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在戲臺上講話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為《朝花夕拾》設計的插圖。

魯迅先生設計的封面。

魯迅先生手繪。

魯迅先生設計的廣告。

魯迅先生畫的貓頭鷹。

魯迅先生設計的北京大學的校徽。

文\??刊特約撰稿 趙瑜

今年9月,是魯迅先生140周年誕辰。魯迅先生的書法甚好。如果有心的人在書店裏翻書,會發現,很多出版社的名稱,都是集的魯迅先生的書法。尤其是文藝或文學類的出版社。比如,人民文學出版社,作家出版社等等。

魯迅先生在當下仍然保留的一個美術設計作品是北京大學的校徽。意外吧,一個學醫的作家,竟然是一個不為人知的美術設計大師。

第一個美術作品是貓頭鷹

魯迅先生設計的第一個美術作品是他的一個頭像——貓頭鷹。不要笑,是因為魯迅剛回國的時候,不修邊幅,又表情嚴肅。所以有人給他起了一個外號,叫做“貓頭鷹”。要知道,在當時,貓頭鷹在民間並不受歡迎,因為它不太吉祥。和別人不一樣,魯迅倒是很喜歡這個外號,他覺得,他不想做一個討好大家只報告好消息的人。他就想說一些讓大家並不開心的事,好讓一些人知道這個世界本來的樣子。所以,他很欣然地領了這個外號。大概是1909年,魯迅先生在浙江兩級師範教書時,在一個備課的教案本上,畫了一只貓頭鷹的頭像。很簡潔,又很生動。對這一只貓頭鷹,魯迅念念不忘,1927年,魯迅的雜文集《墳》出版時,魯迅又畫了一只貓頭鷹,放在了這冊雜文集的扉頁那裏。1927年,魯迅先生經過了三年的熱戀,和許廣平已經確定了感情,所以這一次,他畫的這只貓頭鷹,和他當初畫那只表情嚴肅而深刻的貓頭鷹相比,有了變化。這一次,魯迅先生筆下的貓頭鷹一只眼睛是睜開的,一只眼睛是閉的。多了一種對世界的調侃。

1912年,魯迅受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北上京城,被聘為教育部僉事、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美術館、博物院、圖書館等事宜。因為他主管美術館的工作,所以,魯迅與美術有關的事宜便多了起來。

籌辦兒童藝術展

1914年6月2日,魯迅在日記裏寫道:“與陳師曾就展覽會諸品物選出可赴巴拿馬者飾之,盡一日。”這便是魯迅與世博會的關系。這裏說的巴那馬,便是1915年1月1日在美國巴拿馬舉行的世博會。而這一天,他和陳師曾忙碌了一天,所挑選的物品,便是前不久剛剛閉幕的“兒童藝術展覽會”。

其實這個兒童藝術展覽會,自從1912年發起,本來計劃第二年舉行的,結果因為第二年國內發生了討伐袁世凱的“二次革命”,一時間社會頗有些動蕩,展覽會便被當作了一個無限期的計劃懸掛了起來。查看魯迅的日記便可知,1913年3月最後一天,魯迅寫道:“午後同夏司長及戴蘆舲往全浙會館,視其戲臺及附近房屋可做兒童藝術展覽會會場不。”

當時,兒童藝術展覽是由社會教育司主持的,司長自然要親自過問,然而,具體操辦便是主管圖書館、美術的第一科科長周樹人來做了。

對於美術,魯迅一直是喜歡的,不論是孩子時的描紅,還是中年時一直對美術類書籍的閱讀,一直到晚年仍一直支持木刻青年們出版作品等,他一直喜歡美術。許廣平在回憶魯迅在北京時的生活時,曾經專門寫過魯迅的閱讀,比如剛到教育部時,他的閱讀書目中便有《中國名畫集》,還曾經做過關於《美術略論》的演講。因為教育總長蔡元培當時主張在學校中推行美育,並提出“以美育代宗教”。這和魯迅的想法不謀而合,因為美感是具有普遍性、超越性的,有了共同的審美,那麼,便可以避免很多分歧。為此,魯迅利用自己業余時的閱讀和積累,進行了《美術略論》的演講。這是一次歷時一月的主題講座,從1912年6月21日起,每周一次,直至7月17日,共5次。魯迅非常重視這次講課,每天都在日記裏認真記下講課情況。

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提倡美術”一節中寫道:“蔡先生也知道魯迅研究美學和美育,富有心得,所以請他擔任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主管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等事宜。因之魯迅在民元教育部暑期演講會,曾演講美術,深入淺出,要言不煩,恰到好處,這是他演講的特色。他並且寫出一篇簡短的文言文,登載在教育部民元出版的一種匯報。”

自從魯迅1913年3月31日和社會教育司司長夏曾祐到全浙會館看了一下戲臺之後,一直到入冬,11月6日,魯迅日記裏才又出現兒童藝術展覽會的字樣,這一天,魯迅寫道:“午後同稻孫布置兒童藝術品。”

這一次是在教育部的禮堂布置的,這一次一下持續到第二年的四月,布置了近半年,忙得魯迅不亦樂乎。

這一次展覽品類分得很細,大致有以下諸項:字畫、刺繡、編織、玩具,以及雜類的手工制作。為能讓大多參展作品都有機會得到展示,魯迅和工作人員設計了無數個方案,最後,將字畫的大作品掛帖起來,小作品擺放在桌子上,其他的一些小擺件,也同小畫作一樣,擺放在可以看到桌子上。

兒童藝術展覽1914年4月21日中午開幕,魯迅日記載:“午後一時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開會。”至1914年5月20日閉幕,一月整。然而展覽雖然結束,還有許多工作並沒有進行,比如評選出優秀作品的排名。5月23日,魯迅日記載:“晴,風,上午開兒童藝術審查會。”這也就將參選的所有作品按門類評選出一二三等獎。這項工作費時頗多,直到一個月後的6月24日,才評選出甲等獎151人,乙等獎423人。可見當時參加展覽的人數之眾。

值得一提的一個插曲是劉海粟,劉海粟當時還只是一位小學生。他有畫畫的天分,也十分喜歡在紙上塗抹,可他父親卻並不喜歡他畫畫,覺得他應該熟讀四書五經考取個功名光宗耀祖才是。劉海粟的一個堂叔是個啞巴,不會講話,只好學些繪畫,別人家打家具時,他便去繪些彩色的畫。劉海粟的父親可不想讓兒子學他的堂叔,可是,劉海粟還是偷偷參加了這一個展覽。果然,他畫的一幅《螃蟹》,因形象生動,被組委會選中,刊登在全國兒童藝術展覽會目錄封面上。孩子在全國繪畫的孩子中都是佼佼者,這才打動了父親,才勉強同意他畫畫。

1914年5月20日,魯迅在日記裏寫道:“下午四時半兒童藝術展覽會閉會,會員合攝一影。”這張照片滿滿地站了五排,而魯迅作為這次活動的主持者,竟然站在最後一排,不知何故。

去世前還去看木刻展

魯迅定居上海以後,曾對木刻和版畫藝術非常感興趣,也支持了很多年輕的木刻青年。

1931年,內山完造最小的弟弟內山嘉吉到了上海,他是一位工藝美術老師,自然有美術方面的修養,魯迅和他很有話說,一來二去便熟悉了。當時魯迅正好和一八藝社的一些青年熟悉,知道他們也是苦於資料不齊全,便想請內山嘉吉給這些刻苦的木刻青年開一個講座。內山嘉吉高興地應承下來了,於是內山完造提供地點。1931年8月中旬,魯迅和內山嘉吉商定後,確定日期為17日到22日,每天上午由內山嘉吉講授木刻的知識,魯迅任翻譯。魯迅先生每天都會隨手提著一大包木版畫方面的書籍和圖片來給學員們傳閱。當時來聽課的學生一共有13人,其中“一八藝社”6人,中華藝專、上海美專4人,白鵝繪畫會3人。

魯迅去世前十天,上海舉辦了一場中華全國木刻展。1936年10月8日,是這場展覽的最後一天,魯迅先生還是去看了。和曹白、林夫、陳煙橋等木刻青年談了一會兒話。談話的時候,魯迅先生一直是笑著的。攝影師沙飛拍下了這次座談的過程。這也是魯迅先生留在人世間最後的一組照片。十一天後,魯迅去世。

一直到去世前,魯迅先生都是關心美術上的事。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來源: 海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