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買鞋買褲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陳悅 鞏漢語 記者 高文

順昌路將迎來舊改。本文圖片 除標註外均為見習記者 陳悅 鞏漢語 攝

新天地以南,北至太倉路,南至徐家匯路,全長1.3公裏的順昌路上仍保留著舊式裏弄,至今已有100多年歷史。

順昌路已有100多年歷史。

上世紀90年代起,經過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如今合肥路以北的順昌路段已是高樓林立,而以南路段仍保持著上世紀的面貌。現在,順昌路所在的舊城區改建項目正在進行,截至12月21日,建國東路70街坊房屋征收簽約率已達99.68%。

百年老路即將告別,但煙火氣不減。12月20日、21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探訪順昌路,盛興百年老店裏依舊擠得水泄不通,接待過蘇菲·瑪索、Angelababy等明星的和平美發廳吸引了“90後”來做復古發型,90歲老裁縫、62歲修鞋匠還在弄堂口忙碌,傳承了兩代人的“老山東炒貨”生意依舊火爆,撐起“尿片一條街”的批發店已經往電商方向拓展。

順昌路街景

修鞋20年,他在浦東買了房

一處約兩平方米的攤子,幾把修鞋的工具,撐起了修鞋匠王水忠的半生歲月。

從浦東出發,坐半個小時公交,早上8點,王水忠準時來到攤位所在地——順昌路491號弄堂口,62歲的王水忠已經在這裏幹了40年。

順昌路491號弄堂口,王水忠在此修鞋40年。

王水忠的修鞋攤並不起眼,一張銹跡斑斑的鐵櫃上,放著王水忠“吃飯”的家夥——兩臺用於配鑰匙、修拉鏈的老機器,幾把修鞋刀。

上世紀80年代,22歲的王水忠習得父親的手藝,來到上海謀生計,在順昌路附近租下房子後,就近支起了修鞋攤。那時候生意不錯,一個月幾百元的收入已高於大多數普通家庭。

之後,王水忠娶妻生子,並在1999年,用修鞋攢下的16萬元在浦東新區買了一套50多平米的房子,算是在上海立了足。家搬到浦東後,王水忠依舊每天到順昌路狹窄的弄堂口,等待生意上門。用他的話說,這裏有老朋友、老鄰居、老生意。

如今,兒子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事業有成,還給王水忠添了兩個孫女,但王水忠的修鞋生意卻大不如前了。

王水忠說,從前的人買鞋講究,往往半個月的工資才買一雙鞋,鞋子精貴,穿壞了總會修修補補,生意也不錯;如今的鞋子好的壞的太多了,一天的工資就能買一雙甚至更多,鞋不值錢了,修鞋的人也少了。

王水忠做生意實誠,上門的買賣也不一定接受。記者采訪時,一位阿姨來修傘修鞋。接過物品後,王水忠往後仰了仰身子,仔細翻瞧,幾十秒之後,又將東西還了回去,擺了擺手建議道:“鞋子(和傘)便宜,不值得修了”。

實際上,這些年來,家人一直跟王水忠說不用再去修鞋了,但堅持了幾十年的東西王水忠不肯丟下。如今街道動遷,王水忠的攤位不久之後也要搬離。

老地方沒了,王水忠也就不打算再繼續幹下去。“等動遷了就不修了......”王水忠說,可以回家養老了。

90歲老裁縫,堅守弄堂口42年

王水忠出攤後一個小時,順昌路424弄口,90歲的王賢國也支起了裁縫鋪,轉起用了30年的縫紉機,開始一天的工作。

90歲的王賢國縫紉衣服依舊麻利。

14歲開始學裁縫,20多歲從寧波來到上海,王賢國在順昌路的弄口已經做了42年。除了耳朵不太靈敏,顧客有時需要提高音量,貼在他耳邊說話,王賢國操作起縫紉機動作麻利。

半個小時裏,三個人過來裁剪褲子。王賢國量好尺寸,只說一句“過一個鐘頭來拿”,就開始熨燙、剪裁,最後用縫紉機縫起褲邊,這一單只收10元。

剪裁之前,王賢國先熨燙褲腳。

過去,王賢國做了20多年衣服,尤其擅長做女式西裝。現在訂做衣服的人少了,他“只能修修補補”,縫拉鏈、改尺寸成為主業。弄口墻上掛著泛黃的營業執照,註冊時間為1997年。

靠著做衣服的手藝,他把四個兒子撫養長大,過去一天能掙兩三百元,現在一天幾十元,但是他堅持做,“我在家沒事幹,老伴也不在了,天天只會做衣服。”

王賢國就住附近弄堂裏,二十幾平米的房子裏住了四五口人。他一天要做12個小時左右,中午也不肯休息,侄女會給他送飯,路過的鄰裏街坊經常和他聊上幾句。

記者采訪時,一位老熟人特地送來一把用了50年左右的老式剪刀,說是好用,並感嘆了一句“剪刀還在,磨刀人沒了”。

從逃荒到立足,“老山東”手藝傳承兩代人

14歲時的一根扁擔,挑起往後兩代人的生計;50多歲時的一輛推車,承載著舊時賣貨的盛況;如今,這家“老山東炒貨”店依舊延續著老一輩的手藝與記憶。

徐老爺子的兒子延續著老山東炒貨手藝。

1938年,因為家裏窮,14歲的徐老爺子逃荒到上海,跟在師傅手下學炒瓜子、花生之類的幹貨生意。

當時偌大的上海,徐老爺子挑著一張扁擔兩個筐,走到哪兒賣到哪。後來,徐老爺子開始用小推車,載著兩筐炒好的幹貨,在彼時的成都路馬路菜市場叫賣。

徐老爺子曾經在成都路擺攤賣貨。

徐老爺子的兒子小徐說,那時的生意極好,老爺子的炒花生遠近聞名,成為了延續至今的招牌。買的人太多,老爺子便規定每個人排隊一次最多只能買兩斤,鼎盛時期每天總能賣出超過千斤。

徐老爺子是山東人,在集市上擺攤沒有店招,顧客們便稱呼他“老山東”,久而久之,“老山東炒貨”變成了上海炒貨中一個有名氣的招牌,徐老爺子便也在上海“立住”了。

1999年,徐老爺子在自忠路開設店鋪,取名“老山東炒貨”。同年,徐老爺子離開上海,將生意交給了小徐和侄子小樊。幾經變遷,兩年後,店鋪搬到順昌路,就此定了下來。

今年是老山東炒貨在順昌路的第19個年頭,已經56歲小徐與50歲的小樊延續著徐老爺子的手藝,每天忙碌不停。每逢秋冬,炒貨店便迎來旺季,顧客絡繹不絕,七八成是來買招牌“老山東炒花生米”。

老山東炒貨店老板在為顧客稱量幹貨。

如今,順昌路動遷,這家老店也將搬離,未來何去何從?小徐和小樊暫時沒有考慮,他們說:“無論如何,先等旺季過去,之後的事過完年再想。”

靠湯圓、餛飩撐起的百年老店

屋裏總是擠滿了人,隊伍排到屋外也是常事兒。這裏就是附近鄰裏常說的“百年老店”——盛興點心店。

盛興點心店的門面,“百年老店”已成招牌。

每天6:30-17:00營業,約30平方米的店裏擺了四張桌子,食客們緊挨著圍桌而坐,店員全部穿著白衣服戴著白帽子,小心翼翼地端著湯碗穿梭在食客間。

店裏主賣湯圓和餛飩,靠這兩個招牌在順昌路上屹立了九十多年。湯圓個個滾圓紮實,多了一個角的是鮮肉餡;微微泛黃的餛飩是堿水皮兒包的,餡料都是當天現做。

65歲的王師傅在店裏做了約四十年,他表示,店裏生意一直很好,每天進貨量有限,湯圓下午四點多就能賣完,餛飩賣到下午五點,從來沒有隔夜的。而生意好得益於經驗和手藝,店裏會買來糯米,自己泡、自己磨,糯米和大米的混合比例也很講究,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最後打出來的湯圓軟糯適中。

隔著玻璃,食客們可以看見餛飩制作過程。

湯圓和餛飩的制作過程完全透明。透過店面的玻璃,可以看到四個店員正忙著包湯圓,芝麻、鮮肉取上一筷頭,包進面團裏,進行搓揉。王師傅站在後面和面,同時為顧客打包生湯圓。冬至日(12月21日)中午11點多,一位客人專程從浦東開車過來買了595元芝麻和鮮肉湯圓,3.5元一個,他買了170個。在餐廳一角,緊挨著食客,三個阿姨在包餛飩,食客也可以直接買皮子和餡兒回家自己包。

王師傅介紹,盛興點心店自解放後一直是國營,目前有12個員工。順昌路拆遷後,店鋪可能遷到淮海路思南路附近。

定格在90年代的和平美發廳

下午四點半左右,和平美發廳即將結束一天的生意,店內五個理發師或打掃或換衣,店主王老板站在櫃臺前計算一天的營收。

和平美發廳店內,王老板撥著算盤計算一天的營收。

68歲的王老板雙手靈活地用著算盤,數著員工交上來的定價單。細看,定價單是復古的黃色調,被透明膠帶包裹著,上面寫著幾塊到幾十塊不等的金額。王老板說,這些單子從上世紀80年代保留至今依舊完好。

和平美發廳店內洗發間

這是一家解放前開的美發廳,時間在這家店仿佛是定格的。上世紀80年代的空調、90年代流行的影星海報、電話機,四臺復古的或紅或黑的皮制座椅,店內仍用著30年前燙發的機器,來這裏做頭發,仿佛置身於上個世紀。王老板說,90年代剛接手這家店時就是如此布置,如今仍保留著一些舊時的味道。

和平美發廳因風格復古吸引不少明星來此取景。

復古的風格,讓這家店成為不少電影、雜誌的取景地,蘇菲·瑪索、Angelababy、阮經天等曾來此拍攝。

2015年,蘇菲·瑪索來到和平美發廳拍攝時尚封面,圖為王老板和蘇菲·瑪索。《悅己》圖

王老板記得,2018年的秋天,Angelababy走進美發廳,寸頭的造型很是特別,那是一場復古主題的拍攝。如今的理發廳張貼著那次讓Angelababy出圈的照片,精致的面容旁,王老板在為其理發,那是一雙老工匠的手,用的是老式的剪刀手法。

店裏時常有慕名而來的顧客。采訪時,王老板為一位“90後”女孩做了復古翻翹式發型,發尾燙卷、翹起,流行於上個世紀的上海。

王老板說,80、90年代的生意最好,做頭發需要排隊,尤其到了節日,要營業到晚上十一二點。現在的生意不如從前,日常來的多是附近的老熟客,順昌路動遷之後,王老板也將離開和平美發廳,為自己四十多年的理發生涯畫上句號。

“90後”店主:希望延續“尿片一條街”的名片

和其他店主不同,老順昌尿片批發店的店主是一位“90後”。28歲的徐詩雯繼承了母親的店鋪,如今管理著一家十多人的批發店,包括門店員工、倉庫員工和送貨師傅。

老順昌尿片批發店已經開了近20年。

從母親開店算起,這家店已經開了近20年,徐詩雯也在順昌路生活近20年。

徐詩雯介紹,順昌路是有名的“尿片一條街”,在她的印象中,過去順昌路六成的店鋪都是賣尿布的,日用餐飲店是近幾年多起來。

徐詩雯一家原先是在唐家灣做零食批發,搬到“尿片一條街”以後,也改行賣尿布,並在順昌路上租房住了十多年。

過去的尿片批發聚集地,現已成為菜市場。

“我們做上海人自己的品牌,就是老順昌。這麼多年生意也是從小做到大,現在在這條街上還算不錯的,有點領頭羊的感覺。”徐詩雯對於自家店鋪頗有信心,多來年通過口口相傳,店鋪樹立了口碑。

十多年來,徐詩雯覺得順昌路變化不大,一直很“熱鬧”,熟人多,買東西也方便。

對於即將到來的拆遷,她也沒有長遠計劃。今年12月底,老順昌將搬到斜對面的毛巾店,“毛巾店老板年紀大了,又沒有子女來繼承,不幹了。”

“這半邊先拆,我們先搬到對面過渡一下。等全拆了,我們也不知道去哪,如果能在附近找到一個門面是最好的。”徐詩雯還是想保留實體店,“五六十歲的人不習慣從網店買,80、90後不少也喜歡看看產品實物,然後再通過我們網店或電話訂購。”

責任編輯:徐曉陽

校對:施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