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有三問房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1844年8月1日,吳昌碩出生在安吉鄣吳村的一座深宅大院裏,並在此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人生盛年,吳昌碩從安吉走出,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鄣吳東溪邊古樹裏的吳昌碩故居

鄣吳村古稱“歸仁裏”,古村依山傍水,風景秀美,村東溪邊古樹參天,遮雲蔽日,因而鄣吳村古時也被稱作“半日村”。明嘉靖年間,吳麟、吳龍、吳維嶽、吳維京相繼進士及第,嘉靖皇帝賜禦匾“父子兄弟四進士”,成為一時佳話。現在故居院內墻壁上,還陳列有他們的墓誌碑刻。極盛時期,鄣吳村內街巷交錯、牌坊林立,規模和聲望超過了當時的孝豐縣城,“小小孝豐城,大大鄣吳村”的歌謠不脛而走,流傳四方。清代著名的安吉鄉土詩人王顯承有“竹枝詞”贊道:“行到吳村香雨亭,柳絲斜拂酒旗青。玉華金華雙峰峙,流水落花出晚汀。”亭、柳、山、水加上村中飄拂的酒旗,組成了一幅美妙的畫卷。1844年8月1日,聲聲宏亮的嬰啼聲從鄣吳村這幢老屋裏傳出,宣告了這位藝術巨匠的誕生。吳昌碩曾刻有一印,自稱“歸仁裏民”,由此可見他對家鄉的摯愛之情。

故居浮光掠影

吳昌碩故居為類似四合院式的清代早期建築,原有建築大部分被毀,僅影壁及大院東側的兩進房屋保存較好。現存建築占地面積1263平方米,包括堂屋、老屋(東廂房)、金石館、藝術碑廊、院子、後花園等組成部分。

前進平屋為生活輔助用房,所用梁柱較為粗大,據傳是吳昌碩父子利用了戰亂中被毀主房遺留下的建材。從考古角度來說,後進的樓屋才是吳昌碩家的真正意義上的老屋。穿過中門,跨過一個小天井,便是後進的三間主樓了。東側為吳昌碩及其弟兄的臥室,西頭則是吳辛甲夫婦的臥室,也是吳昌碩誕生地。清道光廿四年(1844年),吳昌碩誕生於這座老屋,並度過了22個春秋。普通而精致的清式家具,展示了一個半世紀前一戶書香之家雖不富裕但尚屬小康的境況。

客廳位於堂屋正中,落地長窗排列於前,日光透過窗柵灑落於青磚地面,使整個客廳十分敞亮。略顯陳舊的暗紅色桌椅,擺放得井然有序。堂上懸掛著一幅明代畫家周臣的《柴門讀書》圖,兩旁是吳昌碩父親吳辛甲親自撰寫的一副對聯:三徑苔紋新點綴,一池墨浪舊生涯。

二樓依次分布三個房間,自樓梯而上迎面便是吳昌碩的書齋。一束光線從窄小的窗戶射入,正好將書桌上的文房四寶和刻刀、印石映照得清清楚楚,少年時代的吳昌碩經常獨處窗下專心致誌地學習刻印,以致常常忘記了下樓與玩伴們嬉戲。他因此而得到了一個極為女性化的雅號“鄉阿姐”,這在他晚年時所刻“小名鄉阿姐”的一方印章中可找到極好的佐證。二樓明間,陳列著簡單的桌椅,相傳是當年吳辛甲會友談藝的地方。西間,陳列了一些簡陋的家具,這是吳昌碩已聘未婚的原配夫人章氏的臨時臥室。

故居的復原

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故居歷經3次大規模考古發掘和8次保護性修繕,全面還原了建築風格本貌,真正復原了當年的生活場景和意境,深入挖掘並系統呈現遺址的歷史、人文、建築、精神價值和社會意義。

考古發現證明,吳昌碩故居原本規制宏偉,應是一座精致的深宅大院。1997年,在村民的提議下,對“狀元橋”表層的地面進行了清理發掘。一座精致典雅的三孔石拱橋和橋下半月形的“荷花池”在掩埋了半個世紀之久後終於重見天日。據村中老人的回憶,鄣吳鎮重建了磚石門樓,使吳昌碩故居的門庭建築完整地重現了它昔日的莊嚴、肅穆的風采。

2002年鄣吳鎮政府耗資120萬元,搬遷了故居大院內外26戶居民。之後,在清理屋基時,在一堵方磚墻下,離地表70厘米處發現一處呈現“L”字形的天井。天井全由石板鋪成,四周有鑿成的凹槽似用來承接雨水;而裸露的墻基,制作精良、美觀,由寬50厘米的條石鑿成“須彌座”造型,下方還浮雕有花紋,每方墻基都有花朵形的排水孔。凹槽和排水孔形成了周密的排水系統。2013年,又清出一處天井,面積和結構完全相同,且兩相對稱;並有排水暗溝通向“狀元橋”門樓前的月牙池。復旦大學旅遊學系沈祖明教授考察後斷言,從方磚墻和天井的構造、形貌來看,故居大院的建築工藝和檔次是江南罕見的。大部分原有建築已經毀於太平天國戰亂中,據已清理出來的3個天井、兩堵影壁和排水暗道的分布來推測,整個大院占地面積1800—2500平方米,有2-3道磚石門樓,至少有三四進的房屋,主樓前有寬敞的庭園。

故居是個建築群

昌碩藝術碑廊建於2004年,為雙回廊仿古建築。以吳昌碩為聘妻章氏夫人所刻的“明月前身”印為核心,選取了吳昌碩吟頌家鄉詩、書、畫、印數10幅,以碑刻的形式展示,體現了大師的愛鄉情懷。章氏夫人與吳昌碩青梅竹馬,訂了親但未及成婚便在太平天國戰事中病歿,吳昌碩內心對章夫人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光緒十年(1884)九月的一天夜裏,吳昌碩夢見了章氏,不禁心碎欲絕。醒後他百感交集,提筆寫下了《感夢》一詩。宣統元年(1909),吳昌碩66歲時又刻“明月前身”一印;邊款刻道:“原配章氏夫人夢中示形,刻此作造像觀。老缶記。”並刻上章氏夫人的背面像。這方凝結了吳昌碩深深思念之情的著名印稿,一直伴隨著他的藝術創作,在他諸多精湛的作品上頻頻出現。

古鄣講堂為後期建設,講堂內以圖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了吳昌碩及吳氏家族的歷史源流與文化傳承。自吳氏始祖到吳昌碩這一代已歷經22世,吳昌碩功成各就後也常回到故鄉,為故鄉建設做了許多貢獻。現將此地作為國學教育講堂,定期邀請國學老師前來開課,教授傳統知識,讓後人在瞻仰吳昌碩先生的同時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

古鄣講堂二樓為金石館,建於2009年。當時為紀念吳昌碩誕辰165周年,特邀當代著名篆刻家以鄣吳地理風貌人文為主題的篆刻作品,共有89枚金石印章。並據此出版了《“美麗鄉村印象鄣吳”全國著名篆刻家作品集》。金石館緊連的為書畫展廳,展廳內展示了吳昌碩作品(復制品)以及高式熊、吳民先、吳超等國內書畫大家的作品50余幅。

2015年,鄣吳鎮政府再次對吳昌碩故居進行了全面的修繕提升,全面還原建築風格本貌,真正復原當年的生活場景和意境,深入挖掘並系統呈現遺址的歷史、人文、建築、精神價值和社會意義。2016年,吳昌碩故居遺址修復項目榮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榮譽獎。(夏鵬飛)

吳昌碩故居 夏鵬飛/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