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好多人在地裏幹活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1月13日,最寒冷的日子已經過去,氣溫回升到了零度以上。位於房山官莊村附近的一座塑料大棚裏,溫度比外面更高,56歲的扶元潤光著膀子,彎著腰耙地。他種在外面的幾塊菠菜沒能扛過寒流,他原本打算要回家了,疫情再次出現後,就取消了計劃,準備在大棚裏種點蒿子稈,現在下種,春節後就能上市了。對他來說,這個不回鄉的年,會比以往更忙一點兒。

今年過年不回鄉的京郊種菜人。新京報記者 王穎 拍攝 制作

等到幹不動了就回故鄉

這是一座新的冷棚,嶄新的塑料蒙在拱形的架子上,像個半圓扣在地上,這樣的大棚適合春秋,但很難在寒冷的冬天提供蔬菜生長的溫度。

大棚剛剛建成不久,是扶元潤夫妻新租的地,他們原本在附近另一處地方種菜,同時租住在旁邊的村裏。

扶元潤在地裏幹活。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20多年前,為了賺到供兩個孩子讀書的錢,夫妻倆從河南信陽的一個山村裏出發,來到北京租地種菜。最開始在清華大學旁邊,那時候那裏還有菜地。後來,菜地蓋成了樓房,兩個人開始嘗試做其他的工作。

扶元潤的妻子當過送報的小紅帽,熟悉北京的每一家報紙。每天早晨4點多,她就到分發報紙的地方,先要疊報紙,兩個小時疊幾百份報紙。然後捆在自行車上,一家一家地送。那時候的冬天,北京還有很大的雪,自行車騎不動,就推著走,每個月能賺600塊錢。她喜歡看報,有時候走累了,坐在居民樓的樓梯上,看完一篇文章,然後才接著送。

送過一段報紙,打過很多零工,後來他們還是選擇種菜,這是他們的老本行,山裏的人家,世世代代都是種地的,對這個最熟。他們在嶽各莊附近租了幾畝地,一種就是10多年。後來,那裏的地也沒了,他們又跑了100多裏地,到了房山。

20多年來,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會回家過年,雖然他們一家人都不在村裏生活了。扶元潤的一兒一女,都已經大學畢業開始工作了,兒子在北京,女兒在深圳。但他們的家,還在信陽的那個山村裏。

那是一個至今還沒有硬化路的山村,20年前,他們從那裏走出來,只為了他們的孩子不再困守於大山之中。如今,這個願望已經實現了。他們自己,或許終將會回去,扶元潤已經56歲了,現在還能幹得動,如果有一天幹不動了,或許就是他們真正回到故鄉的時候。

新一茬的苗都育好了

扶元潤的大棚不遠處,來自山東菏澤的牛師傅一家人,都在大棚裏忙碌。

牛師傅的大棚是日光溫室,側面有厚實的山墻,頂上有沈重的棉被。大棚的油菜長得整整齊齊,綠油油一片。他租了5個溫室,這一季,只剩下這最後一棚還沒賣出去。

地裏一排排整齊的大棚。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已經賣完的幾個大棚,地已經翻過了,也打理平整,甚至新一茬的苗都育好了。等著這最後一棚賣完,就開始栽新的,還是小油菜、油麥菜,這些菜生長時間短上市快,風險也小一點兒。

唯一麻煩的是,現在種這些葉菜,也不能像以前一樣直接撒種了,要育苗、移栽,這樣菜才長得整齊好看,容易賣出去。

牛師傅是山東菏澤人,在京郊租地種菜的時間比扶元潤更久,大概有30年了。現在他家有6口人在這裏,還有一兒一女,也都出門在外,不在老家。

牛師傅在京郊種菜時間更久。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30年的大部分時間裏,牛師傅都在這裏,沒有換過地方。租地的租金,也從按畝算,變成現在的按棚算,價格從100多漲到了3000多,這還是因為簽約早,所以價格相對便宜。這兩年新簽約的,一個八九分地的大棚,價格漲到了五六千。

牛師傅今年剛剛60歲,到了3月份,就可以領養老金了,聽說老家當地裏的養老金漲了,現在每個月有140多了。但這點兒錢,還不夠他們一家在這裏租房子。他們一家人租了一個小院,一年下來,算上水電費,還不夠1萬。

去年的時候,牛師傅在老家的村裏蓋了新房子,他家的房子靠著大路,他想著有機會可以租出去,多少有點兒收入。有時候,牛師傅也會感嘆自己沒有先見之明,他剛到北京時,租住的人家,曾想把自家的院子賣給他,一個小院,帶兩分半地,一共只要5000塊錢。但那時候的他,沒有那麼多錢,他也覺得這個價格太貴了,現在再想起來,確實錯過了機會。

不回鄉的年或許會更忙

扶元潤取消了回家的行程,也給深圳的女兒打了電話,讓她留在深圳,這個春節,他們夫妻倆和兒子,一起在北京過。

孩子們也曾讓他們倆別再種菜了,他們可以養活父母。而且兩個人種五六個大棚,勞動強度實在太大了,隨著年紀的增長,壓力也越來越大了。但扶元潤拒絕了,不種菜,幹什麼呢?總不能什麼都不幹。

扶元潤的妻子,希望老家的村子能變好一點兒,最起碼把硬化路通了,那個山裏的小自然村,生活確實太不方便了,而且回去了又能幹什麼?在北京很累,但20多年來,已經習慣了這裏的生活,習慣了這裏的便捷。

扶元潤的妻子想好好感受一下北京的春節。新京報記者 王穎 攝

今年在北京過年,她打算好好感受一下北京的春節。以前過年,回老家的時候多,在北京的時候少,對她來說,這是一個不一樣的年。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在地裏忙過一個春節。去年的時候就如此,他們本來已經回到信陽老家了,但疫情暴發,大年初一就回來了,怕耽誤了農時。

牛師傅則很平淡,他習慣了在北京過年。實際上,30年來,牛師傅很少回老家過年。他種日光溫室,人過年,菜不過年,春節的時候,正是農忙的季節,沒工夫回去。平時就更少回了,偶爾有事兒才回去一趟,比如辦醫保。

除了在外地的一兒一女之外,家裏的其他人都在北京,在哪兒過年,對他來說區別不大。甚至,回鄉過年,可能讓他更不自在,畢竟,過去的許多個年,他都是這裏過的。

他打算在春節前,去隔壁村的超市裏備點兒年貨,那裏的東西,比他現在住的村裏便宜點兒,他們平常的生活用品,也都在那裏買。以前附近還有個市場,他們也經常去,但2020春節之後就一直沒開,偶爾有零星的小販在那裏賣菜,但他們最不缺的就是菜。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影 王穎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陳荻雁

來源: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