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葡萄樹 摘葡萄吃什麼意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權義

層巒疊嶂的賀蘭山守護著一望無垠的寧夏平原。這裏,紅瓦白墻,綠樹成蔭,農家小樓鱗次櫛比,工廠車間熱火朝天,田間地頭歡聲笑語。

上圖為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建設初期景象(新華社資料圖),下圖為近日俯瞰寧夏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新區新貌。作為兩省區扶貧協作的示範窗口,閩寧村發展成了閩寧鎮(新華網 張斌 圖)。

2021年9月25日至29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邀請亞非拉歐美22個國家的知名跨國公司高管、智庫學者、青年領袖代表以及中外主流媒體記者60余人,出席首屆中國(寧夏)國際葡萄酒文化旅遊博覽會,實地考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實踐經驗,參訪當地高新產業、生態保護、防沙治沙、綠色農業等項目。

林松添會長與國際友人一起采摘葡萄。除署名外,本文圖片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權義 圖

寧夏釀酒葡萄種植基地。新華網 張斌 圖

過去的銀川城外的永寧縣是一片戈壁灘,“天上無飛鳥,地裏不長草,十裏無人煙,風吹沙粒跑”。1997年初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來到寧夏,調研對口幫扶工作,部署“移民吊莊”工程。面對這片荒灘,他堅定地說:“今日的幹沙灘,明日要變成金沙灘。”由此,閩寧鎮大踏步向前,創造了東西部協作發展的新模式,實現了從“幹沙灘”到“金沙灘”的涅槃。

俯瞰閩寧鎮。新華網 張斌 圖

1996年,福建和寧夏確定對口幫扶關系,從啟動西海固移民搬遷、到產業扶貧項目落地,24年,來自福建的11批183名掛職幹部,2000余名支教支醫支農工作隊員、專家院士、西部計劃誌願者,超過10萬人次直接參與了幫扶寧夏。

參訪團與寧夏回族自治區以及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工作人員座談。

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林松添會長向參訪團介紹閩寧鎮。

作為兩省區扶貧協作的示範窗口,閩寧村發展成了閩寧鎮,昔日“幹沙灘”變成了如今的“金沙灘”,從西海固地區搬遷來的6.6萬生態移民過上了好日子。“現在這個因扶貧而生,為脫貧而建的村莊,見證了我國東西部扶貧協作創造的‘減貧奇跡’。”福建閩寧鎮鎮長馬曉平向參訪團介紹。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左)與南非前駐外大使、浙江師範大學非洲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格特·格羅布勒在賀蘭山下的葡萄園交流,並向其介紹葡萄種植對寧夏經濟、生態發展。

葡萄酒已成為寧夏與對外的語言,也是世界感知寧夏的紐帶,越來越多的寧夏葡萄酒品牌走出國門。目前,寧夏釀酒葡萄種植面積達55萬畝,其中35萬畝是由寧夏賀蘭山東麓山區的荒地改造而來,成為寧夏賀蘭山東麓一條靚麗的風景線,給國際友人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們得知這裏以前是荒漠,現在人們改造了田地,種了葡萄樹,結了最甜的葡萄,釀出最好的葡萄酒,這真是了不起的成就。”巴基斯坦籍在華醫生豪孟德向記者表示。

國際友人在銀川一家酒莊內了解葡萄酒生產工藝。

南非前駐外大使格特·格羅布勒在寧夏一家葡萄酒酒莊,嘗試葡萄酒封口工藝。

在銀川市一家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示範基地內,在整齊排列的溫床架上,白色的雙孢蘑菇從培養基裏破土而出。目前,該基地共建成14間標準化菇房,種植面積10000平方米,日均產量3.2 噸,已實施的一期項目可實現年工廠化養殖銷售雙孢菇1200噸,銷售收入1000多萬元,銷售市場面向寧夏、內蒙古、甘肅和青海等省份。

銀川市一家雙孢蘑菇工廠化栽培示範基地內,工作人員正在采摘蘑菇。

參訪團成員品嘗剛剛烹制出來的香菇食品。

寧夏靈武市白笈灘治沙基地,已經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60多年來三代白笈灘人堅持不懈,累積造林63萬畝,控制流沙百萬畝,有效遏制了毛烏素沙漠的南移動和東擴,保護了黃河、銀川河東的生態安全。

寧夏靈武市白笈灘治沙基地。

寧夏靈武市白笈灘治沙基地,小樹苗在沙漠裏茁壯成長。

參訪團成員中國傳媒大學博士研究生,肯尼亞籍丹尼爾寧夏靈武市白笈灘治沙基地用手機拍攝沙漠治理的成果。

希望參訪團成員親眼見證寧夏的巨大變化,親身感受到閩寧扶貧協作的發展,客觀了解寧夏和中國西部地區發展,進一步“看懂”、“聽懂”、“讀懂”中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長林松添表示,也期待大家能夠深刻領悟到中國發展道路、發展理念和治國方略,積極探討和推動未來合作。

責任編輯:薛晶

校對:劉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