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買西瓜的大車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王江平

張海峰

“都知道新疆的瓜甜,好吃,但很少有人知道,這些都跟一位女院士有關,她對瓜的研究和培育到了癡迷的程度,她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西甜瓜育種專家吳明珠。”日前,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黨支部書記馮炯鑫接受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采訪時說。

“吳明珠院士是新疆甜、西瓜育種事業的開創者,被新疆人民親切地稱為‘阿依木汗’(意為月亮姑娘)。多年來,她所育甜、西瓜品種在新疆及全國的大面積推廣應用,為社會創造經濟效益數百億元。讓不是甜瓜初生起源中心的我國,成為全球甜瓜分類系統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甜瓜次生起源中心之一,填補了中國冬季不能生產哈密瓜的空白。”

1955年,吳明珠放棄中央農村工作部的工作,從北京來到新疆的戈壁灘上紮根;謝絕“院士樓”,一直身居陋室。在眾人眼裏,91歲的吳明珠是一個傳奇。她總是這樣說:“我的人生就是想結幾個瓜,把瓜的甘甜獻給人民。”

“我要去新疆紮根、報效祖國”

1930年,吳明珠出生在武漢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因為看了蘇聯電影《米丘林》,便迷上了園藝。1949年,她高中畢業考入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園藝系果蔬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央農村工作部。能到北京工作,讓同齡人艷羨不已,吳明珠卻非常苦惱:“這不是基層,我想到最艱苦的地方放飛夢想。”

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向中央要幹部,吳明珠主動請纓,終於如願以償。臨行前,年輕的同事們開著大車,唱著《我們新疆好地方》為她送行。汽車專門繞著天安門轉了一圈,吳明珠默默許下心願:“我一定紮根新疆,報效祖國。”

最初,吳明珠被安排在當時的烏魯木齊地委,這還不是她心目中的基層。她又軟磨硬纏,終於被派到了條件艱苦的鄯善縣農技站。住在老鄉家低矮的土房裏,出門便是瓜地。她心滿意足,覺得自己終於站在了夢開始的地方。

當年的吳明珠,還是一位嬌弱的南方姑娘,身高1.55米,體重才30多公斤。一到鄯善,她就住進了老鄉家,不僅很快習慣了吃饢吃羊肉,還學會了一口流利的維吾爾語。老鄉給她起了個美麗的名字——阿依木汗,誇她“意誌像鋼鐵那樣堅強,幹活像公雞羽毛那樣漂亮”。

哈密瓜在夏秋之交成熟,當時吐魯番的日最高氣溫都在四五十攝氏度。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吳明珠和同事為了調查收集品種資源,冒著酷暑,用3年時間,走遍了吐魯番盆地的300多個生產隊,一塊瓜地一塊瓜地調查。

吳明珠從收集的100多份資源中,整理出44個品種。

不僅為新疆瓜建立了第一份資源檔案,更從其中的優良品種中,系統選育提純了紅心脆、香梨黃、小青皮等近30個新品種。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種種植面積曾占新疆商品瓜區總面積的80%。許多瓜農就是種著她培育出的新品種,過上了富裕日子。

“吳明珠院士挽救了一批瀕臨絕跡的品種資源,填補了我國北瓜南移的空白;在主產區實現了甜瓜品種的第一次更新,延長了優質瓜的供應期;先後培育出甜瓜新品種16個,西瓜新品種10個,打造了中國領先的哈密瓜育種技術平臺,是業界公認的開拓者。”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員馬新力告訴記者。

“努力工作,才是最好的懷念”

1999年,由於貢獻突出,吳明珠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迄今,她仍是新疆唯一的女院士。面對成績,吳明珠總是說:“我的成績離不開愛人楊其祐的默默付出。”

兩人是大學同學,是同學心目中的完美戀人。畢業後,兩人又一起在北京相聚。當時,吳明珠在中央農村部工作,楊其祐則考上了北京農業大學的研究生。

1955年,吳明珠去新疆的決定遭到了全家人的激烈反對,個性獨立的她卻不為所動。直到臨行前兩天,她才把這件大事告訴男朋友,楊其祐果然最懂她,不僅沒有反對,反而笑著給她打氣:“你先去,等我畢業了就去找你。”

1956年,研究生畢業的楊其祐謝絕了導師讓他留校的安排,毅然放棄了北京的一切,追隨心愛的姑娘來到新疆。最初,他在新疆大學任教。1958年春節,兩人在鄯善縣政府借了間房子,買了些糖果,在老鄉和同事們的祝福聲中,舉辦了簡樸熱鬧的婚禮。新婚第三天,兩人就在吐峪溝的公路邊依依惜別,各自回到工作崗位。

婚後,兩人把全部精力放到了事業上,總是聚少離多。隨著吳明珠研究工作的全面展開,一兩個月一次的小聚也成了奢侈。為了照顧妻子,楊其祐舍棄了自己鐘愛的大學校園,調到鄯善縣一個農技站工作,終於和妻子團聚了。

當時,楊其祐是全疆所有農技站學歷最高的人。他精通英語和俄語,看的國外學術刊物很多,只要對妻子事業有幫助,他都翻譯出來。當妻子的研究遇到難題時,博學多才的他總是為妻子出主意、想辦法。有時候,吳明珠太忙,就打電話讓丈夫幫著去瓜地授粉。盡管為此要在戈壁灘上跑三四十公裏,楊其祐也總是欣然前往。

在丈夫的默默支持下,吳明珠的事業結出了累累碩果。但是艱苦日子卻一點點侵蝕著楊其祐的身體。1981年,楊其祐因為嚴重的胃病,不得不離開妻子,調到了江蘇省農科院,但是病情卻並未好轉。丈夫去世前3個月,吳明珠請了此生中唯一的長假,陪伴丈夫。

在丈夫臨終前,吳明珠終於說出一直深埋在心裏的話:“老楊,你為了我來到新疆,沒能發揮你的專長,不後悔嗎?”楊其祐平靜地笑笑:“這是我們共同的事業,我無怨無悔。”

“那個年代,多艱苦啊!可再苦,我們都挺樂觀。”吳明珠回憶道。

只有57歲的楊其祐就這樣離開了這個世界。丈夫去世5天後,吳明珠就離開南京,重返新疆農科院設在海南的育種基地。連哥哥都覺得她不近人情。吳明珠說:“只有工作能讓我減少悲傷。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是對他最好的懷念。”

“為了瓜,做什麼都值得”

“瓜是我的生命。一天不去瓜地,我就覺得很難受,就好像母親一天看不到自己的孩子。”吳明珠說,來新疆60多年了,對瓜有了特別的感情。吳明珠不止一次這樣說。1978年,組織上任命吳明珠為吐魯番行署副專員。為了心無旁騖地種瓜,1984年初,她毅然辭去吐魯番行署副專員職務。1985年,吳明珠調至新疆農科院園藝所任研究員,199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後,新疆農科院準備為吳明珠修建“院士樓”,她堅決謝絕:“我一年大半住在育種基地,要那麼大的房子幹什麼。”

育種工作極為艱苦,培育一個品種需要8年到10年,有的科學家一生只能培育幾個品種,而吳明珠卻在50多年中,培育出28個經國家審定的優質瓜種。參與編寫《中國西瓜甜瓜》《甜瓜優質高產栽培》和《大棚溫室西瓜甜瓜栽培技術》三部專著。

“人的一生太短了,怎麼才能加快育種速度,把這個周期縮短?”從1973年起,吳明珠開始了在海南島的“南繁”生涯。“別人育種一年搞一代,我們搞三代,甚至四代!”作為一個育種專家,她的職業生涯延長了。一年四季,天天擺弄瓜,瓜棚成了她的家。

2002年,吳明珠受到自治區隆重嘉獎,獲得50萬元獎金。她當場宣布,把40萬元捐給課題組,用於優良哈密瓜品種的選育。

70多歲時,吳明珠還在和時間賽跑。夏秋在新疆,冬季到海南,天天在瓜地做試驗。別人眼裏單調艱苦的育種工作在她眼裏是莫大的享受。“有追求就會活得很開心。”吳明珠這樣說。

2009年,吳明珠擔任了國家西甜瓜產業技術體系這一國家重大平臺建設的首席科學家。後因健康原因,只擔任特色甜瓜育種的崗位科學家。“現在,吳院士主要給我們的工作作指導。她雖然年紀大了,但科學理念一直很前沿。”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主任伊鴻平說:“我1984年大學畢業就跟著她育種,跟了30多年,從她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輩科研工作者淡泊名利、赤誠報國的奉獻精神。我們一定會把這種精神一代代傳承下去。”

2017年,87歲的吳明珠退休了。如今,她在重慶和兒子一家生活在一起,但是她魂牽夢繞的依然是瓜。“我們每年都去看她,一說到吐魯番,說到瓜,她的眼睛立刻就亮了。”馮炯鑫說著眼眶紅了。

2018年4月,《吳明珠傳》出版。在西南大學舉行的首發儀式上,面對年輕的學子,吳明珠動情地說:“在新疆,有許多像我一樣的科技工作者,在田間地頭默默付出。希望廣大學子,能發揚這種精神,堅持理想,腳踏實地幹下去,一定會創造奇跡。”

來源:中國婦女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