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滿園的紫葡萄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田淑芬。 受訪者供圖

田淑芬。 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天津9月9日電 題:“葡萄專家”田淑芬:深耕葡萄領域33年 把科研和教學“做到田間”

作者:王君妍 王在禦

采訪田淑芬時,她正在天津市東麗區胡張莊村給當地的農民培訓葡萄種植技術。“葡萄生了灰黴病怎麼辦?”“還可以種什麼品種?”耐心回答一個個問題後,她關掉電腦,從汽車後備箱裏拿出沾了不少泥土的膠鞋換上,便隨著農民一起進入悶熱的大棚。

圖為田淑芬(右一)在胡張莊村為當地葡萄種植戶現場指導葡萄種植技術。 王在禦 攝

田淑芬現任天津農學院二級研究員、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中國農學會葡萄分會常務副會長。自1988年本科畢業,她便投身於農業,從事葡萄科研與技術推廣,先後取得碩、博士學位,並曾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天津市勞動模範、天津市三八紅旗手等稱號。

深耕葡萄領域33年,田淑芬對這個行業的熱愛體現在方方面面:記者發現,她的微信頭像是一幅彩墨畫,畫的便是一串紫葡萄。她說,熱愛來源於“情懷”,也是多年來紮根葡萄栽培研究的動力。

科研做到田間

田淑芬是人人眼中的“葡萄專家”。奇怪的是,這位專家不愛坐實驗室,而是老往田裏跑:最忙的時候,一年有218天都在各地指導葡萄種植工作。

田淑芬說,農民在種植葡萄的過程中,會出現各種急需解決的棘手問題,比如說根系爛了、病蟲害、雨災冰雹等,這些問題都是迫在眉睫的。“如果坐在實驗室,是很難解決這些具體問題的,所以必須要下到田裏,深入一線工作。”

圖為田淑芬在胡張莊村為當地葡萄種植戶培訓。 王在禦 攝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葡萄和葡萄酒生產發展迅速,現已成為世界公認的葡萄生產大國,鮮食葡萄栽培總面積多年來處於世界第一位。由於栽培技術的現代化,現如今,葡萄種植已經從原來的秋收變成多季多收,並且各個地方的收獲節點不同,從南到北,從東到西,一年四季都在生產。

因此,為了保障葡萄收獲質量,田淑芬常年奔走於全國各地的葡萄田間,為農民解決葡萄種植中遇到的各種問題。“我們這個行業裏,搞栽培的是苦了點,但這份身體苦,是為了收獲心裏的甜。”田淑芬說。中華大地廣袤的葡萄田,儼然已成為她的“第二個家”。

將汗水凝聚成智慧,田淑芬的勤懇換來了豐碩的成果。她先後主持農業部、科技部、天津市重點項目20余項,首次利用生物技術提高了本地區茶澱玫瑰香葡萄優系純度,篩選出的茶澱玫瑰香葡萄優系香氣濃郁、果粒整齊,深受全國各地消費者喜愛;主持完成的“葡萄優質生產及鮮貯運銷綠色調控技術集成創新”項目針對長期制約我國葡萄產業生產中采後流通的瓶頸問題,創新性提出從葡萄采前采後雙控雙防等關鍵技術;先後獲得天津市科技進步獎6項,授權發明專利2項,國家知識產權著作權登記1項。

論文寫在大地上

天津農科院是田淑芬奮鬥過的地方。30年的科研時光彈指一揮,田淑芬來到了天津農學院,將一部分工作重心轉移到教書育人上。

談及她的學生們,田淑芬滿眼都是笑意。她自己卻說,她的學生和學校的年輕教師都覺得她“有點兇”:“我是比較嚴厲的,批評起來也很厲害,對他們的要求也很嚴格。”

田淑芬要求學生們一定要做到“將論文寫在大地上”。“只在課本上學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要下到田裏。”不論是工作日還是周末,她有時間就帶著學生們一起實踐,越是放假,越到了集體勞動的日子。

一次次的實踐活動後,學生們的變化顯而易見。“一開始,學生們‘兩眼茫茫’,只知道看葡萄;幾次實踐之後,學生們一進園就‘滿園找病’,能夠發現並識別葡萄的病害。”田淑芬說,這些成果都是從實踐中得來的。

實踐活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更逐步培養了他們的情懷和使命感。田淑芬說,很多學生一開始認為學農是“很不好意思的”,甚至有的同學就是為了“有個學上,拿個學歷”。“很多學生還停留在對於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認知。新時代,農村是充滿希望的田野,是幹事創業的廣闊舞臺。因此我要從培養學生的情懷與使命感開始,重新樹立他們的理念,讓他們知道農業是國家和社會的根基,是重中之重。”

如今,她欣喜地發現,跟幾年前相比,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願意從事農業了,也有一些學生在畢業後選擇創業,經營自己的葡萄園。

田淑芬介紹,有一位雲南籍畢業生,畢業後回鄉幫助父親管理葡萄園,種植了600畝“陽光玫瑰”葡萄。最初,由於管理不善,該學生的家庭負債累累。“擔心她和家人的心理負擔過重,我沒有直接說,而是選擇了從葡萄種植到線上銷售全程護航,並找一些農資企業的朋友全力扶持,使這個學生家瀕臨破產的果園逐漸扭轉連續幾年虧損局面。”田淑芬介紹,今年該學生的“陽光玫瑰”葡萄已豐收上市,情況得到極大的改善。

鄉村振興“綻放”在葡萄園

“哪裏的農民需要我,我就去哪裏。”田淑芬笑著說。常年奔波在全國各地的葡萄產區生產一線,大家說她是“葡萄園裏的鏗鏘玫瑰”,也是“農民致富路上的拼命三郎”。

近5年來,田淑芬平均每年組織培訓近千人,實現了葡萄新技術從實驗室到農田的快速轉化;定期組織培訓和技術指導,為困難村選定適宜的葡萄品種,並手把手傳授葡萄優質栽培技術,每年技術培訓、現場觀摩、電話、微信培訓農民2000余人次,指導的葡萄種植戶每年每畝純收入新增2-8萬元。

田淑芬在青海省進行了11年幫扶工作。經過實地考察和調研,她主持了3項科技援助項目,從天津引進12個葡萄新品種和葡萄種植新技術10余項,已有紅寶石無核、夏黑、陽光玫瑰等6個品種在黃南州首次引種試種成功。

為了儲備本地技術骨幹,她先後15次到黃南州通過開展葡萄種植技術骨幹培訓會、現場觀摩會等方式進行理論指導,並在田間地頭通過現場手把手帶著幹的方式,向當地群眾傳授葡萄冬季修剪技術,深紮在鄉村振興第一線,親身將手中的技能與科技推廣出去,一點一滴潤濕了這片土地。

記者結束采訪時已接近傍晚,田淑芬準備從胡張莊村驅車前往漢沽調研。步履不停,她“一直在路上”。(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