導說的一句話,他說:如果你做夢總夢見吃的,說明你內心還是個孩子;如果你開始夢見過去的朋友,就說明你已經是個老人了。內心悵然,大約是太想爸媽了吧,所以夢裏又回到了童年的時光……

中午給我媽打了個電話,電話裏鍋碗瓢盆當啷響,估計是手機放在桌子上,她怕我聽不見,提著嗓門喊:“中午家裏來客人呢,我在炒菜呢!”

我問,“都有啥好吃的啊!”

我弟媳婦立刻就把照片給我發過來了。

還不忘記跟我嘚瑟:

我。。。。。。哭一會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