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登門拜訪不在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古語有雲:

“逢人不說人間事,便是人間無事人。”

在我們的一生中,最難的不是學說話,而是懂得沈默。

人世間的諸多煩惱,有時就在說與不說之中。

每個人都應該時刻保持一點神秘感,有所言,有所不能言。

當一個人能守住嘴,就能守住心,守住自己的人生。

李昌齡在《太上感應篇》說:

“不彰人短,不炫己長。”

不要揭別人的短處,不要炫耀自己的長處,

因為滿則招損,謙則受益,越是炫耀什麼,就越容易失去什麼。

蘇軾自小便被稱作神童,十幾歲已遍覽諸子百家,20歲考取進士,為“百年第一”。

他自詡知識淵博,才智過人,於是大筆一揮,在書房門上寫下一副對聯:

“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

一日,一名長者登門拜訪。

老人看到了書房門上的對聯後,從袖筒中拿出一本書來,十分謙恭地向蘇軾求教。

這是一本古書,不要說蘇軾從沒有讀過,就連裏邊的字也有許多不認識,他不禁面紅耳赤地起來。

老人見狀笑道:

“天下那麼多書,也許有公子沒見到過的,我再去請教別人吧,就不難為你了。”

蘇軾頓時如芒在背,羞愧難當。

待老人走後,他將那副對聯撕得粉碎,又回到書房重寫了一副:

“發憤識遍天下字,立誌讀盡人間書。”

才高而不自詡,位高而不自傲,即便有恃才傲物的能力,也要保持不顯山不露水的低調。

季羨林說人生有十大禁忌,其中一點是“好提當年勇”。

因為越是抓著過去不放,越襯托出當下的不如意。

正如《阿Q正傳》中,每當阿Q和別人口角的時候,便會瞪著眼睛道:

“我們先前——比你闊的多啦!你算是什麼東西!”

困獸猶鬥,更增幾分辛酸。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以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好的壞的,都已成過往,活在當下,才是正道。

劉震雲說:

“世上所有的事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委屈。”

但他還說過:

“日子是過以後的,不是過以前的。”

深以為然。

成年人的世界,生活都不盡如人意,每個人都在負重前行。

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生活,都要承擔屬於你的那份苦和難。

總有一段路,是要你自己走完的,總有一段時間,是含淚堅持的。

與其抱怨生活的苦,不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咬牙繼續。

魯迅的小說《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失去兒子後逢人就說:

“我真傻,真的。”

起初大家還願意聽,願意和她一起流淚,嘆息一番。

但說得多了,大家也都聽得熟了,就連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們,眼裏也再不見有一點淚的痕跡。

後來每當她再要開口時,人們便會立即打斷她的話走開。

書中這樣寫道:

“她的悲哀經大家咀嚼賞鑒了許多天,早已成為渣滓,只值得煩厭和唾棄”。

心中有苦,沒必要逢人就訴,若不身在其中,何來感同身受?

佛曰:

“凈土不在別處,地獄不在別處,都在自己的心中。”

生活實苦,人們都喜歡溫暖的陽光,不會追逐陰暗的烏雲。

抱怨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會摧毀你的意誌,削減你的熱情,幹擾你的生活,影響你的人際關系。

莫道苦者終盛,人敬矣。

不訴苦的人,最終會得以興盛,因為他贏得了人們的敬重。

聰明人,從不抱怨,因為他們知道,只有自己強大,才能贏得尊重和體面。

魯迅曾撰寫了一篇文章論人言可畏:

“舌上有龍泉,殺人不見血。”

言語,是我們與世界溝通的媒介,但不該成為傷害別人的利器。

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有時你漫不經心的一句話,可能就會掃了別人的興,傷了別人的心。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旁人無關,不應該對別人的人生冷嘲熱諷,妄加評論。

口能吐玫瑰,也能吐蒺藜。

正如海涅在《法國的現狀》中說:

“言語之力,大到可以從墳墓喚醒死人,可以把生者活埋,把侏儒變成巨無霸,把巨無霸徹底打垮。”

言語有時遠比鋒利的刀刃更傷人。說話要有分寸,更應該有溫度。

萬事皆要講個度,言出要多想,別讓言語傷人心,別因惡語悔一生。

朱自清說: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裏的星星,而不是除夕夜的爆竹,因為沒人稀罕話多的人。”

《格言聯璧 · 接物》中也說過: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意思是,做人修身以心地潔凈最為重要,涉世以言語謹慎為首之。

永遠不要覺得,說話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

言語如劍,能救人也能傷人,記得要有度。

願你我眼裏有光,心中藏愛,說出口的話都能夠成為溫暖人心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