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和老公吵架被潑一身水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Sir回了趟老家,但回來後吧心情復雜。

就跟最近《脫口秀大會》一個段子差不多。

每次回家我跟我爸媽

第一天無話不談

第二天無話不談

第三天

無話

……

本以為年紀越大,跟父母隔閡越少。

(是,你是會變成熟,但父母也會變小孩你想不到吧)

所以親情這東西,就跟耳機線一樣。

動不動就打結,動不動就打結,而且什麼年齡打什麼結。

團圓這種日子呢,上來是想著不打結,然後做不到,只能盡量少打結……

好吧,你肯定想問Sir到底打了什麼結。

偏不說。

反正是個難纏的結,說不定和你那個一樣難纏。

但是!

一場晚會,居然讓Sir釋然了(讓Sir老媽也笑著健忘了)。

起因。

是Sir幫老兩口投屏,一起看了B站的這場神奇又魔幻的……

《花好月圓會》。

不得不說,這真是一場寶藏晚會啊。

請你想象一下,三個有點尬的人,坐在沙發上。

文化水平吧,有點差異。

三觀審美吧,有點代溝。

那麼,看什麼節目能救場?

也就是說:

每一個節目,都能看懂,而且,還都大受震撼。

在B站這,“寶藏”不是形容詞,而是個動詞。

任何傳統元素到了B站手裏?

一秒變年輕,變活潑。

千古名篇《把酒問月》,居然被譜上了一秒入魂的世界音樂。

來,你先看圖解解饞。

是吧,連酒鬼李謫仙聽了,都忍不住再喊一杯Dry Martini。

傳世名畫《唐宮仕女圖》,整成美少女的才藝PK現場:

跳舞的、奏樂的、煮茶的、耍劍的……

楊貴妃看了,都想在線加入一起嗨皮。

這運鏡,這轉場,Sir一度以為走錯片場,打開了什麼歷史大片。

但如果你以為只是舊瓶裝新酒。

嘿嘿。

那是你真不懂B站的野心。

01

《花好月圓會》,其實是一串珍珠項鏈。

上面說的,電影感拉滿的節目,國風文化回溯的節目,都只是這串項鏈上的一兩顆珍珠。

項鏈的邏輯,其實暗藏了中國歷史與盛世的邏輯。

但你也別以為一說歷史就沈重。

B站從來舉重若輕,這次的晚會,也是從一個年輕人輕飄飄的夢境開始的

一個架空的時代中,有一個古代少女,做了一個夢。

夢中她遇到了一個藍衣少年,一起走進了夢中的時代,用好玩的各種方式,打開了中國五千年的夢幻畫面……

故事先說這麼多,多說了你沒懸念。

先說一個小驚喜。

這次晚會,B站又破圈了。

取景地,直接升級到千年古城襄陽(唐城影視基地)。

你要問,為什麼是唐城?

僅僅因為唐朝是盛世嗎?因為經濟的繁榮孕育了文化繁榮,文化的繁榮促進著人們不斷融合,打造出了絢麗的世界舞臺?

不止。

如果說唐朝的存在,喚醒了國人的文化自信。

那麼B站想做的,是讓你透過繁華盛世的表面自信,看見自信的真正本質(後面說)。

跟《花好月圓會》一樣,唐城建造時,就想讓觀眾感受撲面而來的繁榮。

他們把核心地標1:1還原,將漢水引入城內,只為還原《上林賦》中“八水繞長安”的壯闊之美;

每一處內部景觀,都盡可能找歷史考據:比如花萼相輝樓的內墻,大量參考敦煌壁畫,還做了立體的懸塑。

所以,這是一件幾乎可以抵禦時間的作品。

這樣細致的作品,也能讓那個非現實的古代少女之夢,離真實更近。

但建築只是第一層。

第二層,是少女夢中的每一個幻境。

為了讓幻境與歷史嚴絲合縫,每個幻境都匹配了真實的典故:

“秋節佳人圖”,取材於千古名畫《唐宮仕女圖》《韓熙載夜宴圖》《搗練圖》;

“一觴一詠”,源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花車鬥彩”,《長安十二時辰》中提到的唐代民俗:

上元節,民間的才藝者由地方選送進入長安,遍登花車而鬥彩。

以南邊的啟夏門為初點,一路向北,沿途有禮部的官員審查。兩車相鬥,技藝較高者才能通過,繼續駛向興慶宮,落敗者打道回府。最終獲勝者是本年的燈魁,可以登上花萼相輝樓朝見聖人天子,一同燃燈。

高雅嗎,高雅。

你問能不能俗一點?也行啊!

變臉、糖畫、皮影戲、踩高蹺……這些古代街頭的玩意,一樣樣做工細致,表演到位。

你以為只是做個樣子?

NONONO。

別忘記B站最強的是啥。

它家,可能匯集了中國最多的傳統藝術家、非遺代表人、民間藝術團體。

這些位大咖,很多也是B站UP主。

兩條線就能創造一臺戲,見過沒?

這叫“提線木偶”;

用草本植物的桿、皮、芯、葉、根,現場編結出生活用品,見過沒?

這叫“草編”。

說實話,平時主要是沒機會見識,導致Sir對很多“非遺”有點無感。

直到近距離細致觀察,才感覺驚起一身汗毛……

看到這些生動的面具了沒?

像不像現代藝術家做的?

可儺戲演出者表示:這些道具和⾯具都存在⼏百年了。

這種真實的穿越感,是曾經的文化與盛世帶來的。

體驗到這種感覺,你才會知道,生於我們之前的中國人有多牛。

他們不一定是帝王將相,才子畫家。

他們每個人都可能曾經擁有引以為傲的創造和手藝,歷史長河湮沒了他們,但他們從未消失。

當它們借著晚會,匯聚一起,成為一條珍珠項鏈。

被我們看見、欣賞、驚嘆,我們才知道:

回憶起、見識到這些民間智慧的過程,就是文化自信。

突然有點感謝B站,因為有了它,新的民間智慧又能被保存下來,傳播下去,成為新一代的故事。

也成為“將來的歷史”,延續和書寫著新的自信。

02

自信是晚會的內核。

但你懂得,光有內核不夠。

年輕人,誰不在乎“皮膚”?

來,為了介紹本場晚會,Sir最驚嘆的“國風皮膚”之一

《秋節佳人圖》。

短短幾分鐘。

走出了十幾位美女。

有初唐的瘦,豎條紋、展現身材纖細的衫裙;

有中唐的豐腴,豎條紋變成橫向暈染的暈裙。

你說,這只是審美的演變?

不,這就是時尚的演變啊!

……很多我們自以為初創的時尚法則,其實都是古人玩剩下的啊!

B站這次晚會對服化道的要求,不是簡單的重現,而是試圖激活年輕人的大腦,讓觀眾從本質理解:

到底什麼才是“創造”。

你看,“浣紗搗練圖”中的婦女,為什麼穿得寬松?

因為要擼起袖子幹活啊!

那耍劍喝酒的“柳下劍舞圖”,為什麼穿著圓領袍?

因為女性要舞劍,這樣穿才穿得出中性的英氣。

最讓Sir驚喜的,是“紅綃學舞圖”。

一群中原少女旋轉跳躍著,在排練舞蹈……突然。

一個西域服飾的少女,在屏風後伸出了小腦袋。

中原少女們看見了,好奇地邀她共舞。

故事是小故事,但你突然就領悟了一些“大詞”。

什麼叫“開放多元,兼容並包”?不就是這份最純樸的“有朋自遠方來”,我們歡迎你的加入。

文化融合,說起來抽象又宏大。

其實,不過是對彼此的一次次打開,對世界的一次次好奇和學習。

中國人這種自信,其實從唐朝就開始了。

當天寶年間,河西走廊流行的胡部新聲傳入長安。

當時的唐朝人,不管王公貴族、文人雅士,還是尋常百姓,都沒有表達拒絕,或者更嚴重的,給予“大國的鄙視”。

他們只是好奇地圍觀,貪心地學習和吸收。

再融合、消化,誕生新的文化現象

“花車鬥彩”,就是B站對這段中西融合的一次致敬。

兩輛花車在朱雀門相遇、鬥彩,默契地完成了一次胡部新聲的演繹。

中原花車上,頌著太白新詩《把酒問月》,琵琶、二胡、古箏、大鼓、嗩吶民樂和鳴;

西域花車上,羯鼓隆隆,異域舞姬胡旋翻飛……

殷碩,曾在北京奧運會表演飛天獨舞。

你看她跳得多好,不僅是身段靈動,連表情都跳出了當年的雀躍。

此時你不吟一首白居易的《胡旋女》,簡直對不起坐在你旁邊看得發呆的父母:

左旋右轉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

人間物類無可比,奔車輪緩旋風遲。

來,殺個回馬槍。

還記得前面Sir說的薩頂頂版的《把酒問月》嗎?

那可是真·夢幻聯動。

譜曲的,民樂界頂流,馬久越,中央民族樂團駐團作曲家,被格萊美評委譽為“世界音樂的作曲天才”。

譜這首新曲,馬老師表示制作工程賊大。

考古學家和音樂學家,要先根據敦煌壁畫25份拓印譜翻譯的內容,給出樂曲的基本旋律;

然後,馬久越老師,還要結合音階和音程特點,給樂曲加入新潮的世界元素。

你問什麼才是有文化的穿越。

這才是。

唱到“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

薩頂頂的表情和嗓音,會隨之變得可愛而嬌俏;

唱到“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她的表演又會帶出哀而不傷的懷古感。

哀而不傷,與天地同在,不就是打開李白的最佳方式?

李白說月亮,不是那個你一看就顧影自憐的月亮。

而是一個更“廣義”的月亮,是天下每個人看到,都能自然與生活產生共鳴的一份情感。

就像前面出現很多傳統元素,比如儺戲、京劇,其實都晚於唐朝。

Sir覺得,這才是真正的穿越。

不是模擬具體某個年代,不是假裝敬仰具體某個偶像。

因為真正的文化融合,來自跨越時空的理解,來自放下姿態的領悟。

03

侃了很多文化、國風、歷史與穿越。

Sir相信很多B站粉已經get到high點。

但一定還是有些人忍不住說……我就想簡單一點,給我看漂亮小哥哥,行嗎?

來,欣賞一條五彩斑斕的錦鯉。

oh講錯了。

是一位身材好柔軟的小哥哥,穿著錦鯉衣,在水裏神龍擺尾。

仔細看(雖然不提醒很多小姐姐也一定看得仔細)。

他的衣服、動作、妝容……都滲透了現代人審美的多元。

對了,如果你是B站晚會的老粉。

你一定記得,這不是B站第一次玩古今混搭、隔空擊掌。

連續兩屆“最美的夜”跨年晚會。

民樂大師方錦龍,用琵琶演奏短視頻神曲,還搭配全套交響樂團;

京劇裘派嫡系第四代繼承人,用京劇混搭現代舞。

你以為,他們只能勾引到年紀大的?

不,彈幕裏瘋狂喊著“出不去”的,全是95後。

豆瓣網友的神短評,再一次戳中真相。

其實,不光B站的跨年晚會喜歡玩混搭。

與其說這是B站一家獨大的發明,不如說:

……人家就是UP主多啊!

@才疏學淺的才淺,用1100克黃金,還原了今年剛在三星堆出土的黃金面具、黃金權杖。

@邊靖婷,京劇新唱硬核代表人,還非要往高難度挑戰,獨唱《楊門女將》;

@老八捌,國風美妝小能手,技術高就算了,還能從古代審美變遷,教你玩轉歷史……

更別說,還有一大堆科班出身的舞蹈博主、音樂博主,結合自己的理解,不斷讓國風火出圈……

看晚會的過程裏,Sir父母不斷對Sir發問……

比如,“B站是哪一站,啥車能坐到?”

又比如,“A站又是做啥的,C站呢?”

還比如,“這什麼UP主拿工資嗎,這行當限齡不?”

但……沒關系。

看到這些陌生的臉,父母也相當專註,開心。

Sir覺得他們不僅是開心於,整場晚會對中國文化的尊重與消化。

也不僅開心於,看到一群不知哪裏來的神人,似乎和身邊的同事朋友很像,但偏偏又都有看家絕活,簡直太神奇。

他們真正開心的,是仿佛看到了年輕人的未來。

年輕人沒有放棄傳統,而是接過了傳統的火炬,讓它閃爍出了新時代的光。

這就是B站的意義。

它讓各個年齡、圈層的人,找到了同一種脈搏。

它讓每一個愛好,每一種文化,甚至不同時代的三觀。

在形成圈子的同時,又不斷破圈。

晚會的最後。

莫名其妙的,Sir和父母突然不尬了。

短短三天假,居然因為一場晚會,重新建立了融洽的節點。

所以,別以為團圓的“在一起”很簡單。

空間的、時間的在一起,往往不是真的在一起。

就好像我們90後95後一代人,明明生於同代,住在同樣的城市,用著同樣的網絡世界,不也常常吵架內卷……

說到國風,有的人喜歡,有的人無比嫌棄。

說到漢服,有的人只講鄙視鏈,只想做網絡警察。

這種爭吵的無休止,是不是常讓你懷疑人生,也因為憤怒誕生了更多的歧視鏈。

中國人常說 “以和為貴”。

卻總忘了,以和為貴的和,是“和而不同”的和,也是“存異求同”的和。

希望你也看看《花好月圓會》。

更希望我們每個人能消除歧視,獲得啟示。

既然古詩和流行樂可以融合,京劇和現代舞可以融合,古代服飾和現代時尚可以融合……

甚至少女的夢,和盛世文化都可以融合……

看來只要用心,沒有什麼不能融合。

所以,先有一顆自信的心吧。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我懂我自己。

真正的驕傲,也總會誕生於看懂我們的歷史與變化之後。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