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嬰兒自殘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自虐”這個詞,我們通常會在電視或者網絡中,比較容易常見。每次在看到新聞上的某個孩子出現自虐的行為時,我們就會對這類孩子表示十分的不理解,想著這些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自虐行為。

不過,我們卻不曾料到,有一天自虐行為會發生在我們身邊孩子的身上。

就在幾天前,表姐來我家做客的時候,就跟我提及了這件事情。她跟我說,她發現自己2歲大的兒子明明竟然存在有自虐傾向,喜歡低下頭去撞擊堅硬的床,這種行為著實讓她感覺到吃驚。

聽完表姐的敘述之後,我讓她先不要擔心,告訴她其實這種情況是正常現象。

其實,在我們平常的生活當中,不少家長都遇到過孩子出現的“自虐”行為傾向。

孩子出現“自虐”行為的表現

1. 撞頭行為

孩子出現的撞頭行為,不僅僅是我表姐的孩子出現過,許多家長都曾經見過自己的孩子出現過這樣的情形。

(1)孩子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頭來回晃動。

(2)孩子會將自己的後腦勺,朝著床旁邊的墻壁碰去。

(3)孩子會將自己的前額頂到床頭位置。

(4)孩子會用自己稚嫩的雙手去不停地拍打著自己的腦袋。

總之,各種各樣用頭自虐的行為花樣倍出。

美國兒科學會就曾經對此做過統計,統計結果顯示有20%的嬰幼兒都出現過這種使用頭部去撞擊堅硬物品的行為。從性別上來分析,男孩發生撞擊頻率大約是女孩子撞擊頻率的3-4倍。

這些孩子出現的這種撞頭行為,常常會發生在年齡處於18個月至24個月的嬰兒身上,時長會持續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不過家長們也不要太過擔心,一般孩子出現的這種撞頭的“自虐”行為,大多數孩子都會在3歲以後自然而然的就不存在了。

2.啃咬的行為

不少孩子也會出現咬自己的自虐行為,家長通常會發現孩子的身上存在有啃咬的痕跡。

(1)家長會發現孩子的手臂上面存在有非常明顯的牙印。

(2)家長會發現孩子的嘴唇處有咬破的痕跡。

(3)家長會發現孩子的手指頭留有血跡。

這些都是孩子啃咬才會出現的現象,不少家長都不能理解,孩子好好的為什麼要去啃咬和傷害自己,難道不疼嗎?也許只有孩子自己清楚為什麼要這麼做。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這樣的“自虐”行為

1. 缺乏相應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最重要的生命質量的標準,也是衡量一個人是否幸福的主要依據。美國心理學家卡倫 霍妮曾經提出過孩子早期的兩種基本需要:安全的需要和滿足的需要,這兩種需要的滿足完全依賴於父母的身上;當父母不能滿足孩子這兩種需要時,孩子就會產生焦慮感。

從這也可以看出來,家長不能滿足孩子的安全需要,就會讓孩子缺乏相應的安全感。

這些出現“自虐”行為的孩子就往往會缺乏相應的安全感。

我曾經就見到過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麗麗,因為父母過早的離異,撫養權判給了爸爸,所以她見媽媽的次數非常的少。導致她非常的缺乏安全感,每次媽媽來的時候,她都要抓傷自己,以獲得媽媽的關註,希望能夠經常的去看望她。盡管麗麗的媽媽告訴麗麗了很多遍,讓麗麗不要再這樣做,可是麗麗依然不聽媽媽的勸告依然不停止“自虐”行為。

孩子的這種自虐行為,就是一種消極的自我防禦行為,也來自於他們內心深處安全感的匱乏。

2. 引起他人的關心和重視

孩子會通過自虐的行為引起他人的關心與重視,這裏的他人可以是家長也可以為老師。在學校的話,孩子的這種自虐行為通常是為了直接吸引老師的註意,雖然有時候是無意的行為,但是老師對他們的關註反而會增加孩子出現自虐行為的概率。

(1)當芳芳在用力的拍打著自己的臉時,老師看到之後,會去阻止他這種行為,但她卻覺得無所謂。

(2)當老師沒有關註到芳芳的時候,她就會鬧得更兇,甚至趴在地上大吵大鬧。

這樣的行為就是為了引起對方的關心與重視。

3. 發泄不良情緒

隨著孩子的年齡不斷增長,他們的感官和思維能力都在不斷的提高,自我意識也在逐步的形成。但是在他們準備憑借自己的主觀意識去做事情時,家長們依然會把當成小孩子來看。長此以往,他們內心就會產生不良情緒,就會尋求這種自虐的極端方式來發泄情緒,用來抵制外部環境所產生的壓力,達到二者的相互平衡。

我的一個閨蜜的孩子十歲的凱樂就是這樣,因為閨蜜和她老公都是公司的高管,平常忙於加班開會,凱樂每次提出意見想讓爸爸媽媽多陪陪他,卻被閨蜜夫妻倆說成不懂事,孩子為了釋放內心的這種不開心的情緒,就常常的通過自虐的方式來發泄。上次,閨蜜會回家的時候,看見凱樂的手臂上面存在有不好的刮痕,才發現的。

家長應當如何引導孩子改變“自虐”行為

1. 學會與孩子溝通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自虐”行為,在其背後一定潛藏著許多的原因。家長們如果自行去揣測的話,是解決不了相應的問題的。這樣來看,家長與孩子之間的溝通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家長可以尋找機會,最好在一個安靜的環境下,同孩子進行溝通,詢問一下到底是因為什麼原因所導致孩子出現“自虐”的行為。

(1)“寶貝,你為什麼要去咬自己的胳膊呀,這多疼的。”

(2)“寶貝,你為什麼喜歡用頭去撞墻,難道不疼嘛。”

當然,家長不要用質問的口吻去詢問孩子,這樣不但不會讓孩子願意和我們溝通,還會加深對孩子的傷害,讓孩子會變本加厲的出現“自虐”行為。

2. 讓孩子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

孩子的情感表達容易出現偏差,才往往導致孩子出現“自虐”行為。所以,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心中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家長要引導孩子停止改正掉“自虐”這樣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教會他們使用正確的方式去表達自己的情感。

(1)我們可以讓孩子通過運動的方式來抒發自己心中的不愉快,將自己內心的壓力釋放出來。

(2)可以讓孩子將自己的不愉快寫在紙上,並扔掉。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家沛地認為,當人們把心裡面不愉快的煩惱、壓力寫在紙上,再將紙張丟進垃圾桶裏以後,確實能夠舒緩負面情緒。

當孩子學會正確表達自己的情感時,自然也就不會出現這種“自虐”行為了。

孩子在出現“自虐”傾向時,我們不要急著生氣,搞清楚孩子出現這一傾向的原因,才能夠徹底解決孩子的“自虐”行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