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自行車鏈子斷了周公解夢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華社北京10月1日電(記者吳夢、樂文婉、侯文坤)夜幕降臨,在巨大的小龍蝦雕塑身後,集聚了數十家“蝦館”的湖北省潛江市生態龍蝦城人聲鼎沸。擁有中歐地理標誌的潛江小龍蝦吸引著省內外的食客遠道而來,只為一品新鮮蝦味。

從武漢乘動車來到此地的危地馬拉視頻博主塞莉婭就是其中一員。

這位在中國生活10余年的“武漢媳婦”喜歡向世界觀眾直播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感。色香味俱佳的小龍蝦成了她最新的直播對象。

塞莉婭在湖北省潛江市品嘗不同口味的小龍蝦,通過直播向世界觀眾介紹這道菜的色香味。新華社記者 吳夢 攝

麻辣、蒜蓉、油燜,塞莉婭對著鏡頭剝蝦殼、品蝦肉、吮蝦汁……在“蝦館”大快朵頤之後,她騎上電動自行車到鄉間尋蝦。

潛江市“蝦稻共作示範區”熊口鎮趙腦村,田畝規整、溝渠縱橫。塞莉婭在這裏驚訝地發現稻梗間、水面下藏匿著許多揮舞大鉗的紅衣“蝦客”。

正在餵蝦的農民趙甫平告訴她,在江漢平原,小龍蝦養殖普遍實行“蝦稻共作”模式,即將小龍蝦養在圍繞稻田挖出的環形蝦溝裏。小龍蝦捕食害蟲並產肥,天然飼料養出綠色龍蝦,還促生了品質優良的蝦稻米,可謂一舉兩得。

“過去種植黃豆、棉花等傳統作物時,一年忙到頭每畝收入最多也就1000元,還要擔心蟲災水害,養蝦之後收入和過去相比翻了三四倍。”趙甫平告訴賽莉婭,現在稻田全部采用機耕、機插、機收,蝦溝中安裝的水質檢測器可以實時監測數據,通過手機軟件就能掌握農田情況,科學養殖、省力高效。

塞莉婭與潛江市熊口鎮趙腦村村民趙甫平(左)一同劃船餵蝦,向其詢問農田情況。新華社記者 吳夢 攝

67歲的趙腦村村民馬於林操持著40畝單元池,如今“只用管管水、餵餵蝦”就能獲得好收成。養蝦增收讓這位老漢搬進了170平方米的樓房,勞作之余他喜歡圍著稻田跑步。他說:“把身體鍛煉好不勞煩兒女,還能多過幾年好日子。”

但蝦農們可不是真的“躺著掙錢”。塞莉婭聽馬於林說,旺季時淩晨一兩點他就要收籠起蝦,淡季時也要4點起床幹活。

第二天清晨,當金色的曦光灑滿碧綠稻田時,塞莉婭和熊口鎮夏橋村蝦農王剛從水下拉起地籠網,把一筐筐紅彤彤的小龍蝦裝上捕蝦船。

5、6月是小龍蝦大量上市的季節,這批小龍蝦是王剛特意錯峰養殖的,目的是在9月市面產量較低時賣個好價錢。經過一兩年繁養經驗的摸索,如今他的水稻田畝產可達500斤,小龍蝦畝產最高可達300斤,每畝年收入超過3000元。

塞莉婭與潛江市熊口鎮夏橋村蝦農王剛(右)在蝦稻田中捕蝦、交談。新華社記者 吳夢 攝

“我家就在田邊,從樓上就能望見自家的蝦稻田。”塞莉婭順著王剛所指方向看去,一棟二層小樓掩映在田埂林間。養殖小龍蝦前,王剛是一位每日奔波在高速路上的卡車司機。“那時什麼貨都拉,放空車就是沒收入,不敢休息。”

4年前,他通過土地流轉承包了120畝蝦稻田,回到家鄉一心一意養蝦。“如今收入增加了,閑暇的時間也多了,主要是能陪伴家人。”他笑著說。

王剛告訴塞莉婭,他的小龍蝦一般會運到周邊市場銷售,產量多時也會運到潛江市的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賣給收購商。

塞莉婭來到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時,這裏早已是車水馬龍、人頭攢動。一輛輛小貨車把清晨捕撈的小龍蝦從田間運來,市場內“蝦叔”“蝦嫂”馬不停蹄地分揀、裝箱、打包。市場工作人員告訴塞莉婭,旺季時市場的每日交易量能達到1500噸,全程冷鏈保證鮮活龍蝦能在48小時內運達幾百個城市。此外,各類小龍蝦加工制品還遠銷美國、德國、法國等30多個國家。

潛江市中國小龍蝦交易中心內,塞莉婭在鏡頭前向觀眾介紹小龍蝦物流鏈條。新華社記者 吳夢 攝

2020年中國小龍蝦產業總產值約為3448.46億元,小龍蝦養殖總面積達2184.63萬畝,其中稻田養殖占比最大。目前,潛江蝦—稻產業鏈綜合產值已達520億元,累計帶動20萬人就業增收,助力2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品蝦、尋蝦、捕蝦、賣蝦,從稻田到餐桌,塞莉婭深入了解了一盤小龍蝦背後的故事。“最初是一道菜把我吸引到這裏,但我沒想到通過這道菜我看到了疫後經濟的重振,了解到完整、先進的小龍蝦產業鏈,特別是還結識了這裏勤勞、幸福的人們。”她對著鏡頭說,“我想邀請全世界的人到中國品嘗小龍蝦,了解這道佳肴背後的幸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