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夢見房梁上有尊佛像周公解夢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蜀地潮濕多雨,木構建築很難長期留存。傳統上,四川高古木構建築有“一宋八元”之說,近年來,隨著文物普查的深入,勘察方法的更新,又先後發現了三處元代的木構建築,蓬溪縣金仙寺大殿便是其中之一。

金仙寺位於我市蓬溪縣赤城鎮周家店村。現僅存正殿,建於元代,建築面積198平方米,占地面積260平方米。據正殿梁、枋題記:現存金仙寺正殿建於元泰定年間(1324-1328年),是典型的元代木結構古建築實物資料,建築形制原始狀態保存良好,題記豐富完整,是研究四川乃至全國元代木結構古建築的珍貴資料,彌足珍貴。2019年,經國務院核定,金仙寺大殿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遂寧唯一元代木構建築

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金仙寺大殿是一座元代木構建築,僅從外觀和規模來看,很難將它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聯系起來。

蓬溪縣赤城鎮周家店村是典型的川中丘陵地貌,雖然山清水秀,但既不雄偉,也不神秘,這裏的金仙寺大殿看起來也與一般的鄉村小廟沒有多大區別。但就在2008年7月的一天,遂寧市文物普查隊來到這裏時,偶然發現了殿內梁、枋上的題記,金仙寺大殿不平凡的“身世”才逐漸為人所知。這也是遂寧市境內第一座確定的元代現有木構建築。

房梁上有大量題記。

據《蓬溪縣誌》記載:“金仙寺在城北二十裏,有飛輪八角亭,高三尋,周八十圍。為層二,上層列諸佛像,下為蓮臺,內設香龕,其外有臺有柱,可環倚二十余人,令健者推之,機發則左旋右磨,鄉人甚以為奇。相傳元天歷二年僧得性所捐制,歷四載始就者也。”

金仙寺大殿內的一處題記印證了《蓬溪縣誌》中的記載。其內容是:“大元泰定四年太歲丁卯,閏九月丙寅朔,初七日壬申,值開,當代修造講僧得性……”由此可以得知,金仙寺的修造,應在元泰定四年(1327年)當年或此前。

金仙寺大殿坐東北向西南,木結構單檐歇山式頂,擡梁式梁架,檐下施鬥拱8朵,十架椽屋三椽栿前乳栿剳牽,後剳牽用五柱,面闊三間9.2米,進深四間15.7米,通高7.4米,後檐柱高4.2米,前檐柱高3.2米,柱徑0.33米,素面臺基高1.48米,垂帶式踏道8級。

金仙寺與川內其他元代建築有著相同的特征,挑梁采用的滿置鬥參考了東大寺南大門和大佛殿的前檐插拱,每一跳跳頭的垂直線上方都擺滿小鬥,是典型的滿置鬥。此殿雖然用材隨意,或圓或方或大或小的串枋與蜀柱、立柱之間互相襻拉,體現出很強的架構式思路。

據介紹,由於金仙寺大殿曾長期放置一巨大的星辰車,所以又被當地人稱星辰殿。星辰車,是佛教寺廟中常見的一種祈求好運的轉筒。可惜的是,殿中的星辰車今已不存。

金仙寺大殿作為全省目前僅發現的12處宋元木構建築之一,可謂彌足珍貴。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評定為四川省第八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經國務院核定,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28人參與和捐助建造

數年前,省內部分古建專家專程前往金仙寺大殿考察識讀,從密密麻麻的字跡中間考證出這棟建築的修築背景:在元代中晚期,差役繁重。當地大戶人家令狐家的次子為避差役,出家為僧,法號得性。當時民眾生活困苦,惟寄望於仙佛,於是得性便出資建造飛輪藏殿(今金仙寺大殿)。

彩繪。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研究所館員趙元祥表示,得性並非寺院住持,卻是營建工程的負責人,其俗家親屬“自始及終,周成修造”,參與了工程建設的管理。在祈願題記中,有3條的祈願者為得性的親屬,1條為其恩師。題記中對捐資者的稱謂也是以得性為第一人稱的角度稱呼。種種跡象顯示,金仙寺藏殿的營建是在得性家族的主持下興建的。

元代漢地佛教世俗化傾向已相當明顯,僧人娶妻、經商的現象較為普遍,也廣泛存在富裕人家為避差役賦稅影占僧戶的情況。從得性與家人的密切聯系及他們在營建活動中的表現來看,令孤家或許正是“有力富強之家”,得性出家是影占僧戶以避差役賦稅。

據統計,參與和捐助金仙寺大殿建造的總計達128人。因為墨書文字內容顯示不全,所以題記上的人名應該多於此數。

西南交通大學建築與設計學院副教授張宇曾指出,一般寺院的資助無外乎來自僧團和俗家親屬,得性不同之處在於,他出身的令狐家族與佛教素有淵源。早在南北朝時期,遷居河西的敦煌令狐氏就有很多家族成員從事佛經抄寫,同時也在敦煌贊助石窟造像的開鑿。唐宋時的令狐家族成員在四川開始留下佛教史跡。唐貞觀初年(631年前後)任巴西縣(今綿陽東)縣令的令狐元軌開鑿了綿陽碧水寺摩崖石刻佛經造像。唐末五代起,令狐家族成員即有世居閬中、遂寧等地者。北宋開寶三至四年(970—971年),令狐璋、令狐慶等捐造了重慶潼南千佛寺摩崖石刻造像,題記標明這一支令狐氏的籍貫是“遂寧縣清泉鄉”。

金仙寺大殿的題記中,還記有政府官吏和外來商人等,由此可見,得性在蓬溪具有相當的號召力,得到了僧團、宗族、官吏、商人、鄉親等多方社會人士的幫助。

包含豐富的歷史信息

金仙寺大殿幾乎保存了創建時的全部題記,系統完整,年代單一,證明藏殿主體結構幾乎沒有在後期改動。這也使得該殿具有豐富的歷史信息。

殿內結構。

這些提記中有“喜舍中統寶鈔壹拾定”等字樣。據介紹,元中統元年(1260年)7月,剛即汗位不久的忽必烈下詔造中統元寶交鈔。10月,又正式發行中統元寶交鈔,簡稱“中統寶鈔”,是我國歷史上首次通行全國的紙鈔。其在進一步證實其建造年代之外,也成為元代貨幣研究的重要參考。

趙元祥研究發現,金仙寺大殿的建築形制,似乎直接承襲南宋時期的四川本地做法,與同時期長江中下遊及北方的建築形制差異均較大。從題記反映的歷史信息來看,鄉裏制度上未見裏正、主首,而有鄉官一職,可能沿用了南宋舊規。由此可推測,元代當地的文化在相當程度上延續了南宋的面貌,受元代北方南下的統治者和江南移民的影響都較小。

然而,在眾多的捐助者中,又不乏外地人。其中,兩位江西吉安人,一位捐出5錠寶鈔,另一位捐出1錠,與蓬溪本地信眾相比出手要闊綽得多。

四川地區在宋蒙戰爭中人口銳減,政府掌握的戶口數減少了90%以上,由於四川土地廣闊而肥沃,吸引了從各地自發遷入四川的大規模移民。在這一歷史背景下,元代的江西吉安出現了闖蕩蜀地的風氣。當時“南北混,蜀道通”,壯年男子往往孤身一人入蜀闖蕩。

這種風氣以“安成柘溪往者特盛”,甚至有人二十多年不返鄉,在蜀地買田築室,長期定居。以致出現了留在故鄉的兒子成人後紛紛入蜀尋父的現象。

事實上,蓬溪縣境多山而少水田,產糧不豐,難以務農生財。吸引這些江西移民前赴後繼的原因是什麼?又是什麼讓他們白手起家短時間致富呢?

翼角結構。

張宇根據題記中記錄當地鹽井官吏姓名等信息推測,元代大量江西移民來川並非務農為生,而是經商,相當一部分移民可能在經營私井,也就是卓筒井。

迄今已知的四川十余處宋元建築,因為幾乎全部位於鄉野,才得以在戰火中幸存。金仙寺大殿是歷史和歲月的“漏網之魚”,穿過700年的滄桑歲月,來到我們面前時,難得的是,依然是舊時的模樣!

(全媒體記者 王錫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