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水往墻根低下流的簡單介紹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陶澍幼年家境貧寒。為了謀生,父親陶必銓離開安化,來到人文物阜的桃花江教書為業。陶澍13歲起就隨父到桃花江跟讀,直至22歲進京科考,留下許多佳話。

  一天陶澍寫完八股文後,隨父親來到桃花江集市。入街口見鋸工正在鋸木板,父親即命破題。陶澍應聲答曰:“送往迎來,所厚者薄也。”

  一年春天,陶澍只身到桃花江曾家館就讀,舟泊修山,一塾師出聯奚落:“修山山高,不落無名鳥雀。”陶澍隨口對曰:“舒塘(修山斜對河一地名)塘淺,難藏萬裏蛟龍。”

  陶澍在石井頭劉家館讀書時,曾代父為油榨坊作對聯“榨響如雷,驚動滿天星鬥;油光似月,照徹萬裏山河。”

  陶澍聰穎出眾,鄉親們親切地稱他 為“桃花靈童”,直到現在,他的許多故事,仍在桃花江廣為流傳。

  浮邱山又名“小南嶽”,地處桃花江腹地,是古楚南仙山。仁者樂山,陶澍對浮邱山情有獨鐘,多次登上浮邱山。並在浮邱極頂口占一絕:“九重天動九重恩,九曲龍江(資江)望日行,他年我若成鸞鳳,報予江南萬裏春。”

  任兩江總督後,陶澍在桃花江寫下他感情奔放的古風《浮邱山》。“昔年振策浮邱巔,眼中腳底皆雲煙。今來走馬浮邱麓,山北山南雨新沐。山靈喜我今重來,破空面目層層開。新妝明靚自呈露,芙蓉萬朵抽天亥。”“高莫如增城之九重,奇莫於華嶽之三峰。洞天福地在眉睫,徑欲往復窮神蹤。”“人生適意隨處是,大隱小隱無彼此。樂山豈必長住山,山中之人應莞爾。”這些詩句用清新浪漫的筆調,寫出了浮邱山的壯美和重見浮邱山的喜悅,表達了自己大隱於朝的誌向和樂山親民的思想,情景交融,詩意雋永,為歷代詠浮佳作。

  陶澍還邀集消寒詩社諸詩友,薈萃浮邱山麓、桃花江畔,詠釣魚臺,歌鳳凰山,述農家樂,記茶桑事,成為當時文化之盛事。他以“浮邱吟客”自稱,留下 “誰知盤中芽,多少肩上血”等名句。

  陶澍十分喜愛桃樹,並自號“桃花漁者”。據說嘉慶年間,南方洪水成災,官吏迂腐,嘉慶皇帝深為不安。一天,嘉慶皇帝夢見皇宮南墻潰塌,金殿欲傾。驚恐萬丈之時,忽見墻根長出一顆巨大的桃樹,撐住了殿墻。嘉慶帝叫紀曉嵐、劉墉解夢,二人連聲稱道:“可喜可賀。桃者陶也,南者湖南也,湖南進士陶澍是上天賜給皇上的安邦定國之才呀!”嘉慶皇帝聽後龍顏大悅,即命陶澍出任江南監察禦使。自此,陶澍對桃樹有著一分特殊的感情。

  陶澍後半生官越做越大,桃源之意與思鄉之情也與日俱增。從而著力興修宮保第,地址選在桃花江。據當地老人描述,宮保第又名陶宮保第,最初規模並不大。正中堂屋懸釋祖、孔子、老君三聖圖。堂屋南側是陶澍的印心書屋,屋內裝掛楷書《桃花源記》中堂,窗外桃樹成林。堂屋之北是賀氏廂房,賀氏及愛子慧壽常年居於此。

  宮保第周圍環境十分優美。西靠浮邱山余脈,東臨桃花江平原。門前月塘如明月初升,塘邊有柳虬枝萬狀。塘外有溪如玉練環繞。溪邊遍植桃林。春來桃花爭艷,禾苗鋪綠。從宮保第望去,若紅霞染碧海,令人賞心悅目,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陶澍多次進住宮保第,並在此廣行善舉,深受當地百姓的愛戴。他在桃花江的活動,不少反映在所作的田園詩中。如《壬午十二月二十日大雪》:“春光才透三公纖,暮野雲寒未解嚴。竹外乍如聽撒米,梅邊先已報調鹽,迎芒吏去迷鞭影,騎馬人歸壓帽檐。傳語老農同一笑,收將喜氣上眉尖。”儼然一幅與民同樂的宮保第瑞雪圖。

  他常攜賀夫人與百姓一同遊樂,留下不少膾炙人口的好詩。如《詠賀氏夫人》:“桃花含笑沐甘霖,眾說江花美絕倫,今日妾從堤上過,為何人不看桃林。”又如《詠桃花江》:“連雨衝泥喜放晴,曉來林樹綠盈盈。沙邊水嚙犀牛背,樓上風傳鸛雀聲。九曲河流環郡廓,四周山色聚秋城。修南舊是詩人宅,欲向桃花深處行。”在他的熏陶與教導下,在宮保第生活的四兒慧壽,七歲時就寫出《桃花江》:“江水浩無邊,桃花兩岸然。試問蓑笠翁,何處是洞天。”被譽為桃花江“小李泌”。

  為了將桃花江建成一方人民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恬靜的世上桃源,陶澍廣行善事,常施錢財救貧濟困,千方百計幫助引進優質稻種和種植技術,大力支持修渠建壩,使浮邱山下的上萬畝田土旱澇保收,被百姓敬為救星、福星。

  陶澍還特別註重教化民風。他親授世人 “一日三省”:一省在子時,澄心自問,可有愧對天地之念;二省在辰時,握劍自問,可有愧對家國之舉;三省在戍時,舉燭自問,可有愧對民眾之事。在他的苦心經營下,宮保第一帶一度呈現出一派文明、安樂的景象。

  遺憾的是,宮保第這座寄托著陶澍桃源美夢的桃花江村居,終因陶氏後人將其擴建成一座收租囤糧的大型封建莊園而被歷史拋棄。如今,宮保第遺址尚存,而古屋已不見蹤影,只有周圍那一家家賓至如歸、其樂融融的“農家樂”,似乎還在別開生面地演繹著當年的桃源舊夢。

來源:益陽在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