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之野貓撲向自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讓自然重回城市,是當下城市規劃中非常流行的一種理念。人們都希望能在擁擠的城市中,擁有一片能自由呼吸、放松身心的綠地,一個讓孩子可以盡情奔跑的公園,去感受藍天白雲和綠草鮮花。

那你有沒有想過,不用走很遠,打開家門就能看到“蔥蔥綠色”?或是不用特地去某一個公園,在社區裏就可以觀察到小鳥、野生小動物、昆蟲和生機勃勃的花草樹木呢?

生境花園(Habitat Garden),顧名思義就是將“花園”與“生境”融合在一起,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具有棲息地功能的花園”,也就是既能夠提供生物生存環境,又兼具觀賞、休息和戶外休閑活動的花園。

今年8月,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發布了一份上海市《長寧區生境花園地圖》。在這份地圖上,8座風格迥然的“生境花園”落地長寧區的8個小區,總改造面積約3559平方米,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食物水源的庇護所達40多種,新增灌木及花卉400種,為居民修剪休憩空間及設施88處。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發布了一份上海市《長寧區生境花園地圖》。在這份地圖上,8座風格迥然的“生境花園”落地長寧區的8個小區。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圖

生活在城市的我們常常感嘆擁抱自然的重要性,那麼,把自然“裝進”社區,是否會拉近我們與自然的距離?

從“三不管”地帶, 到社區裏的“秘密花園”

2017年,大自然保護協會(TNC)啟動了“上海生境花園項目”,將“生境花園”的理念帶進了社區,致力於打造多功能的社區花園和綠色空間。2019年11月29日,上海市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虹旭二小區內,作為長寧區首個“生境花園”的小區公共空間正式投入使用。

記者走進虹旭二小區看到,與許多建於上世紀90年代的老式公房小區一樣,這裏的住宅樓布局緊湊,樓層不高,進出居民長者為多。但一路走進來,社區綠化十分豐富,步道兩邊都栽有郁郁蔥蔥的樹木,居民家門口的花卉盆栽也是社區裏一道別樣點綴。

在社區右手邊的盡頭,有一個開放型的通道,紅綠藍三色拼接的地面和彩繪墻壁,與老舊小區的風格形成鮮明的對比。才剛走近,一只灰蝶撲閃著翅膀掠過眼前,就像愛麗絲跟著兔子闖入仙境一般,在灰蝶的帶領下,記者踏入了這片“神秘的角落”。

進入虹旭二小區“生境花園”的入口處,記者發現了這只灰蝶。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過去這裏可以說是一個‘三不管’的地塊,墻外邊是高架橋和馬路,裏面是早年施工隊留下的建築廢料,在小區看來就是一個垃圾囤積地。原有的物種並不多,植物大多也是常規的綠化植物,沒有看到什麼哺乳類動物。”

彩色步道盡頭連接的正是虹旭二小區的“生境花園”,記者在這裏見到了大自然保護協會(TNC)的上海保護項目經理俞霖琳,她也是這次“上海生境花園項目”的項目負責人。聽著俞霖琳的介紹,再看眼前的景象,過去的“三不管”地塊可以說已經大變樣了。

改造前的“三不管”地塊

改造後的樣子。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圖

如今這裏更像是一個私家小花園,在空間布局上分為三大板塊——近處是一座帶藤架的休憩涼亭,是兼具科普功能的休憩科普區;中間地帶是一個互動體驗區,擺放著不少種植箱,裏面培育著各種蔬菜和香草;最遠處也是草木最繁茂的地方,有一片環抱式的小池塘,這裏就是生境主題保育區。雖然時值夏末,但還可以看到盛開的紫薇花、美人蕉、梭魚草等等五彩斑斕的植物。

生境花園分為三個部分,環抱式的小池塘所在的區域就是“生境”部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池塘邊的水生植物。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記者只來到片刻,一只鵲鴝從天而降,好不愜意地停歇在水塘邊,四處張望。據俞霖琳介紹,鳥類是這片花園內最常見的動物之一,除了一些城市裏常見的鳥類外,還有黑尾蠟嘴雀、戴勝等等不常在居民區活動的鳥類。

一只鵲鴝停歇在水塘邊。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虹旭二小區雖然是個老舊型社區,它距離上海動物園以及外環綠帶僅為兩公裏,可以說,小區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較好的生態基底。因此,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虹旭小區對於向外遷移的動物可以發揮“踏腳石”的作用。

“從生態學角度來說,大型綠色地塊之間都應該是有連接的,只是因為我們有了城市之後,這些綠色的通道就變得支離破碎,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打造生境花園的目的,就是通過我們的改造,讓它們成為連接大型綠色地塊的‘踏腳石’,動物從一個地方遷徙到另外一個地方,途中就可以在這裏休憩、覓食、飲水等等,然後再去下一個地點。”俞霖琳說。

烏鶇

北紅尾鴝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圖

如何在社區裏打造一個生境花園?

經過詳細的物種調查後,俞霖琳的團隊認為,可以利用虹旭二小區的廢棄閑置地打造一個針對目標物種鳥類的“生境花園”。

“其實設計生境花園,就跟我們做傳統保護一樣,就是針對某個物種,設計滿足它所需的食物、水源、庇護等等生存所需的基本條件。例如我們設計了一個池塘,除了考慮到喝水以外,它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讓一些鳥類洗澡。因為很多鳥類每天都要進行自體清潔,比如在水中清洗自己的翅膀,就算在野外沒有水,也會找沙石清洗自己,因此水對它們來說非常重要。”

“另外鳥類通常是通過聲音來辨別水源地的位置,於是我們在池塘旁邊還設計了一個湧泉,制造水流動的聲音。”

池塘邊的湧泉通過水聲,把鳥類吸引過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池塘的周圍鋪設了許多坡度不同、大小不一的石塊,這些石塊都是糙面的,為的是幫助鳥兒們站得更穩。水塘內種植濕生植物和藻類,讓水質更健康。豐富的植物群落,為鳥兒們提供了最佳庇護所。喬木、灌木的銜接,也為鳥兒飛行穿梭提供通道。

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充分考慮到鳥類的覓食需求,種植了火棘、枸骨等掛果時間長、又受到鳥兒喜愛的食源植物,讓它們在食源匱乏的冬季也能填飽肚子。另外,四季錯落的開花植物可以幫助吸引昆蟲,從而大大滿足食蟲性鳥類的需要。

小昆蟲也需要喝水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掛果的植物,可以作為動物的食源植物。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雖然鳥類是目標物種,但生境花園的設計也考慮到其他的野生小動物和昆蟲。例如把所有的枯枝落葉都堆積在生境的最裏邊,為的是給刺猬、黃鼠狼等哺乳動物搭建越冬的窩。地上的一些裸露的土塊和石塊,是預留給蝴蝶們曬太陽的場所。池塘邊的水生植物除了有凈化水的功能外,開花之後還可以給蜜蜂和蝴蝶提供食物等等。

枯枝落葉都堆積在生境最裏邊,為刺猬、黃鼠狼等哺乳動物搭建越冬的窩。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圖

俞霖琳說,生境花園的營造圍繞五大原則,即使用本土植物、杜絕外來入侵植物、豐富植物群落、減少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為城市野生動物提供輔助的食物、水源或庇護所。

因此,只要在不影響居民正常生活的情況下,團隊要求居民保留生境最原始的狀態,盡量不要對裏面的植物進行修剪。2019年完成後,俞霖琳和團隊時隔半年,再次對虹旭二小區進行生物多樣性調查,發現物種數量大大增加。

“目前我們已監測到26種鳥類、2種獸類、2種蛙類以及10余種傳粉昆蟲,可以說比普通的綠地空間都要多。今年夏天,我們還發現了螢火蟲。”

“其實除了最早我們參與植入的,許多本土物種都是通過自然恢復慢慢出現的,所以花園只是一個空間,搭建好了條件,就基本不需要我們去做什麼了,裏面發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花園只是一個空間,裏面發生的一切都是自然的。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改造社區閑置地,為居民帶來了什麼?

2019年,虹旭二小區的“生境花園”開放後,這裏不僅是野生動植物們的家,也成為了社區居民休憩、放松的理想場所。

“我們在做調查的時候,很多居民提出希望打造一個能讓小朋友接觸自然的空間。所以我們做了休憩科普區和互動體驗區,小朋友可以坐在廊架下,遠遠地欣賞生境裏的花草樹木,也可以在互動區參與種植應季的果蔬香草,分享收獲的喜悅。”

“聽社區書記介紹,有一個92歲的阿婆原來都不怎麼出門,自從有了花園後,每天都要家人帶她來這裏坐上半個小時。另外,社區年輕人常常坐在這裏吃早飯,或者下班回來後在這裏放松心情。特別是疫情的時候,大家覺得不用出門,在社區裏就能看到小動物,心裏很開心。”俞霖琳介紹道。

2020年5月,虹旭生境花園作為上海市長寧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成效好、閑置土地少”的優秀案例之一,受到國務院的通報表揚。可見,除了對城市生態環境作出的貢獻外,打造“生境花園”給社區本身帶來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一點,長寧區仙霞新村街道大金更小區也深有體會。

改造前,從居民樓俯瞰綠化帶的樣子。 大金更小區 圖

改造前的大金更小區裏的廢棄綠化帶。 大金更小區 圖

“這裏原來是一個廢棄的綠化帶,雖然外面也有一些椅子,可以供居民休憩,但空間非常有限,最裏面的區域是進不去的,裏面雜草叢生,也會有很多生活垃圾堆積,還涉及到安全隱患的問題。”大金更小區黨總支副書記高則名向記者介紹大金更小區的“樂居生境花園”的前身。

“另外,住在附近的居民還反映有異味,甚至有黃鼠狼、野貓亂躥影響居民的生活。所以我們申請這個項目的初衷,就是希望能讓小區的環境變得更好”大金更社區民政幹事陳超補充道。

施工隊在進行改造。

施工隊在搭建“站鳥樁” 大金更小區 圖

與虹旭二小區一樣,大金更小區的“樂居生境花園”利用的也是社區裏的閑置地塊。設計師在空間規劃上,同樣根據生境、體驗和休憩的功能,將整個區域劃分為三個部分。但最大的不同之處是這裏種植的都是上海本土植物,如紫珠、中國繡球、白背葉等等。這些本土植物如今大多只能在鄉村田野看到,有些更是植物專家從培育基地移植過來的,可以說是十分不容易。

大金更小區改造後的“樂居生境花園”。

在體驗區有一個“一米菜園”,居民可以自己決定種植什麼蔬菜水果。

“其實,我們在改造前,通過走訪和溝通發現,大多數居民都希望能擁有一個可以自由活動的綠色空間。所以改造完成後,首先從視覺上來說,效果是非常好的,其次環境和安全問題也得到了改善。另外設計師還特意增設了一些椅子和開放空間,給居民提供了一個社交場所。”

“當時有一個84歲老爺爺主動找到我們,說想在裏面種種花種種草,因為他有這個愛好,但在家裏沒有足夠的空間施展,正好生境花園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陳超說。

上海本土植物“白背葉”

石榴

設計師還特地為大金更小區的生境花園裏設計了一個“秘密花房”,裏面掛著各種鳥類的“名牌”,小朋友們可以在這裏學習各種關於鳥類的課外知識,還可以透過白色墻壁上大小不一的圓形孔洞,觀察生境裏的鳥類。同時,鳥類在生境裏小憩,也不會被人類打擾。

在“秘密花房”,居民可以透過墻壁上的孔洞,觀察生境裏的鳥類。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一座花園,讓我們離自然更近一點

很多人會疑惑,“生境花園”帶來了更多的生物,那是否會打擾社區居民正常的生活?當人類與自然發生矛盾,該怎麼辦呢?

俞霖琳解釋道:“其實很多時候,不是人和自然之間存在矛盾,而是很多生物失去了原本生存空間、或是原本的棲息地碎片化後無法聯通,於是就‘介入’了人類的領地。‘生境花園’的出現,為城市裏的野生動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水源、庇護所和通道,它們自然就不會去‘冒犯’人類的生活空間。”

社區電線桿上的小松鼠。 澎湃新聞記者王昱 圖

換句話說,“生境花園”一方面通過科學的手段和規劃,幫助城市裏的人們和自然建立溝通,另一方面也設計了人類與野生動物各自的活動空間,盡量互不相擾,和諧相處。

而在這過程中,俞霖琳發現,社區居民在感受到生境花園的好處之後,對自然的認識及其行為方式也漸漸發生了變化。

“在虹旭二小區的生境花園,我們實行的是花園誌願者管理體系,也就是說前期我們會做培訓,會有基礎的技術指導,但後期所有運營和維護都需要居民自己來進行。”

居民自己來進行生境花園的運營和維護。 大自然保護協會(TNC) 圖

“我們發現居民們很主動給自己定了‘規則’,比如不準帶寵物貓狗進來,不可以抽煙,禁止小朋友帶滑板車進入等等,都是防止幹擾生境裏的野生動物。”

在互動區,因為不能使用農藥栽培植物,居民們就做有機堆肥,利用雨水收集器來澆灌植物等等。

居民們將枯枝落葉堆積起來,做有機堆肥。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如今在城市裏也很少見到蜻蜓了。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圖

“剛開始的時候,一些居民會跑來興奮地說,‘我這輩子第一次看到鳥會洗澡’。現在,他們已經不稀罕了。”

“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打造生境花園的目的,讓大家有機會去了解自然,知道自然的好處,然後告訴大家一些科學的方法。這樣才能讓更多的人自發地去保護環境,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