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拿到火車票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紫金山新聞

7月19日晚8點,上海大學生楊潤傑、高豐、白鴻強乘坐Z164次綠皮火車,踏上了返回青海西寧的旅程。在出發的那一刻,3人滿心歡喜,憧憬著即將到來的快樂假期。但令他們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36天,自己的回家之路會和南京祿口這個小鎮緊緊聯系在一起。

祿口國際機場疫情發生後,祿口全域封控,14萬居民就地居家隔離。包括上海3名大學生在內的不少外地人也滯留在祿口。

面對新冠肺炎病毒,1100名醫護人員白衣執甲逆行出征,市、區、街道和社區2000多名黨員幹部在戰“疫”一線踐行“兩在兩同”,3000多名誌願者用心用情服務居民……

戰“疫”36天,祿口終於轉入常態化防控。14萬祿口居民自由走出家門,盡情暢快呼吸。而6000名逆行勇士,來不及洗去一身疲憊,匆匆踏上回家團聚之路。

8月13日,來自常州的300名醫護人員在結束了20天的支援任務後,坐上返程的汽車。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攝

“人在囧途”

旅程開啟時,3名青海西寧籍的上海大學生其實互不相識。瘦瘦高高的楊潤傑背著行李進入臥鋪車廂時,首先結識了睡在上鋪的高豐。就在兩人熱聊時,熟悉的西寧鄉音引來了隔壁車廂的白鴻強,就這樣,3名年輕人約定結伴同行。

寒暄之後,三人迅速熱絡起來。楊潤傑19歲,在上海商學院讀大二。白鴻強同為19歲,在上海建橋學院讀大二。高豐比兩人大4歲,在上海電力大學讀大三。閑聊中,3人愉快地交流了各自的暑期計劃:楊潤傑準備去西安、成都旅遊,高豐準備回家好好看書,“上學期‘掛科’了,這個暑假要好好補習一下。”白鴻強則計劃回家將剩余的駕照課程學完,“已經學到科目四了,今年暑假爭取拿到駕照!”

上海距離西寧2200多公裏。如果一切順利,Z164次綠皮火車將在24小時後,即7月20日晚8點到達西寧站。但突如其來的大雨和疫情,攪亂了3人的計劃。7月20日淩晨1點,Z164次火車到達安徽蚌埠站停了下來——受鄭州大雨影響,火車無法繼續前行,必須返程。

在楊潤傑和高豐的提議下,3人決定在南京下車,改從祿口國際機場購買機票飛回西寧。7月20日中午,3人在南京下車,迅速購買次日上午的飛機票,並就近入住祿口百利廣場的一家快捷酒店。

計劃沒有變化快。7月21日一大早,白鴻強刷手機時突然得知,南京祿口發現疫情,飛往西寧的航班已經取消,而且祿口進入封控狀態。3人這才意識到,自己遇到了現實中的“人在囧途”。

三位大學生為封控小區居民配送生活物資。

與其困在酒店,不如為疫情防控做點貢獻。楊潤傑、高豐、白鴻強立即行動,就近在茅亭社區報名當起了誌願者。從此,茅亭社區每天都會出現3人的身影,上午協助醫護人員檢測核酸,下午幫助社區整理信息,晚上還經常加班為居民配送生活物資。

入夜後,三位大學生上門為居民登記信息。

年輕小夥子精力旺盛,幹起活來不惜體力。8月1日,南京最高溫度35℃,楊潤傑在工作中中暑暈倒,被立即送到祿口社區醫院救治。祿口集中救治點醫療支援隊隊長賈淩為楊潤傑診治後,建議他多休息。可楊潤傑不聽,強烈要求回到工作崗位。

認真核對信息中。

對3名年輕誌願者的表現,茅亭社區婦女主任李小芳給予高度評價。“平時電話一到,他們馬上到位。大家看他們太累,勸他們回去休息,可他們總是說‘阿姨我不累’!”

衝上戰“疫”一線是戰士,可在父母眼裏,他們仍然只是孩子。8月5日晚,楊潤傑忙完一天的工作回到住處,撥通媽媽的視頻電話,剛聊了幾句,媽媽突然抑制不住地抽泣起來。楊潤傑笑著安慰媽媽:“我在這裏很好,放心吧媽媽!”

三人一起吃簡單工作餐。

8月26日,祿口結束7天過渡期管理,轉入常態化防控。楊潤傑3人提前買好了26日淩晨1點的火車票,先回到上海,再從上海乘坐飛機飛回西寧。26日中午12點,3人順利抵達西寧。

回到家的3人,迅速調整了暑假計劃。楊潤傑決定利用這段時間好好陪陪家人,白鴻強則繼續學習,為拿駕照全力衝刺。高豐準備好好學習,為返校補考作準備。

高豐這樣評價3人的“人在囧途”:

“36天滯留祿口戰‘疫’,我不後悔。相反,我為這段刻骨銘心的誌願者經歷而感到驕傲和自豪。”

最美逆行

8月中旬,馳援江寧醫療隊陸續返程回家。這批醫療隊來自常州、無錫、宿遷、連雲港、南通等地。南報融媒體記者 馮芃 攝

8月26日,連雲港300名醫護人員圓滿完成支援南京的任務後,終於踏上了回家的旅程。這是最後一支撤離南京的醫療支援隊伍,也是這輪疫情中在南京奮戰時間最長的兄弟城市醫療團隊。

7月22日,連雲港組織第一批200名醫護人員進入浦口,在奮戰一天後返回連雲港休整。7月25日,第二批300名連雲港醫護人員進入江寧祿口,支援當地開展每兩天一輪的核酸檢測。

8月8日,連雲港支援南京核酸采樣隊隊員在上門核酸采集途中。

“兩批組織500人次醫護人員馳援南京,這是連雲港市參加支援工作以來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集結增援!”連雲港市衛健委一名工作人員說。

連雲港援寧醫護人員上門為市民進行核酸檢測。

白衣執甲,無懼病毒威脅,無懼高溫挑戰。

進入8月,南京迎來三伏天最熱的階段,高溫下醫護人員身穿防護服上門采集核酸,常人難以想象這項工作的難度和挑戰。連雲港核酸采集隊副領隊朱敏則這樣形容:防護服穿上身,全身燥熱;工作30分鐘,衣服基本濕透;工作1小時,衣物粘住全身;工作3小時,防護服、手套裏汗水嘩嘩直流!

汗水濕了眼鏡。

白天戰高溫,夜晚念家人。朱敏家有二寶,女兒10歲,兒子3歲。“每晚回到駐地,我想給孩子打電話,可又怕控制不住情緒。打電話時最怕兒子問我,‘媽媽你什麼時候回來?’女兒倒特別懂事,她告訴我,‘媽媽,我平時盡量不打你電話,以免耽誤你工作。我的同學都知道你支援南京了,你是英雄!’”

提起孩子,朱敏眼眶濕潤,“回家後,我要給孩子們一個大大的擁抱!”

連雲港援寧部分醫護人員合影。

同樣來自連雲港的董泓妍在支援南京期間,一心牽掛三地:兒子6歲,由婆婆在連雲港照顧;哥哥、嫂子在揚州定居,媽媽跟過去幫忙帶孩子,一大家子人在揚州居家隔離。

“我支援南京後,媽媽總是提醒我,每天忙完記得給她發一個笑臉,報一聲平安……”說起家人,董泓妍瞬間淚水漣漣。“完成任務返回後,我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家人一起美美地吃頓火鍋!”

對醫護人員來說,逆行出征,就意味著舍小家、顧大家。在為祿口、為南京而戰的這段時間,他們主動放棄和家人團聚的美好時光,甚至錯過孩子重要的成長時刻。

連雲港援寧醫護人員執行完任務後,比心合影。

8月5日晚,鹽城支援祿口的醫護人員周倩結束一天的采樣工作回到賓館。當她打開手機,和兒子視頻電話時,兒子突然隔著屏幕喊出人生中的第一聲“媽媽”,周倩的思念之河頓時決堤,淚奔如雨。

周倩兒子剛滿18個月,正處於牙牙學語階段。雖然寶寶需要媽媽溫暖的懷抱,但周倩接到支援南京的通知時,仍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南京發生疫情需要支援,我作為醫護人員,必須義不容辭衝上一線。”

8月7日,來自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在去徒蓋村雙堰小區進行上門核酸采樣途中。

鹽城此次共組織300名醫護人員支援南京。在支援南京的22天時間裏,鹽城醫護人員創造了太多個“最”:

效率最高的是7月25日,4個小時完成樣本采集63654份;

工作時間最長的一次是7月30日,醫護人員在陸綱社區連續工作12個小時;

最辛苦的是7月30日,頂著36℃的高溫在奧斯博恩花園開展采集工作,多名隊員出現輕微中暑癥狀……

8月7日,來自鹽城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上門為市民進行核酸采樣。

8月13日,鹽城300名醫護人員圓滿完成任務撤離祿口。回到鹽城後,所有援寧人員集中隔離14天。本月28日,周倩和她的同事們才能解除隔離回到家中。

8月1日,祿口街道陳巷社區倪家村,鹽城響水前來支援南京抗疫的護士葛佳佳為王宇新小朋友采集咽拭子後互相躬身致禮。朱美玲 攝

“1100多名醫護人員舍小家為大家,白衣執甲戰高溫鬥酷暑,為穩定祿口疫情防控形勢立下了汗馬功勞,以實際行動踐行了偉大抗疫精神。”祿口地區疫情防控前方指揮部相關負責人評價說。

“咫尺天涯”

如果沒有疫情,這個夏天,你應該在幹什麼?

祿口街道動物防疫站副站長邵誌根剛提了一輛新車,疫情來臨前,他已計劃好開車帶父母、兩個女兒前往青島、威海旅遊,一家5口人自駕,去海邊戲水、吃海鮮大餐,享受家庭的融融暖意。2個女兒中,老大8歲,老二2歲,正是黏人的年齡。

疫情的出現,打亂了一家5口的旅遊計劃。由於邵誌根父親被列為次密接人員,邵誌根父親、母親,妻子及2個女兒都需要隔離。疫情防控期間,一大家人就這樣分隔三地:父親在谷裏集中隔離點隔離觀察,母親、妻子、2個女兒在上秦淮集中隔離點隔離觀察,邵誌根由於沒和家人接觸,則堅守在崗位。

2個女兒年齡較小,邵誌根母親、妻子只能各帶一個。疫情防控期間,邵誌根負責媒體接待工作,此外還承擔協調物資配送、日常巡查等,每天忙得腳不沾地,電話也是一刻不停。

8月20日下午6點,邵誌根父親終於接到解除隔離電話通知。3天後,邵誌根母親、妻子及兩個女兒也解除隔離。8月26日,祿口結束7天過渡期管理轉入常態化防控,居民自由走出家門,而邵誌根仍然在崗位堅守,一直到當天下班,他才匆匆駕車回家。

彭福村黨總支書記戈彬也在一線奮戰了36天。今年6月,戈彬跑步時腿部摔傷,縫了5針。疫情發生時他的腿部剛剛拆線,可戈彬顧不上這些,一直靠前指揮協調,每天就睡在辦公室的簡易帳篷裏。

8月23日,紫君(紫金山觀察微信號:njzjsgc)在彭福村采訪時,戈彬仍然穿著7月20日出門時的那條七分褲。“沒有多余的褲子換,每天晚上脫下來換洗,第二天不管幹沒幹,繼續穿上身。”戈彬自嘲說,因為洗得太勤,褲腳邊已經磨破多處。

戈彬的愛人顧茜是秦淮區秦虹街道集虹苑社區黨委書記,自7月20日疫情發生以來,夫妻倆各自堅守在抗疫一線,一直沒能見面。“你在祿口戰疫情,我在秦淮守平安,等到疫情結束,我們再見面!”顧茜說,每當她感到特別疲憊的時候,會和在江寧抗疫一線的丈夫視頻通話,二人互道平安,相互鼓勵、相互支持。當然,兩人對話中交流最多的還是疫情防控經驗。

封控期間,彭福村防疫卡點處,防疫工作人員正在核對居民出門證。

隨著祿口疫情風險等級調整為低風險,戈彬並未放松村裏的管控措施。戈彬說,祿口轉入常態化防控以後,自己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回家,然後去秦淮小西湖喝一碗餛飩!

8月26日,相恒成父子終於將一個月前的淩空一抱化為緊緊的真實一抱。一個月前的7月26日,相恒成在核酸檢測現場和8歲的兒子相林偶遇,雖然多日未見,甚是想念,但相恒成只是給了兒子淩空一抱,就匆匆投入到了工作中。

7月26日,相恒成(右)與4天沒見面的兒子相林(左)在核酸檢采集點偶遇,隔空擁抱。

作為祿口街道群力社區黨委副書記,相恒成從7月20日起就奮戰在抗疫第一線,通知居民核酸檢測,調配物資,對接醫護人員,解決轄區居民各種難題……戰疫初期,社區工作連軸轉,相恒成每天都要忙到淩晨兩三點,晚上就住在社區集中辦公點。

父子倆相互鼓勵。

實際上,相恒成家住朗詩青春街區,直線距離核酸采樣點不過百米,距離社區集中辦公點也就兩三公裏。雖然距離很近,但考慮到疫情防控需要,相恒成平時和兒子只通過電話、視頻聯系。

8月26日,相恒成和相林父子倆終於抱在了一起。受訪者供圖

隨著祿口轉入常態化防控,相恒成父子也終於跨越了這漫長的100米,父子倆用長久而熱烈的擁抱,盡情訴說36天來咫尺天涯的想念。

初秋的明孝陵石象路。南報融媒體記者 杜文雙 攝

戰“疫”36天,君問歸期今有期。

南京今年的秋天,應該特別適合思念吧?

不信,請看南京街頭金黃的銀杏,火紅的楓葉,橙黃的梧桐,它們打翻了金陵大地的調色盤,奏響了秋日私語的鋼琴曲,提醒著每一位為愛奔赴的歸人加快腳步!

紫金山觀察記者 周愛明

本文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南報融媒體記者董家訓拍攝

本文來自【紫金山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