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跳過了河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鄒佳雯 記者 朱奕奕

9月11日,小雨,華東政法大學韜奮樓的自鳴鐘在11點整敲擊,悠揚鐘聲裏,蘇州河岸熱火朝頭忙碌中的施工人員暫停手頭工作,一頓簡單的午餐後,他們將回來繼續趕工。

一個月後,在他們腳下,蘇河與華政之間的圍墻將被打破,二者將依著步道與綠化景觀融為一體。

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築群(現華東政法大學)造型古樸典雅、中西合璧,2019年10月7日成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河在這裏有一個近180度的大轉彎,將華政校園擁在一個楔形半島上。

華政地圖,蘇州河將華政校園擁在一個楔形半島上。 本文圖片除標註外,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鄒佳雯 攝

提升開放後的兩處景點

提升開放後的兩處景點

今年7月初,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一帶十點”中的“思孟園”和“格致園”2個景點打開,首次向市民敞開懷抱,蘇河、花墻、草坪和歷史保護建築在這一段和諧共生。

打開的尺度還在擴大。今年9月底,華政段將完成其余8個景點改造,確保“一帶十點”全部對外開放。屆時,當市民漫步蘇河步道,母親河邊的“建築博覽群”將變得可感可觸。

2020年底,上海蘇州河中心城區42公裏岸線實現基本貫通。距今在近半年內,各區更是因地制宜,打造更豐富、彰顯“煙火氣”的濱河功能節點。

此次華政段大膽破墻造景,無疑向“還河於民”又跨前一步。

“我們對關乎這片建築群的工程懷有敬畏之心”

“這棵樹是原來就在華政這兒的,不能動,但是我們旁邊搬來的這棵樹可以再放出來一點,這樣未來拍照,可以和後面的建築構成一個直線,空間上更合理。”

早上10點半,記者走進了正在施工中的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綠化設計師梁麗艷與項目施工總監袁佳淩正在探討樹人堂附近一棵紅楓樹的擺放位置。

眼前這片將近二三十平方米的黃土地,日後將成為“一帶十點”中的第四點。梁麗艷告訴記者,未來這裏會成為一個小庭院,配合著華政紅磚墻的顏色,他們逐一挑選了紅楓、羽毛楓等不同樹木,並搭建假山、小橋。

“小橋、旱溪,曲山流水的感覺。如果說黃浦江邊是大氣,那麼蘇州河邊就是精致。”袁佳淩告訴記者,“所以我們不覺得自己在做一個工程,而是要做一個藝術品,尤其是華政這邊,要用景觀襯托這批精致的老建築。”

但精致不意味著可以“耗”時間,反之,工程的推進速度非常快速,在秋老虎和酷暑的夾擊下,施工隊幾乎沒有停下過,“不少人,我感覺這兩三個月下來瘦了5斤10斤。”長寧區建管委交通科負責人陳慧說。

諸多困難也在挑戰著這項工程。

陳慧向記者舉例,施工的地理環境一邊臨河,一邊又是歷史保護建築,很難施展,有時候大型的喬木甚至要動用船只從蘇州河上跳過防汛墻運上來。而此次施工工藝的水準要求又極高,因此90%以上的工程直接動用人工來完成。采用的水磨石、水洗石等材質不能暴曬、不能淋雨,施工人員需觀察天氣,一邊施工一邊養護,確保開放後,從路面到防汛墻,都是完美的工藝。

“畢竟是老聖約翰建築群啊,我們是懷著敬畏心做的。”陳慧感概。

綠植“挪位”調整、綠籬後退,步道拓寬到3米

2020年底,蘇州河長寧段11.2公裏基本貫通。

2020年12月的華政外墻

當時,蘇州河華政段濱河空間還處於貫通第一階段——一條寬1.5米有余的步道可供臨河漫步,但與華政隔著一堵墻,樹人堂、東風樓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僅向公眾開放了自己的後背。

此次貫通改造,則是通過各部門的努力,打破華政與步道間的圍墻。

為配合濱河步道的整體實施,華政采用綠植“挪位”調整、綠籬後退等手段,將原先一些只能供兩人通行的步道拓寬到了3米,支持拓寬新增的濱河公共空間面積達到大約1.4萬平方米。

此外,華政克服許多困難,拆除了包括公共浴室、物業後勤辦公室、木工房等約10棟建築;同時改造原有學生宿舍,增設浴室設施,騰挪空間,保障師生正常教學和生活。

改造前鳥瞰圖 圖片來自上海發布

改造後鳥瞰圖 圖片來自上海發布

校園外的步道經歷著景觀提升,校園內也在緊鑼密鼓地“更新升級”——華政內的歷史建築將在未來3年內分批完成修繕。屆時,東風角、法劇場、銀杏苑等校內建築將與校外河景相映成趣,打造出一張更閃亮的蘇河名片。

沒有圍墻的大學,這樣安保

“國外的很多大學沒有圍墻的,現在華政的圍墻也要拆了,我認為是更方便了大家。”萬華小區居民閔阿姨告訴記者,比起中山公園,她更喜歡去華政裏面走,幽靜又有書卷氣,“以前的華政外是大高墻,漂亮是漂亮,但我們要繞到正面才能進去,後來步道貫通變矮墻了,今後如果全部打開了,我們來走就更起勁了。”

但閔阿姨也擔心,打開後的華政,安保能否令人放心?

步道一側華政小門

對此,記者註意到,華政段步道的前後兩側均有小門,開放時間為早上7點至晚上9點。疫情期間,長寧區更是充分考慮華政的校園管理,結合景觀做了三種形式的隔離。

第一種是建築本身的立面;第二種,涉及到過道等空間,會采用籬笆隔一隔,與古樸建築保持風格一致;第三種,若有局部的大草坪等空間,會采用80公分高的花箱配一部分的綠植,進行軟性的隔離。

“但隔離是雙刃劍,市民無法進去,學校師生也難以享受到那麼好的步道環境。”陳慧介紹,考慮到這個因素,長寧區與學校也在協調對接,考慮同近鄰靠河的萬華小區采取相似措施,安裝門禁卡。華政師生疫情期間還可通過步道更便捷地出入校園。

而在疫情趨於平穩之後,會考慮將隔離物逐步拆除,采用更軟性的方式保護學校,比如技防——民眾做的動作都可被紅外線捕捉到,臉部識別探頭會將可能存在的不法行為或違規操作傳輸至安保後臺,工作人員將第一時間發現並作出相應措施。

責任編輯:徐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