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破解大全查詢自已吃人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論語·陽貨》“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春秋時期,大小諸侯混戰,“周禮”面臨來自四面八方的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孔子發出了“禮崩樂壞”的感嘆。

孔子像

何為周禮

我們都知道畫地為牢的故事,那小哥就站在圈裏而不逃,其實,不是他不想逃,是不敢逃,這是一種彼此之間的信任,誰都不願做那個破壞者。這是周以禮立國的一個鮮明案例。禮,其實就相當於周的律法,但是又比律法涉及面更寬泛。

比如,我們現在的婚喪嫁娶、待客之道基本都是源自西周。這一切,都是周公姬旦創建的,就是經常解夢的那哥兒們。施行後,整個社會確實達到了“貴賤有差、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的效果。但後來到了春秋時期為何發生變化了呢?

禮儀

打個比方,周公訂立這一切制度的時候,西周立國不久,這就好比它還是一個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雖然穿著寬大的燈籠褲,但是隨著身體發育,成為青壯年後,腿變長了,褲子就成了九分褲,但是,這個時候還能穿,還沒到“捉襟見肘”的地步,也就是禮未崩樂未壞。

何以見得?

作為管理階層,最不願看到的就是以下犯上,因為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大逆不道。道理很簡單,部門經理下面的一個小員工整天跟他對著幹,十有八九沒好下場。

春秋時期,以下犯上發生了太多案例,弒君也是屢屢上演,比如晉國的裏克就接連幹掉兩任晉君。這樣一看,還真是亂套了,當君王風險很大啊。

實際上,這些“以下犯上”大多數都是有理有據的。

比如上面說的裏克弒君,殺的是奚齊和卓子,這兩人都是晉獻公晚年寵妃驪姬所生,按照規矩,晉獻公百年後應該是太子申生即位,驪姬卻制造了宮闈之亂,逼殺申生,逼走重耳、夷吾,所以自己孩子接連上位,裏克覺得事不該這麼辦,就在晉獻公靈堂把這倆孩子給哢嚓了。再比如後來的晉靈公整天和屠岸賈聲色犬馬,被趙穿幹掉,實際上這裏的“主線”都是忠於所屬國家。

再看看臣犯君的例子。

古代君臣

鬻拳是楚文王時期的一位大夫。那年,蔡侯調戲小姨子---息侯夫人息媯,息候找楚國幫忙,楚文王就把蔡侯給抓來了,想把他給烹掉,鬻拳諫言這樣做不妥,以後你北略中原,人家會抱團反抗的,楚文王不聽,鬻拳這哥兒們直接拿出刀子來威脅楚文王,放不放人?人家都用嘴諫言,他用刀。

如果說,他這事是“間歇精神病發作”的話,接下來這事兒,可是完全在“淡定”狀態下完成的。

楚文王去打巴國,被人裏應外合打了個稀巴爛,半夜回到城門底下,鬻拳站在城樓上問,聽說你敗了?

是啊,寡人累死了,快開門。

堂堂楚國,被這等撮爾小國戰敗,丟人不?你去打黃國吧,興許還能找回點面子來。

關鍵是楚文王還真就屁顛屁顛的去了,親自上戰場,當個君王哪那麼容易啊!最終打敗黃國,不過,臉上中了一箭,回到宮中便掛了。

這麼看,鬻拳妥妥的權臣啊!但是,在楚文王葬禮上,鬻拳說,為人臣子,於王無禮,我沒做好,只能去地下陪文王了,說罷自刎。

“荊蠻”尚且如此重禮數,就更不必論中原諸侯了。可見,那個時候,這種社會秩序大抵還是正常運行的,並沒有遭到徹底的破壞,頂多就是由當年的寬松褲變成了緊身衣,這也算是“時髦”了。

但是,這種“時髦”是如何產生的呢?

一個事物,或者說一個生命,從誕生到死亡,必然是經歷了一系列的量變然後才引起質變。量變可以理解成是認為因素影響,而質變,就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了。周禮部分不適應社會,一定是哪裏有不相宜的地方了,一起來分析下主客觀原因。

一、人為因素

1、破壞來自內部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周禮踐行的最高代表---周天子,他的一舉一動都會產生指數級影響。

禮樂分化非一朝一夕完成,但某一件事往往會加速這種變化,周夷王時期,發生了兩件事,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第一件,楚國熊渠說“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謚”,楚君覺得周王室衰微,想讓天子冊封為王,被拒,然後封了自己三個兒子為王。

其先祖鬻熊,是文王的火師,西周成立後,被封子爵,熊渠卻想稱王,這是赤裸裸的挑戰天子權威呀,但是周夷王無可奈何。

第二件,紀國和齊國有矛盾,紀侯向周夷王諂媚,說齊哀公對你不敬,周夷王也想借此立威,就把齊哀公給烹了。老胳膊老腿的了,人肉有那麼好吃?一言不合就列鼎而食。

齊哀公從山東跑到岐山,就是給你進貢的,你卻把人家烹殺了,這怎麼都說不過去,所以,周夷王這種恣意所為,引燃了禮樂破壞的導火索。

第三件,周幽王寵幸褒姒,被老丈人聯合犬戎給幹掉,宜臼上位,是為周平王。嚴格說來,這哥們得國不正,為了獲取更多諸侯的支持,他進一步自降身價,幹起了卑劣勾當,比如和鄭莊公互換質子。算起來,他和鄭莊公還是表兄弟,如此下作,天子威儀何在?

二、社會發展

從春秋到戰國,各種爭端層出不窮,對於戰爭而言,我們會發現一個明顯的規律:戰爭規模越來越大,參戰人數越來越多。

為何?

衣食足而知榮辱 倉廩實而知禮節

在任何社會,人的第一需求一定是先吃飽飯,飯都吃不飽,哪還有力氣幹別的?

《孟子·滕文公上》雲:“請野九一而助,國中什一使自賦。”

這是周代的稅負情況,大概是11%的樣子吧。那個時候,基本是繳納實物,舉個例子,一畝地如果收成一百五十斤,要上繳16.5斤的樣子。這麼看來,其實也不算多,那些奴隸其實還是挺幸福的。

可是,到了後來,糧食產量越來越高,舉個例子:

渠就,用註填閼(淤)之水,溉舄[xì戲]鹵之地四萬余頃,收皆畝一鐘,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兇年

這是嬴政修好鄭國渠後,關中平原糧食的產量記錄,一鐘就是六石四鬥,換算過來,差不多是八百斤,這個時候如果還按照這個基數來,大家肯定都去種地了,傻子才去打架。

諸侯也想改善生活,就拼命開源。無非兩個措施,意思提高賦稅,二是對外掠奪。

社會發展的結果就是“肉食者”越來越多。大家都是人,憑什麼你周天子可以每天吃羊肉,我諸侯只能每月初一吃?所以這些規矩也就慢慢的跟著破壞掉了。

人的欲望,也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驅動力,有個詞叫“欲壑難填”,當諸侯國內不能滿足這個需求時,自然就會對外產生擴張。人體跟著長大了,褲子也就顯得緊巴巴了。

結束語

周禮,對我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我們潛意識裏的某個動作,就是來自三千年前的那個朝代。它在誕生之初以極其華麗的姿態登場,當我們知禮節的時候,七八百年後的羅馬還在玩血腥的奴隸決鬥。

隨著社會效率的提升,舊有的一些“秩序”顯然已經不能適應它的發展了,等待它的,將是破繭而出的新生事物。

【本文由山家往事於2019年7月22日發布於本平臺,杜絕一切轉載、抄襲。感謝您的閱讀,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