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在窗外偷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蘇幕遮·燎沈香

北宋 周邦彥

燎沈香,消溽暑。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故鄉遙,何日去?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

五月漁郎相憶否?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

詞中上闕對荷花的傳神描寫被王國維評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為寫荷之絕唱。為何這首詞會得到如此高的贊譽?這傳神筆法之下又附著著詞人怎樣濃烈的情感呢?

今天,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與騰訊視頻、一心明德文化共同打造的詩歌雅集文化綜藝節目《鄰家詩話》第九期正式上線啦。

在本期節目中,黃夢瑩、劉豐、牛魔一同來到幽靜雅致的閣美薈,品上一盞沈香熟水,再展開周邦彥筆下的千古名作——《蘇幕遮·燎沈香》,一邊咂摸熟水高雅醇厚又變化莫測的滋味,一邊感受詩之魅力和神韻。

聊詩就要從題到句“字斟句酌”,節目中,丁曉丹老師先為鄰家詩友們好好解讀了一番關於詞牌子的由來。

《蘇幕遮》這一詞牌出自唐代教坊曲。唐玄宗即位後,喜歡俗樂的他為了不受太常寺禮樂制度的限制,便“更置左右教坊以教俗樂”。

這些教坊曲除了教坊自作外,還有其他一些來源:一是前朝歌舞曲 的保留,二是來自民間和外國。

這樣,各地樂曲匯集於教坊,又經過教坊傳播開來,教坊曲也就成了盛唐樂曲的總匯。

但“蘇幕遮”的典故不止於“教坊曲”,它最開始並不是中文,相傳是庫車一帶的梵語,發音寫作“颯磨遮”,是一種音樂。

大家跟隨著音樂跳舞、做遊戲、潑水,有的人為了防水就會戴油帽,而在波斯語裏,帶披肩的頭巾也叫蘇幕遮。

總的來看,《蘇幕遮》最早是西域的一種樂曲,後傳到唐代成為教坊曲,最終變成宋代的詞牌。

詞牌子背後的故事說明白了,那接著就由題入詩,品鑒詞人如何在遣詞造句中傾註自己的巧思和情感吧。

此詞上片寫景,有靜有動。起首“燎沈香,消溽暑”兩句勾勒出一副極富生活情趣的畫面:在盛夏悶熱又潮濕的時節,詞人焚香消暑,氛圍有些靜謐。

緊接著,“鳥雀呼晴,侵曉窺檐語”兩句又把人們的視線拉到窗外,鳥雀鳴叫呼喚著晴天,拂曉時分詞人偷聽鳥兒在屋檐下的竊竊私語,氛圍又多了絲歡快。

“葉上初陽幹宿雨,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把荷花的神態刻畫的很是生動,是全詞最精彩的筆墨。

池塘中清圓的荷葉上殘留著昨夜的雨珠,在陽光的照耀下雨珠慢慢蒸發。轉眼望向風中挺立的荷花,正隨著清風陣陣飄動。字裏行間營造出天然去雕飾的美感,成功讓每位讀者的心裏都開了一片花。

下片由景入情,“故鄉遙,何日去?”直抒思鄉的情懷。周邦彥不僅有“大晟詞人”的稱謂,還有一個就是“京華倦客”。他久客汴京,但心靈歸處仍是故鄉,看到茂美的荷花自然聯想到盛產荷花的故鄉,萌生出迫切的思鄉之情。

“家住吳門,久作長安旅。”這裏“吳門”與“長安”,都是借指而非實地。詞人是浙江錢塘人,三國時屬吳國,所以說“家住吳門”,“長安”則是借指所居之地——汴京。

周邦彥在語句上並未直抒胸臆表達思鄉之情,而是把欲歸的思緒引向江南的朋友。“五月漁郎相憶否”一句仿佛在說,“曾經一起打魚的朋友,你還記得我嗎?”借此把思鄉的感情更推進一層。

結末“小楫輕舟,夢入芙蓉浦”兩句,以歸夢的境界收束,亦虛亦實,給人留下無限的情思和遐想。

全詞寫景、寫人、寫情、寫夢皆語出天然,通過清圓的荷葉、五月的江南、漁郎的輕舟這些情景進行虛實變幻的描寫,把思鄉之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到這兒,《蘇幕遮·燎沈香》一詞描繪的意境和抒發的情感便可見一斑了。詞句解讀明白了,那沈香文化你又知道多少呢?

在“鄰家雅趣”環節,制香老師還帶著鄰家詩友做香牌,可沒想到,這制香過程居然像“和面”和“醒面”?

中華文化經過歷史長河的洗涮,沈澱出極具豐厚底蘊的中華詩詞。讓我們一起品茶讀詩,盡情感受中華文化之美吧。

文 案:楊勝楠 劉海倫

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