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打了漿糊被別人挖走一碗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王昱

人們常說,來甘肅,賞敦煌美景,嘆大漠美食。

甘肅的飲食具有濃重的西北特色,不僅繼承了中原飲食的精髓,還受到了四川、陜西等地菜系的影響,同時甘肅人口構成復雜,有回、藏、東鄉、土、滿、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薩克等數十個少民族,不同民族之間相互影響,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美食文化。

然而長期以來,甘肅的面食最為人知曉,以至於甘肅人善吃羊的事實常被外地人忽略。但實際上,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地帶,是中國的五大牧區之一,從祁連山地到黃土高原,從河西走廊到甘南高原,羊群的身影隨處可見,這裏的羊肉不僅不膻,更具有香、嫩、色、鮮、滑等特點。

甘南藏族自治區瑪曲草原 視覺中國 圖

那甘肅人有多少種吃羊的方法呢?蘭州的羊肉燴面片、平涼的羊肉泡饃、慶陽的清湯羊肉、民勤的烤羊腿、嘉峪關的烤羊肉、東鄉的手抓羊肉、靖遠的黃燜羊羔肉、河西的羊肉墊卷子、夏河的羊頭湯、敦煌的胡羊燜餅,還有羊雜湯、羊肉粉湯、羊肉合汁、炒羊雜、炒羊肚、烤羊蹄、烤羊腰……從頭到尾、從肉到骨、從內臟到骨髓,煎、蒸、煮、燴、燜、鹵、燉、炒等等,甘肅人的吃羊大法令人眼花繚亂。

羊肉是甘肅特色民間美食,吃法眾多,五花八門。 視覺中國 圖

李滿強是土生土長的甘肅人,他的口腹之愛更加離不開這片土地。在甘肅眾多的羊肉吃法中,他最愛老家的死面餅子羊肉泡(用開水燙面,將面團搟成薄餅烙制而成,叫“死面餅子”)和甘南瑪曲草原上的手抓羊肉,對他來說,羊肉美味裏流淌的是故鄉親情、少年心事、人生百味,也描繪出了一幅幅生動的西北民間生活畫卷。

澎湃新聞私家地理欄目對話《隴上食事》作者李滿強,送上這份最地道的“隴上吃羊指南”,在新春佳節,一起探索西北美食風情。

羊肉湯 資料圖

澎湃新聞:甘肅的面食很有名,但其實甘肅人也非常善吃羊,另外從地理上看,甘肅東接陜西,南鄰四川,西連青海、新疆,北靠內蒙古、寧夏,每一位鄰居也都是“吃羊高手”,可以跟我們大概介紹一下甘肅人有多少種吃羊的方法嗎?

李滿強:確實如你所說,羊出西北,尤其是甘肅人吃羊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管是歷史上,還是現實中,正應了那句話:“無羊不歡”。羊肉一直是甘肅人餐桌上的主角。羊肉的吃法也多種多樣,有黃燜羊肉、爆炒羊羔肉,手抓羊肉,清燉羊肉,羊肉泡饃,鐵板羊肉等等。像山丹的炒撥拉,蘭州的手抓羊肉,平涼的羊肉泡饃,都是馳名隴上的地方美食。不同的場景和不同的人群,都有各自喜歡的吃法。

羊肉墊卷子

澎湃新聞:如果有人問甘肅哪裏的羊肉最好吃,您如何回答?初來乍到的遊客怎樣在當地找到最地道的味道呢?

李滿強:哈哈,我覺得甘肅的羊肉都好吃,這可不是私心,而是事實。從河西走廊到甘南草原,到處都有好吃的羊肉。不過當地人最喜歡吃的,還是清真餐館的羊肉,主要是手抓肉和羊肉泡饃。為什麼呢,因為清真餐館選擇的都是肉質上乘的適齡羊,肉質鮮嫩,他們的做法,也最大限度的保留了羊肉的鮮味。這裏人都是吃羊肉的好手,也都以本地味道為自豪,對於初來乍到的遊客來說,我教你一個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問一下出租車司機。每一個出租車司機,腦子裏都有一幅當地的美食地圖。他們能根據你的要求,在最短時間內幫你找到最地道的羊肉館。

手抓羊肉。在甘肅每一個出租車司機,腦子裏都有一幅當地的美食地圖。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關於羊肉的做法,最經典的做法之一就是烤羊肉。我聽說嘉峪關城裏每個人都是燒烤高手,那裏的烤羊肉最為出名,到底有什麼特色嗎?

李滿強:烤肉在甘肅有著悠久的歷史。近些年在河西走廊出土的北魏畫像磚上,就有烤肉的圖案,說明那時候的先民們都會烤羊肉了。烤肉種類比較多,有烤全羊,烤肉串,烤腰子,烤羊腿等等。

河西走廊烤肉其實是宵夜文化的重要內容。忙碌了一天的人們,在晚飯後的夜市上,三五好友,烤上幾把肉,就著啤酒,談天說地,既品嘗了美食,又放松了身心,是難得的美事。而嘉峪關和敦煌一帶,還有一種名叫紅柳的植物,用它串的肉,烤出來,帶著一種植物特有的天然清香,外地是吃不到的,這也是你說的嘉峪關烤肉比較有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吧!

嘉峪關和敦煌一帶,還有一種名叫紅柳的植物,用它串的肉,烤出來帶著一種植物特有的天然清香。 資料圖

澎湃新聞:敦煌民間有句俗語:堿草羊,沙漠的瓜,李廣杏子,羅布麻;三九鎖陽,七月茶,風幹饃饃,五色沙。這八樣東西也被稱為“敦煌八怪”,可以給我們介紹一下,堿草羊是什麼?敦煌地區在吃羊上有什麼講究和民間風俗嗎?

李滿強:這個問題問到地方上了。上面羅列的,都是本地名優特產。堿草羊,其實就是吃著堿草長大的羊。因為大家都知道,西北,尤其是甘肅河西一帶,幹旱少雨,很多地方的年蒸發量要遠遠大於年降雨量。這樣許多地方都是鹽堿地。不過造物主在某些地方吝嗇了,在其他地方就會慷慨一些,這些吃這鹽堿地上的中藥材長大的羊,肉質鮮嫩,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膻味。

敦煌這一帶,如果說吃羊有什麼特別習俗的話,那就是外地的朋友來了,東家點的菜當中,羊肉必定是首選。尤其是本地的黃燜羊肉。相信去過敦煌的朋友們,在看完莫高窟、月牙泉和鳴沙山之後,都品嘗過本地的特色美食,對黃燜羊肉有著美好的記憶。

黃燜羊肉

澎湃新聞:裕固族是甘肅獨有的民族。聽說裕固族“脂裹肝”也是出了甘肅就再也嘗不到的美味,而且聽名字就知道它的主要材料是用羊雜來做的,但很多人會好奇羊雜會不會太膻?想知道裕固族的“脂裹肝”到底是怎樣的一道菜?

李滿強:我個人覺得裕固族的“脂裹肝”和藏族“刀什哈”算是遊牧民族特有的美食吧。特點是就地取材,操作方便。吃羊雜是羊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一部分人認為動物的內臟不好吃,該丟掉,但是由於地域文化的原因,許多甘肅本地人都認為這些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都不能浪費,所以“脂裹肝”有些變廢為寶的意思。

“脂裹肝”的做法是,將羊的肝、肺、心臟扒出後,剁成碎末,加入蔥蒜末、姜粉、花椒面、食鹽,拌入炒面,攪和成餡,然後把羊肚表面的網油鋪開,放入做好的餡,卷成條狀,用白棉線從外邊纏好以防散開,用籠屜蒸或下鍋煮都可,熟後變硬成形,把線抽掉,吃的時候可以切片蘸水,和南方的臘腸有點像。由於肉質本身比較好,所以是沒有膻味的。

裕固族的特色美食“脂裹肝”。 視頻截圖

澎湃新聞:在甘肅,人人都愛吃面食,那羊肉和面食又可以搭配出哪些美味呢?可以舉幾個經典的例子嗎?

李滿強:這個問題問得好,我本人就超級喜歡面食。羊肉和面食搭配的有包子,羊肉面片,羊肉泡饃等等。我覺得最經典的是羊肉泡饃。這也是甘肅最經典的美食之一。在我居住的平涼一帶,很多人的早晨是從一碗泡饃開始的。

甘肅羊肉泡饃和西安的羊肉泡饃最大區別在於餅子。甘肅的是“死面餅子”,西安的則是“發面餅子”。死面餅子是面粉沒有發酵,這樣做出來的餅子泡在羊肉湯之中,不容易化開,不爛,吃的時候有嚼頭。如果再加上幾顆糖蒜,那簡直就是冬季最好的享受了,吃上一碗,營養,舒坦,養生,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

甘肅最經典的羊肉泡饃 視覺中國 圖

澎湃新聞:您在《隴上食事》一書中提到了一道很有意思的菜,叫 “羊毛套子酸拌湯”,其實這道菜跟羊一點關系都沒有,甚至放到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可能會瞧不上這道菜,為什麼會叫“羊毛套子”呢?您對這道菜為什麼有這麼深刻的記憶呢?

李滿強:我這本書裏寫到過的許多吃食,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算美食,只能是日常的飲食。

常言道:隴中苦,甲天下。我小時候家貧,和這裏的許許多多人一樣,家裏人就挖空心思,用粗糙劣質的原材料,想做出可口一點的食物來。羊毛套子其實就是洋芋的另一種吃法而已(做法:取三四個洋芋,洗幹凈去皮後,在金屬擦板上擦成糊,再放入清水和蕎麥面粉攪拌,和好的洋芋糊可以攤成餅),因為炒出來看起來亂糟糟的,不好看,所以老家人就叫“羊毛套子”,蘭州人則叫“蘭州破棉襖”。

《隴上食事》中,我寫了父親跟我講過的一個故事: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月,一家人做了好吃的,都要端一碗給左鄰右舍的老人孩子。村裏有兩戶人家,是本家親房,一窮一富。窮的一家沒年豬,富的一家殺年豬那天,窮的一家知道他們是要做羊毛套子,心想是本家,肯定會端來一些,於是連晚飯都沒做,在家裏等。等到掌燈時分,還不見端來,心想,肯定是在招呼幫忙殺年豬的人呢。一家人饑腸轆轆聞著羊毛套子的香味在整個村莊上空飄蕩,結果一直等到快睡覺的時候,本家還沒端來。窮的一家還沒有死心,還抱著希望,大門沒閂,油燈也沒滅,直等到淩晨,不但沒吃上本家親房的羊毛套子,還搭上了一盞燈油。

這些絕非杜撰,是真實發生過的事。而我也相信胃是有記憶的,因為“羊毛套子”承載了我過去很多關於老家和親人的記憶,所以在我的心裏,它是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

《隴上食事》,李滿強 著

澎湃新聞:當下的時代,人們對於吃有了更多的選擇,同時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也早已實現。作為土生土長的甘肅靜寧人,您小時候和成長歲月中,關於吃羊有什麼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呢?

李滿強:這一點,我覺得吃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什麼時候,和什麼人吃,這很重要。我小的時候,家裏很困難,常年難得見一點肉腥。大概是10歲左右的冬天,我們縣秦劇團來演出,父親在鄉鎮府幫竈,殺了很多羊款待演員。因為羊頭吃起來麻煩,肉也不多,鄉上的領導就將十幾只羊頭作為幫竈的報酬給了父親。父親拿回家仔細收拾幹凈,那年春節,我們天天煮羊頭,啃羊頭,院子裏飄蕩著羊肉的香味,我覺得那真是一個幸福的春節啊!

如今我父親已經去世三年了,我很懷念和他一起啃羊頭的時光,那時候生活困窘,但一家人其樂融融,是人生最珍貴的記憶。

醬羊腿

澎湃新聞:既然在甘肅人的飲食文化中,羊占有這麼重要地位,那麼在傳統佳節,尤其是春節的時候,羊是否也是餐桌上必備的美食呢?

李滿強:逢年過節,羊肉肯定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家庭聚會,尤其是冬天,清燉羊肉最多。除了羊,我們除夕夜的團圓飯桌上,還有我在《隴上食事》裏寫過的攪團(攪團為西北一特色吃食,定義為“用雜面攪成的漿糊”,在水滾時,一手握一棍子攪動,另一手均勻撒各樣雜面)、暖鍋、大肉排骨等等,都是必備的。老家有諺雲:三十晚上吃攪團,一年夠“攪纏”,意喻對來年的美好生活的期望;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個土暖鍋,也能在煙熏火燎中吃出團圓和諧的景象來。大肉排骨則是守夜時候的宵夜。

清燉羊肉

洋芋攪圖 《風味人間》視頻截圖

澎湃新聞:介紹了這麼多有意思的吃羊文化,最後讀者朋友們一定對西北地區慶祝春節的方式也很好奇。在甘肅,春節期間有哪些獨特的風俗活動呢?

李滿強:除了美食,春節期間,我們甘肅陜西一帶,都有廟會和社火表演。廟會的主角也是社火,分為“夜社火”和“馬社火”。夜社火顧名思義,晚上表演,有旱船,紙馬,獅子,花燈等等;“馬社火”白天表演,有踩高蹺,“高擡”等等,都是扮了戲曲和傳說中的神靈,驅邪祈福,還有說唱“春官詩”的表演,類似於脫口秀,有些說說唱春官詩的高手,能因人、因景現場說唱,或者讓人捧腹,或者讓人驚艷,都是極具地方特色的年俗。社會一般從正月初四開始,元宵夜狂歡之後,就結束了。

春節期間,甘肅陜西一帶,都有廟會和社火表演。社火隊伍走街串巷為村民表演。 視覺中國 圖

一方水土一方人,甘肅的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民俗異彩紛呈,我在這裏生活幾十年,也還是知之甚少。疫情之下,歡樂不易,借此機會,祝福大家過一個吉祥喜慶的牛年春節!

責任編輯:徐穎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