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嶽飛墓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吳錚強

廬山嶽母墓

一、相公河北一農夫耳

2018年4月的廬山之行,我們特意尋訪了嶽母墓。紹興七年(1137)四月,嶽飛因宋高宗對由嶽飛淮西並兵事出爾反爾,嶽飛憤而自解兵權,步歸廬山為母親姚氏守墓,嶽母墓就是這一事件的歷史現場。嶽飛怒上廬山的原因,當時還有不同的記載,熊克《中興小歷》稱嶽飛與張浚議論不合,還有嶽飛傳稱正值秦檜獨相之後求和,但都時間都不符合,已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明確否定。

嶽飛的母親姚氏去世於前一年的三月,當時嶽飛已經先後收復襄陽六郡、鎮壓楊麼起義,並開始準備第二次北伐長驅伊洛。但母親去世後,嶽飛未等朝廷批復,便扶護靈樞往廬山葬母,又連續上表請求為母守喪三年。朝廷連續降制起復嶽飛,命令當地官員、將佐等反復請求嶽飛視事,高宗還“親劄慰諭,又累詔促起”。五月,嶽飛回到襄陽,七月起兵北伐,收復商、虢等地,終因孤軍無援、糧草不繼而退軍。第二年嶽飛赴平江、建康扈從高宗,官拜太尉,嶽飛請立皇儲、高宗對嶽飛整編劉光世軍隊出爾反爾等就發生在這時。

高宗對嶽飛私上廬山非常不滿,對嶽飛部將李若虛、王貴下達死令,如不能請嶽飛下山,就與嶽飛一同按軍法處斬。李若虛等人苦勸六日,最後對嶽飛哀告說,相公原來不過是河北一個農夫,難道真的想造反嗎,如果執意拒絕復職,那我們甘願受死,也就沒有對不起相公的地方了。

嶽飛不得不到臨安向高宗待罪。高宗對嶽飛說,你之前的奏陳太輕率,但我很信任你,也沒有生你的氣,真的觸法軍法自當處罰,但我決定恢復你的軍職,並把恢復中原的重任交給你。

這一幕被秦檜看在眼裏,他相信嶽飛與高宗的關系已經破裂了。

嶽母祠

二、嶽母刺字

今天的嶽母墓占地甚廣,主要是1996年嶽母逝世860年之際由江西省按“賢母”主題構建的紀念場館。嶽母祠內嶽母塑像上懸掛“母儀萬世”牌匾,陳列中最顯著位置也是領導人或嶽飛後裔的“千古母範”“偉大的母親”“母教傳千古,美德勵後人”“母教典範”等題字。對嶽母事跡的呈現,除了廣為流傳的嶽母刺字塑像,還有嶽母手把手教幼年嶽飛習字的壁畫。

曾幾何時有中華四大賢母(孟軻母、陶侃母、歐陽修母、嶽飛母)之說,又因為其中的陶侃、歐陽修、嶽飛均與江西有關,江西九江還於2011年興建了占地1100畝的中華賢母園。不過王曾瑜先生早已指出,嶽母應該並不識字,刺字更是專門手藝,並非普通婦女在家中所為之事。嶽母刺字的故事非但宋代文獻中沒有,最早出現已晚至清康熙年間的《如是觀傳奇》。《宋史》記載嶽飛背上確實刺有四個大字,並在受審時“袒而示之”,不過四字是“盡忠報國”而非“精忠報國”。

置於今天中產階級對親子教育極度焦慮的背景中,虛構的嶽母刺字、教子習字的情節更像是功利主義及“雞娃”式教育觀的體現,名將的成長之路更應該理解為嶽母沒有束縛嶽飛天性的結果。當然這也是強作解人,事實上嶽飛最初的工作是在權貴家中打零工(庸耕)、在市場上當保安(遊僥),實在走投無路,才應募充當軍隊中沒有編制的、危險的臨時工(敢戰士)。這些職業大概會讓今天的母親們社會性死亡,如果不是發生悲慘的靖康之難,嶽飛或許沒有多少社會垂直流動的機會,很可能淪為失敗者與社會邊緣人。

嶽母刺字塑像、壁畫

三、母淪陷河朔

崇寧二年(1103),也就是宋徽宗與蔡京立起元祐黨禁碑的那一年,已經三十六、七歲的姚氏在今天河南安陽湯陰生下第五個兒子嶽飛,不過因黃河決口姚氏抱著尚未滿月的嶽飛在巨甕中漂流的故事也是子虛烏有。據說嶽飛的家中本來也有瘠田數百畝,有過比較殷實的生活,但不知天災人禍,嶽飛年齡稍大便不得不背井離鄉出外謀生。

嶽飛接受過嚴格的技擊訓練並粗通文墨,這對於不準備參加科舉的農家子弟而言是非常合理而充分的教育程度。嶽飛早年兩次參軍,宋金戰爭爆發後,嶽飛的軍隊於靖康元年被打散,他回到家鄉交待家事,然後投入到康王的軍隊中。康王就是後來的宋高宗趙構,嶽飛這一次從軍便與家人失去聯系,臨走時他交待妻子劉氏照顧老母與幼子嶽雲與嶽雷。

與嶽飛失聯後,趙構的軍隊一直南逃,中原經歷持續的戰亂,劉氏一人無力照顧老小,不得已改嫁他人,嶽飛費盡周折,才將老母與幼子接到軍中。

所以嶽母去世時,嶽飛對高宗說,我跟隨陛下渡河,我的母親卻淪陷於河朔,我派人十八進入敵境才尋訪到母親,雖然接到軍中,母親卻驚悸致疾,從此長期病患。我因為戰事從未有一天在母親身邊奉侍湯藥,現在母親去世,每次想到這些就覺得生不如死,所以希望陛下能同意我為母親守孝三年。

嶽飛接回母親與幼子,劉氏卻早已改嫁,嶽飛一邊派人給劉氏送了三百貫錢,一邊向朝廷報告實情以免“有棄妻之謗”。等到金軍連續攻破建康、臨安,高宗亡命海上前後,嶽飛又續娶了比他大兩歲的李娃為妻,並又生嶽霖、嶽震、嶽靄三子。

嶽母像

四、嶽忠武王妃李夫人墓

紹興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嶽飛、嶽雲父子及張憲遇害,事後炮制的判決書最後一段稱,“嶽飛、張憲家屬分送廣南、福建路州軍拘管,月具存亡聞奏”,嶽飛、張憲的家業也被籍沒入官。於是嶽飛續妻李娃帶著幼子在嶺南生活了二十余年。直到紹興三十一年(1161)完顏亮再次南侵,宋廷重新組織抗戰,宋高宗下達一道詔令解除“蔡京、童貫、嶽飛、張憲子孫家屬”羈管,李娃這才帶著兒子北歸回到江州(今江西九江)家中。第二年高宗索性將皇位傳給宋孝宗趙眘,宋孝宗就是當年嶽飛奏請立為皇太子的趙伯琮,他對堅持抗金的嶽飛十分敬重,即位後便下令追復嶽飛官職。

隆興元年(1163)經嶽飛的孫子嶽甫奏請,宋廷歸還嶽飛生前在江州所置產業,又過了十五年,宋廷確定嶽飛的謚號為武穆。這時楚國夫的李娃已去世兩年,安葬於距嶽母墓不遠的太陽山。嘉泰四年(1204)嶽飛被追封為鄂王,寶慶元年(1225)嶽飛又改謚忠武,因此李娃墓也被稱為嶽忠武王妃李夫人墓。

嶽飛遇害後,遺體被獄卒隗順偷出錢塘門外葬於九曲叢祠(今杭州青少年宮)旁,假稱“賈宜人墳”。宋孝宗為嶽飛平反後,宋廷尋訪嶽飛遺體,隗順之子告知官府,於是起嶽飛枯骨於九泉之下,以一品官之禮改葬於杭州棲霞嶺南麓,1979年重修嶽飛墓時出土兩具石俑當即南宋遺物。嶽飛子孫又奏請以顯明寺為嶽飛功德院,結果因另有功臣停靈於顯明時而作罷。

此後五十余年嶽飛墓始終沒有功德寺,直至嘉定十四年(1221),嶽飛孫子嶽琦乞朝廷賜嶽飛墓鄰近的下智果寺充嶽飛功德寺。雖然朝廷賜額“褒忠衍福禪寺”,但當時寺內十分破敗,嶽琦自行出資也不過修成幾間住屋。直至嶽飛曾孫嶽通在鹹淳三年(1267)年重建,嶽廟始成規模,這時蒙古軍已開始進攻當年嶽飛收復的襄陽,距南宋徹底滅亡不過十余年時間了。元明期間,嶽廟屢毀屢建,其中以明景泰年間(1450-1457)開始杭州府同知馬偉主持的重建規模最大,朝廷又賜額“忠烈”。現在所知湯陰最早修建嶽飛廟也是在明景泰元年(1450),至於九江嶽母墓最早建祠已是正德年間(1506-1521)。清康熙、雍正年間杭州知府李鐸、浙江總督李衛的兩次重修,奠定了杭州嶽王廟今天的規模,“碧血丹心”石牌坊也由李衛重建。

左圖:杭州嶽王廟嶽飛像右圖:馮玉祥“民族英雄”題字

五、關嶽合祀與民族英雄

嶽飛的地位,似乎在中華民國的北洋時期達到巔峰,因為袁世凱於1914年通告全國建立武廟,並以關羽、嶽飛合祀,嶽飛由此獲得武聖的地位。當時深入人心的嶽飛文武雙全、忠孝兩全的形象,應該來源於清代的通俗小說《說嶽全傳》,嶽母刺字的情節也由《說嶽全傳》第22回“刺精忠嶽母訓子”的演義而廣為流傳:

安人取筆,先在嶽飛背上正脊之中寫了“精忠報國”四字,然後將繡花針拿在手中,在他背上一刺……刺完,將醋墨塗上了,便永遠不退色的了。

及至1936年全面抗戰前夕,河南省政府主席兼三十二軍軍長商震在汽陰縣主持對嶽飛的祭祀活動。同年時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的馮玉祥在杭州嶽廟題寫“民族英雄”四字,至今嵌於嶽飛墓園白墻之上。

綜觀嶽飛生平及身後的歷史記憶,不難發現每次出現推崇嶽飛的熱潮,都意味著民族危機的再現,無論是完顏亮侵宋時宋孝宗平反嶽飛,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軍俘虜之後興建湯陰嶽飛廟,還是全面抗戰爆發之際馮玉祥在杭州嶽廟題寫“民族英雄”。至於北洋時期嶽飛得以與關羽合祀於武廟,似乎是拜通俗小說《說嶽全傳》中虛構的文武雙全的嶽飛形象所賜。今天杭州嶽廟中儒將風格的蓄須嶽飛坐像、嶽母刺字彩繪壁畫,以及廬山嶽母墓姚氏賢母形象的構建,無不保留著《說嶽全傳》的深刻烙印。本質上講,嶽飛在生前身後都沒有逃脫為政治利用、被文人歧視的命運。在迷戀宋徽宗藝術成就的時代,嶽飛廟愈顯冷清、嶽母墓幾近荒廢,似乎也是情理之中。只是哪個時代的經濟文化成果,不需要堅強的武力來保衛呢?

湯陰嶽廟

責任編輯:於淑娟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