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機肥糞坑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歡迎戳右上方加關註!每天上午準時與您分享優質文章~本文共計1596字,閱讀僅需4分鐘~

西漢時期,統治者以“孝”治理天下,社會風氣以厚葬為德,薄終為鄙,“厚資多藏,器用如生人”。漢代陶俑藝術就是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上產生的。陽陵發掘出土的眾多陶質動物中,六畜興旺,騾馬成群,可以看到當時社會富足興旺的盛況。動物俑制作技藝精湛、比例合度,生動逼真,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就彩繪陶豬而言,有雌豬、雄豬和小乳豬。彩繪雌豬,出土於鹹陽市漢陽陵帝陵外藏坑。身長46、背寬15、高22厘米。雌豬身體圓潤,腹部滾圓,四肢較短。

西漢 彩繪雌豬

東漢時期,隨著豪強地主的興起,莊園經濟極其發達。《水經註》卷29說樊氏家族,“廣起廬舍,高樓連閣,陂池灌註,竹木成林,六畜放牧,魚蠃梨果……”這些大地主、大莊園主掌握著土地,又控制著勞動力,為漢代養殖業的規模化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很多文物反映了當時豪強地主的莊園生活,豬作為莊園經濟中最常見的一種家畜。人們盡量為死者安排在陰間生活所需的一切,大到房屋建築,小到日用器具,多用陶制模型器代替。牲畜圈舍是模型器的一大類,豬圈是最為常見的一種隨葬明器,反映了漢代養豬業的興旺。

漢代隨葬豬圈多為灰陶或低溫釉陶質地,家禽家畜圈舍是當時常見的一類隨葬明器。低溫釉陶最初是在漢武帝時期出現於關中,流行於東漢,造型種類很豐富。

東漢 綠釉陶飼豬俑及豬圈 西安碑林博物館藏

俗語雲:“豬是家中寶,糞是地裏金。”有一類漢代豬圈與廁所合二為一,利於積肥,反映了漢代人們的生活習俗。豬在農耕時代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是家庭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西安碑林博物館藏有一件綠釉陶飼豬俑及豬圈,豬圈長方形,寬20.5厘米,1961年陜西乾縣出土。一頭母豬正在食盆前低頭吃食,它的身側數只半大的小豬正在奔向母豬的腹部。餵養人趴在豬圈外面,正在出神地看著母豬,一手擡手,似準備撫摸母豬的頭部,形象地反映了當時餵養人對豬的愛護。豬圈內搭有一個低矮的豬舍。緊貼圍欄的外側建有一間方形廁所,歇山式頂,圈外有梯拾級而上,通向廁門,糞坑與豬圈相通。

三國 褐綠釉陶豬圈 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褐綠釉陶豬圈,出土於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通高12.8、直徑19.6、底徑18厘米,豬長11.2、高6.2厘米,重1.35千克。泥質紅陶,圈平面呈圓形,下部一周圍墻,一側設四阿式頂屋一座,頂上有瓦壟。圈內立一陶豬。器表施褐綠釉,有剝落痕,部分露胎。

漢代是我國古代玉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以簡馭繁的模式化玉雕技巧,被形象地稱為“漢八刀”。豬的形象除了常見的陶豬之外,還有一大類為玉豬。玉豬一般成對出現,為臥豬形圓柱狀,握在死者手中,又稱為玉握、玉豚。玉握是一種漢代常見的隨葬品,材質多為青玉、白玉和滑石。豬在古代是財富的象征,古人視死如生,人死之後手握玉豬而去,寓意在陰間依舊享有財富及權力。

新莽 豬形玉握 揚州邗江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1985年,揚州邗江楊壽鎮李崗村寶女墩104號新莽墓出土豬形玉握一對,長11.4、高2.8、寬2.6厘米。現為邗江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藏。豬形作伏臥狀,吻部突出,前後蹄皆屈收腹下,短尾。吻下及尾部各有一小穿孔。此器以和闐青白玉圓雕線刻而成,玉質晶瑩,造型圓潤豐滿,背部滾圓。刀工剛勁有力,雕出幾道寬陰線,簡練地表現豬的雙耳、四肢等各部位輪廓,形態生動。表面琢磨精致,光潔明亮。

三國 羊脂白玉豬 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羊脂白玉豬,長10.4、寬2.8、高3厘米,重0.175千克。出土於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羊脂白玉,玉色潔白,溫潤細膩,完美無瑕。豬呈屈腿伏臥狀,嘴微張揚,吻突上翹,淺窩鼻孔,雙目微睜,直耳後抿,身軀渾圓飽滿,腰背略凹弧,尾圓弧下垂。整器以“漢八刀”與遊絲雕刻工藝手法,四肢刻有細毛,寫實生動,線條流暢。豬憨態可掬,小巧精致,極富動感。

三國 滑石豬 襄樊大型三國墓出土

滑石豬,青白色,豬呈伏臥狀,表面粗糙不平,出土於湖北襄樊樊城菜越三國墓。嘴微張,圓鼻前伸前握鼻孔,眼孔內凹,高額束頸,肥胖壯碩。背上刻有“心”形圖案符號。整器材質較差,雕工草率,刀痕畢現。三國時期,提倡薄葬,葬玉之風逐漸衰弱。滑石豬與玉豬一樣,都是逝者手握之物,漢代多用玉豬,六朝時期,制作粗糙的滑石豬逐漸取代了玉豬。

《收藏家》雜誌作者:劉芳芳 2019年2月刊《己亥年說豬》(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