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劫匪自己跑不動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年末個人學習總結,文字比較長,請大家原諒……

1

《教父》裏有句話影響了很多人: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

的確,在現實生活中,無論是社交,戀愛還是創業,投資,誰能一眼看穿全局,誰就能主導全局。

如何才能練就一眼看穿本質的能力?

其實很簡單,大道至簡,你只需要用心讀完下面這幾百個字:

第一個關鍵問題:

萬事皆有規律

這個世界上,所有東西都是有節律的。

所謂節律,就是節點和規律。

踏準節點,把握規律,是一項很重要的本領。

那些掌握某一個領域節律的人,都是非凡之人:

聲音有節律,掌握聲音節律的人是音樂家,歌手,鋼琴家等等

色彩有節律,掌握色彩節律的人是藝術家,畫家,設計師等等

文字有節律,掌握文字節律的人是文學家,作家,詩人等等

運動有節律,掌握運動節律的人是體育健兒,冠軍等等

生命有節律,掌握生命節律的人是養生名家,名醫等

社會有節律,掌握社會節律的人是經濟學家,哲學家等等

人性有節律,掌握人性節律的人是政治家,王者等等

商業有節律,掌握商業節律的人是投資家,企業家等等。

那麼OK,繼續探討:

第二個關鍵問題:

你必須先找到自己天賦

什麼叫天賦?天賦就是指一個人對某一個領域的節律特別敏感,並且從中找到特殊體驗。

這種感覺往往在我們小時候就形成了,比如很多人從小就對某項事物表現極大的熱情,樂此不疲,陶醉其中。

如果你認為自己沒有,我只能說:你從未認真傾聽過自己的心聲。

總有一件事,讓你充滿熱情且極其敏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你必須好好和自己內心對一次話,其實很多答案都在你內心深處。

求人不求己,但是我們總在外求。

人生有兩大本領需要掌握:一是人性,二是規律。

規律是天道,人性是人道,它們的合力就是天機。

一個人的欲望越淺,對天機洞察的就越深。

1:人性

在中國,大家永遠都會同情弱者。只要你是弱者,哪怕不占理,也一定可以博取大家的同情。同樣,大家永遠都會嫉妒強者,無論你多麼牛X,多麼有理,如果據理不讓人,不懂的示弱,就會成為萬夫所指。

在中國,越成功越需要慎言慎行,如履薄冰;越弱小越可以膽大妄為,可以野蠻生長。而很多人卻搞顛倒了:年輕的時候做事畏首畏尾,最終一無所成;成功的時候卻膽大妄為,最後終於栽倒。

在中國,如果你想獨占一切,不留余地給別人,那麼你的一切就會被清空; 如果你有功卻什麼都不想要,最後什麼都是你的。

在中國,越聰明的人越需要下笨功夫,只有笨的人才需要走捷徑;如果聰明的人也選擇走捷徑,一定會遭到天譴!

在中國,越有才華的人,越需要深入群眾,越不能傲慢,如果有才華的人脫離大眾,一定會窮困潦倒,孤獨終老。

在中國,最怕的不是對手太強,而是遭人忌妒。千萬不要在別人失意的時候,炫耀你的得意。64卦裏只有一個卦象沒有災,那就是謙卦,做人一定要學會示弱,只要示弱就會遠離各種算計和是非,做人一定要低調。

在中國,大家永遠都只願意和強者合作,所以在做事的時候一定要高調,只有高調才能吸引更多的資源。所謂“人之道,損不足而奉有余”,你越弱別人越遠離你;你越強別人越願意把資源交給你,所以做事一定得高調。

在中國,當你強對方很多的時候,對方會羨慕你,你強對方一點的時候,對方一定會忌妒你。離你遠的人羨慕你,離你近的人則會忌妒你。所以“遠交近攻”這個戰略對於我們個人來言也適用。

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人都不甘於平凡,每個人都想實現逆襲。所以必須要給底層人留出上升的通道,比如高考,創業。這樣既保證了社會的循環性和活力,又給每一個人提供了奮鬥的源動力。也因此,中國是一個不斷洗牌的社會,千萬不要指望能有一天享受安逸的生活,那就是你走下坡路的開端。

在中國,富不過三代、也窮不過三代,每個人都有機會致富,每個人都有機會體驗貧窮,輪不到你也能輪到你孫子,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絕對公平的,只是每個人所處的階段不一樣而已。

在中國,由於公司的管理不是靠制度和系統,而是靠人。人的而靈活性非常大,灰色收入是永遠不可能完全杜絕的問題,所以企業要給關鍵位置上的員工一定的活動空間,比如采購、財務,只要不那麼誇張,大家就可以相安無事。

在中國,大家表面上客客氣氣,恭恭敬敬,其實內在有一套內在的利益機制在掌握著人的各種行為。有些事只可做而不可說,有些事是只可說而不可做,要想看透每個人的行為,必須要用“利益分析法”:每遇見一件事,要迅速切割成不同的利益方,用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推導每個人的行為,千萬不要被他們滿口的仁義道德所迷惑。

凡是開始能讓你爽的東西,最後一定會讓你痛苦。比如美女、美食、美言、美麗的罌粟花,都能讓人快樂到死。極致的快樂反而讓人表情扭曲,比如性愛,每一陣快樂結束後都伴隨一陣空虛;凡是開始能讓你痛苦的東西,最後一定也會讓你快樂。比如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寒門出貴子等等,只要你能忍受開始時的痛苦,接下來的生活會越來越順暢。

凡是讓你成功的東西,一定會讓你麻痹;比如那些成功經驗和心態,一定會成為下一次成功的阻礙;凡是讓你失敗的東西,一定也會成為你的墊腳石,總有一天你會踩著它們成功。

所以,中國的本質也是一個大平衡:所有強大的東西,都正在變弱;所有弱小的東西,都正在變強。所有的快樂都潛伏在痛苦,所有的痛苦都隱藏著幸福。

2

你有試過在某一時刻,就好像你一想某件事,這事馬上就會發生;你一想某個人,這人就會出現——每件事情都讓你感覺那麼神奇、舒服。

有一天,一位朋友跟我說:“這就奇了怪了,今天我在街上開車,明明看見很多車,怎麼就沒覺得堵呢?”

我說:“那是因為你正好處在車流的頻率和紅綠燈的對應點上,雖然車很多,但正好你過了之後,紅燈就亮了,於是後面的車就被卡住了。而你到下一個路口的時候,正好又是綠燈。”

有些人在同樣車流的情況下,頻率怎麼都不對——剛剛開到路口,就是紅燈;綠燈亮了後,一腳油門踩過去,下一個燈口又是紅燈……

都在同一條街上走,憑什麼他抵達目的地就比你多了百分之二三十的時間呢?因為節奏。

如果把你在車流當中的位置,整個車流運行的平均速度,以及紅綠燈切換的節奏做一個相關性分析的話,你就會發現——你踏著點兒一路走來,就是走運。

“運氣”來自於《黃帝內經》的五運六氣。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地球的自轉,所有的風、水、氣壓,生活節奏,生物鐘……這些周期之間都是小周期套大周期,每個周期又有隱隱的頻率總綱。

那個最大的周期、最大的規律、最大的和合的產物就是大道。

所以有人說,做事情,不僅要做時間的朋友,更要做周期的朋友。

十年前,甚至十五年前,恰好需要買房的那一波人,咬咬牙,通過貸款,加上住房公積金貸款(實在不夠的再向父母借點兒),買了一套八十平方米的小房子。

於是現在,這些人就莫名其妙地與那些晚他們十五年,大學畢業兩三年後要結婚的人不一樣了。

你說他們彼此之間在學識上、能力上、努力程度上有多大區別?可能並沒有多大區別,就是因為所踩周期的點不一樣而已。

但這並不代表現在的人沒有趕上另外一個周期,也許他們趕上了一個股權的周期、一個分房的周期或者一個公租房的周期。

又或者趕上了在一家小單位裏面,自己的部門領導按捺不住要出去創業,把位置騰出來給他做總監,甚至做總經理的周期……

這都不一定,各有各的周期,取決於你在什麼層面上看待周期。

討論這個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調頻共振,改變自己的節奏,頻率,就是為了更加舒服,省心,省力,和諧社會天地生態生命……

老子說:“各個小周期必然要服從大周期。”此話怎講?

你在一個上行的大浪,牛市裏面,也許一只股票還是會有起伏,你依舊可以做波段,但你只要做穩了就行。

當然,在熊市裏面,你也許還可以做波段扳回損失,但是這樣一不小心就容易踏空,因此大概率情況下還是會輸錢。

所以看問題要看大周期,這個大周期的節奏就基於道。

如果我們能夠理解大周期的節奏,自然而然就“用心不勞”——沒有什麼勞累的,你只要待著,不鉆牛角尖,就趕上牛市了。

只要跟隨大周期,哪怕中間有起伏,不要對抗、不看它,你就會趕上牛市。但是如果趕上熊市的話,你做的事情就是做空了(不知道現在A股還能不能做空,在港股和美股是可以的,道理確實是這樣)。

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所以,當運來時,鐵換金;運去時,金變鐵。

3

一個嬰兒,剛剛出生,你對他萬般疼愛,他也覺得合理,不會覺得愧疚;你把他放在一邊,他也沒有覺得你有多麼不喜歡他,所以老子說“如嬰兒乎”。

這其實是一種比喻,他不會被後來所形成的好與壞、得與失、多與少這些成見所左右,這就叫“應物無方”——應對事物,沒有固定的方法論和成見。

你給我多,我也不嫌多;你給我少,我也不嫌少。因為我的內心是最接近於道的。修道之人,無外乎就是通過時間的順生長,達到心理的逆生長。

最大的不同是你不一樣了,我也不一樣了,我們一起在成長,我們也一起在減損。增加了什麼,又減少了什麼,只是各種節奏,頻率不同而已。而優秀的人不是走運,就是隨時隨地可以調頻共振,與時俱進,因地制宜,隨機應變,無我自如之人。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遊戲,把

50人聚集在一間裝滿氣球的教室裏,給每人一個氣球,請他們在氣球上寫上自己的名字。

之後,把氣球收集起來,放到另一個房間,讓他們在5分鐘內找出寫有自己名字的氣球。

結果大家相互碰撞推擠,場面一片混亂,誰也沒有找到。

後來主持人讓他們隨便找個氣球,呼叫氣球上面那個名字的人,不到三分鐘大家就拿回了自己名字的氣球。

遊戲的道理我們一看就明白,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給予他人想要的,你也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多少轉化這種智慧為能力的人卻不多。

列夫·托爾斯泰說:“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動物的生活。”

人性本來就是自私的,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你爭我奪弱肉強食的戰爭不斷上演。

殊不知,社會是一個整體,所有人是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只有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原則上,才有更大的發展和機遇。

比如李嘉誠就深諳其中三味。

很多生意人在跟別人合作時為了一分利益據理力爭,錙銖必較,最後傷了和氣也就沒有後來了。這就是某種對急功近利的自然淘汰,這也是窮人生態的一種。

中國首富李嘉誠在談到他成功的秘訣時,說過一句話,被商人們奉為真理:“如果7分合理,8分也可以,但我只拿6分。”

李嘉誠在一次董事局會議上對大家說;“我們公司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是可以的,但我主張拿9%。”董事們有的贊成,有的反對,大家為此爭論不休。

李澤鉅說;“爸爸,我不同意你的意見,我認為拿11%的股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不違反道義和原則,錢賺得又多。”

弟弟李澤楷也跟著說;“對呀,只拿9%不是太傻了嗎!”董事們聽到這裏,都笑了起來。

李嘉誠卻很嚴肅地說;“孩子,經商之道深著呢,不是簡單的1+1的問題。你拿11%不但發不了財,還可能沒生意做,你拿9%財富卻會滾滾而來。”

李嘉誠眼光長遠,深知合作才能共贏的道理,他從不讓合作者吃虧。因為讓利,使得合作夥伴願意與他們建立長久的合作關系。因此,口碑越傳越遠,訂單越來越多,生意也越做越大。

稻盛和夫說:“選擇合作夥伴主要看人品,人品就是指那人是利己的部分強,還是利他的部分強。為對方著想似乎傷害了自己利益,但卻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

稻盛和夫是商界殿堂級的人物,他和李嘉誠一樣有著利他之心,所以才成就了他們傳奇般的人生和事業。

可見,利他是事業的根基和法寶。

比如利益前置,別人比自己先得利,比如別人的利比自己大。

利他即利已

稻盛和夫認為:“成功之道,在於利他之心。自利是人的本性,但利他也是人性的一部分,利他則久;沒有利他,人生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並最終導致失敗。”

自私是人性的弱點,能夠做到利他的人不多,凡是能夠做到利他的人都是智者和成功者。

富人達瑞小時候不想花父母的錢,打算自己賺零花錢。可是他不知道怎麼去賺錢,於是請教一位富人,富人告訴他,去幫助別人解決一個難題。

於是達瑞穿街過巷去尋找,人們有什麼難題需要解決?他發現周圍的鄰居每天早上要看報紙,但是去拿報紙需要走一段路程。

於是他跟鄰居們說,他每天把報紙送到他們的客廳或者房間,每月只需要一美元。這件事讓他賺了很多零花錢。

不久,他又發現鄰居們倒垃圾也是一件煩心事,他又去找鄰居們說,他每天早上會幫他們把垃圾扔到垃圾箱裏。這樣,他每個月又多賺了幾十元。

由於達瑞接的活越來越多,他自己忙不過來,於是他請了很多小朋友幫忙。他把收入的一半分給小朋友們,這樣小朋友們也賺到了錢,而達瑞則賺的更多。

後來達瑞寫了一本書,《兒童賺錢的250個方法》,教會更多小朋友賺錢。而達瑞在十多歲的時候就成為了百萬富翁。

幫助別人解決問題,進而幫助別人賺錢,在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得到的卻更多。所以說,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機會就在其中,關鍵在於你如何轉化,驅動,變現……

利他能夠很好地相互交換資源,正是這種善良給了個體巨大的收益,在做利他行為的同時,身體本身就釋放了大量的激素,讓我們更加幸福平靜。

愛因斯坦說:“只有利他的生活才是值得過的生活。”

有舍才有得,利他方利已。幫助別人也能得到別人的幫助,成全別人也就是成就自己,當你在幫助別人時,實際上在給自己鋪路搭橋。

利己是本性,利他是境界,更是某種富生態。

從一個更宏觀、更大智慧的角度講,怎麼樣讓所有人都為了私去努力,而成就了你的更大的公,而你這個更大的公裏面,有更大的私呢?有一天有個朋友跟我說一句話,他很有趣,他說他想跟高人合作,然後,他又說他可以吃虧,他多花點錢少占點比例。我說為什麼這樣?他說他接觸過很多的高人、大人物,發現了一個事情,就是你不要跟別人斤斤計較得失,你只要做成,他說,再窮的非洲國王那也不愁吃穿。因為你成功了,你就能夠得到這個,而成的前提是你能夠開放,你能夠打開你的世界,這一點是我們今天很多年輕人要學習和思考的問題。

真正能夠做大事情的人是能夠超越一個所謂的“我有什麼,我就幹什麼的”這樣的一種狹隘的小農思想。而是“用天底下的人,天底下的錢,為天底下人做事”,當然自己參與其中,這麼樣的一種心態。這個心態的背後是什麼?其實就是“無我諸,無我執”的心態。以其無私而成其私。核心秘法就是怎麼樣突破你已有的這個東西,從你沒有的東西裏面創造出你有的東西。

4

很多時候,很多人為啥在家裏,對家人,親人就不能好好說話,溝通?

話說兩個人的溝通,70%是情緒,30%才是內容。

會說話的人,能把話說到對方心裏去,無非是打通了對方情緒那一關,讓他願意聽,說的話才有效果。

為啥戀愛時和婚後的口氣會變?

話說溝通有兩個層面,一個是內容層面,也就是你說的實質性東西,另一個是關系層面,就是我倆關系如何,是不是站在一起的。

要想讓對方聽你內容層面的話,就先得理順關系層面,這就像他的心有兩扇門,第一扇門關乎情緒,他的情緒良好,願意打開這扇門,他願意聽你說話,你才能進到第二扇門,說實質性的內容。

聽起來讓人排斥的話,首先激起的是對方的負面情緒,對方不願意聽,在關系層面上,對話就失敗了,說多少都白搭。

只有他願意打開第一扇門,來聽你說話的內容,溝通才能有效果。

溝通,最重要的不是說服對方,而是理解對方;不是告訴對方我是對的,而是告訴對方,我願意接受你的想法,體諒你的感受,對方才有可能接受你提的建議和意見。

很多人說話逞口舌之快,完全不顧聽者的情緒,阻隔了溝通對象70%的情緒部分,另外30%的吐槽內容也只會讓人反感。比如翻舊賬,還有一種叫話嘮。

溝通不是說服

當一段談話,對方是抵觸的,那麼你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

最常見的無效溝通就是“說服型”溝通。

莎莎是一個整理收納咨詢師,很愛整潔,把家裏收拾得僅僅有條,偏偏老公李輝是個隨性的人,倒也說不上邋遢,只是在家務方面不符合莎莎的要求。

莎莎常常提醒李輝:

洗碗,不只是洗碗,要順帶著收拾廚房,把鍋碗瓢盆歸位,把臺面上的水漬和油汙擦掉;

疊衣服,不同衣服有不同的疊法,便於收納,下次穿的時候也一目了然;

用不著的東西趕緊扔掉,不要放在家裏占位置。

但李輝只是聽聽,很少按莎莎說的做。

兩個人就像媽媽和青春期的孩子一樣,一個說你這樣是不行的,另一個基本不聽,煩了關上書房門非暴力不抵抗,任莎莎怎麼說,總之他不接招。

夫妻雙方的溝通,往往是一場權力之爭,爭奪權力的方式和表現不同,但他們想讓對方接受的無非是:我更正確,你要聽我的,你不聽我的就是故意惹我生氣。

在這場權力鬥爭中,激發了雙方的負面情緒,沒有贏家。帶著說服的態度出口的話,對方厭煩都來不及,怎麼會聽?

這也是很多家長苦惱的地方,卻不知道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對於陌生人的溝通,首先要建立信任,然後是立場,利益……你才有可能融入,被對方認同,才有可能建立溝通,這也是某種調頻共振……

造成我們痛苦的,不是人類的欲望,而是對欲望的執著。

人們遇到痛苦煩惱,常常使用一個詞匯描述生成這種痛苦的現象原因,那就是「我執」。於是就忽視了很多可能性,也讓我們身心的能量得不到宣泄的地方,就可能會出現很多問題。

我執的根源是什麼?

他們常常埋怨人類的欲望心。於是,他們不停的仇恨欲望,埋怨欲望,攻擊欲望,不停教導和被教導放下欲望。

而欲望是什麼呢?那只不過一個想要什麼的念頭。想要些什麼有錯嗎?當然沒有。

在我看來,想要什麼又不允許自己要什麼那才是錯呢。一個念頭說:"我想要……,",另一個念頭說:"不行……"

於是兩個念頭在你的裏面打起架來。事實上每一個念頭都沒有錯,但它倆打起架來就有問題了。

為什麼?

讓你痛苦、難受了。

念頭在打架才是問題

在人的內在,每一個念頭都是一個率真的小孩,它吵著要這,吵著要那,但它們沒有錯,它們是天真無邪的小孩嘛。

每個單獨的念頭本身從來都不是我們的問題,問題是一個念頭在內在對另一個念頭的指責、批評、對抗、執著等。

如果念頭不在你裏面打架,無論那念頭是什麼,都不是問題。

如果念頭在你裏面像安靜的士兵們一樣,排著隊,一個一個的來了又走了,如果它們經過你像經過安靜的城市,它們不打架,不爭吵,不戰爭,那這些有什麼問題呢?

如果念頭像河中的波濤,念念相續,波波流過,念頭不會有什麼問題。

造就我們痛苦的不是單個念頭,而是一個念頭對另一個念頭的阻抗,一個念頭對另一個念頭的過不去。

信念是念頭衝突的因

為什麼會這樣呢?念頭阻抗另一個念頭、念頭和另一個信念過不去?

表面原因是過去你於無知覺中接受別人告訴你的信念,你深刻相信了

在以後和這念頭一致的你就相信喜歡;如果和這念頭相反的,你就討厭就反對。

堅持相信先入為主的念頭,造成內在念頭衝突和痛苦的因。

事實上所有的念頭都是平等的,你不該相信這個而不相信那個。

死抓著一個念頭不放,那就是我執

什麼是我執?堅持對一個念頭的相信、死抓著不放,那就是我執。

因為你從古老過去的某刻開始,你就深信了那個念頭是什麼了。

那念頭意味著什麼,對你代表什麼意義,是你執著的源。你於無明中的「相信」是你執著的根。

因此,造成我執的原因不是欲望,不是恐懼,不是貪求,而是你對那念頭的「相信」。

沒有你深度的相信,就沒有我執。

無明是我執的因,而無覺知是無明的因

你為什麼會深度相信那個念頭呢?因為你沒有考察、了解、覺知過它,這就是無明。

沒有覺知是無明持續存在的因,一旦覺知,無明就將退去,猶如太陽照耀黑暗會退去一樣。

無明是因為無覺知,無覺知是造成我執的背景性原因。

但造成我執的最直接原因是你認死理般的、固執的堅持相信一個念頭。

你為什麼會固執地,堅持相信那個念頭

那是因為你的心不夠開放,智慧不夠。你總是站在一個「點(念頭)」上,朝固定的一個方向看去。

你從來不會移動你站立的「點(念頭)」,你從來不曾想過朝其它的方向看去。這是造成你「我執」的基本原因。

不著 「我」相,又著了「人」相,你站著的一個「念頭」就是我相,就是人相。

在那個「點(念頭)」朝一個方向看去,就是我的認為,我的角度。

因為你從來沒有出離過我的角度、人的角度,沒跳出過「我」的認為、「人」的認為。

所以你才產生了強烈的「我執」!

你的心從來沒有四面八方的打開過,只朝某個方向是「我執」原因之一。

智慧就是心打開的程度

智慧就是心打開的程度。心越打開智慧就越多。老子或佛沒有我執是因為他們的心完全打開。

老子從一個「點」朝一千個方向看去,而佛陀會以一千種身份看向一個「點」,如果你像老子像佛陀一樣,還會產生我執嗎?

沒有固定的角度,沒有堅持的認為,沒有無明的相信,沒有失去覺知的知,「我執」不會產生。

心是一間屋子,朝南的窗外是一片狼藉之地,到處是廢物,蒼蠅,還有難聞的氣體;如果你只知道那個世界,你一定郁悶,討厭,生氣,甚至大為煩惱!

但是,如果你再打開朝東的窗子,哇!一片青山,到處流泉清潭,鳥語花香,看到這你的心會高興些吧?

嗯!如果你再打開朝北的窗子呢?那兒是一片江水,碧水幽幽,白帆點點,海鳥鳴叫,這時又高興些吧?嗯!

繼續開西面窗子:哇!那兒是一片遼闊的草原,上面有奔跑的斑馬,悠逛的梅花鹿,獨行的獅子。

當你為你的心打開了四扇窗子時,剛才因為一扇窗下的汙物場地所產生的煩惱全然不見了吧?

嗯!心打開的越多,煩惱就會越少,喜樂就越增加。這是四扇窗子次第打開的。如果把心所有的墻、門、窗子全部拆掉呢?

你的心就是整個宇宙。這時你還因某處的某物生氣嗎?

所以造成痛苦、我執或煩惱的,是我們不夠智慧。智慧就意味著心的開放度,心的開放度就意味著智慧。

你之所以遇事不能以一千個身份看一個「點」或從一個「點」向一千個方向看去,那是因為不夠智慧,心不夠開放,著了我相、人相。

從無明中接受和相信了一些念頭。沒有人醒過,誰會告訴你:

覺知、無明、我相人相、非我相非人相和我執的關系,痛苦和我執的關系呢?

破除我執,首先事事保持覺知,不墜入無明,就不會墜入我執。

然後要尋找和解構於古老的過去、無明之中相信的那些信念(念頭),松動、敲碎、瓦解、崩潰它,打碎我執。

放開心,學習像老子和佛陀一樣,以一千種身份看一個問題,或從一個點向一千個方向看去,它使「我執」像種子種在空中一樣無法紮根。

覺知,破除信念,以老子和佛陀一樣的智慧看待事物,這些都是「治除」我執的法寶。

解構我執,走上自由喜悅的大道。

5

人性有弱點和優點:凡是利我的屬於弱點,凡是利他的屬於優點。緣起與自我,分為兩個相,利我的叫我相,利他的叫他相。凡是我相的行為模式都是低效的。凡是他相的行為模式都是高效的。 關心是建立信任度的最佳途徑。如何在溝通的過程中植入關心是提高溝通效率最高效的法門。

所謂的正能量就是無我相有他相。所謂的正確的人生方向就是以成就別人為導向。凡是與以上兩條相違背的都是不對的。一般情況下:以我相關有智力沒智慧,以我無關才能呈現智慧。塑造自己被別人利用的價值,主動創造為別人服務的機會。幫別人得到他想得到的 你就得到了你想得到的。

完成夢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廝殺,欺詐,競爭…有時,只要你擁有一顆愛人之心就可以了

很多時候我們創造了對外境的描述,然後又對那個外境進行應激反應;這個應激反應又會改變我們的描述;互相影響,恒古不休。停止描述,開始觀察,境於是隨心轉。直到你改變了那個描述,你也改變了自己,否則,只是情緒的奴隸,思考的奴隸或者別人的奴隸。

我們憑借一本書,那麼就永遠超越不了那本書;因為那本書只是一種象征,一種描述;也是一種束縛;當我們在書外看書,人外看人,心外看心的時候,也便了悟了一切的究竟;了悟,就是改變,因為你不再是它,而是它的主人。

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世界,永遠都是我們心中的自己;

人生,對於不懂它的人來說,不是恩賜,而是懲罰,如今,你活在恩賜中?還是懲罰中?

讓情緒經過你,讓時間路過你。一個人重要的,不是聽從內心的聲音,而首要的是學會分辨內心的聲音。因為你內心的聲音,百分之九十九是別人灌輸給你的。你加入了這萬丈紅塵,被你的無數教育者引導者接收了世界秩序,然後你的一生就猶如浮萍。變化莫測,但是身不由己。

分辨內心的最好方法,就是接收更多角度的觀念,然後細細品味。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

所謂的野史、正史,只是角度不同把了。只是,有的人堅信好的就是真相,有的人堅信壞的就是真相。保持獨立思考,不否定,不盲從;足夠的信息量會讓你透徹的。 你永遠無法改變別人對某件事的切入角度,但是你可以把自己提升到一個高度,兼容更多的視野;然後,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

包括我的這些文字,但凡人說話,都帶有主觀色彩或者某個目的,無論主觀色彩是左還是右,無論目的是好還是壞,都會有色彩和目的;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所有話,各有各的色彩,各有各的目的;再透過你的心,又會變成什麼?

6

我們的意識雷達用《秘密》這本書裏頭的話講就是一個頻率。你設了一個頻率,然後呢有很多的電波,誒,你就正好跟那個頻率就對上了。他就能接收這個。其他的人他沒有這個頻率,他就掃描不到這個信號的時候,他可能是接收到另外的一些東西。所以他說你一定要註意你的心理狀態,尤其像現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如果你老是想著都是一些失敗啊,或者說一些負面的消息,或者一些對自己是一些負面的一些定位的話你可能就每出現一件什麼事情,你的頻率就調到那個負面新聞那一個頻率上。

把所有事情都被解讀成那個樣子了。

有一個成語叫疑人偷斧,一個人的斧頭丟了,他就懷疑啊,是不是鄰居家的那個人把他的斧頭偷了。他就怎麼看說話……這個人說話也像是偷了斧頭的,他的動作也想是偷了他的斧頭的,就是怎麼看怎麼像。後來有一次他去山裏砍柴的時候呢,發現那斧頭就他丟在山裏頭了,這樣回過頭來再來看這個人的時候,怎麼看說話也不像是偷了斧頭的,做事也不像是偷了他斧頭的。

這個故事,再次說明,在我們內心裏面當形成了某種主觀的判斷和印象的時候呢,其實整個世界的印象都在重組,這就是說,在我們內心為什麼要成為一個積極正向的人的根本原因。

很多人在面臨困境的時候,他都會隨波逐流順著這個困境去朝壞的方向一步一步想象下去,於是他的命運就真的墮入到了那種負面的想象當中了,在這個時候我們要做什麼?

在最困難的時候,當一個人最困難的時候,一個企業最困難的時候,他應該停下來,重新的重組自己對未來的美好想象。

把我們的意識的頻率調到正向思考的這個頻率上頭,而不是一些負面思考的這個頻率裏頭,要不然你是什麼樣的頻率,你收到的就是什麼東西。

你調到了好運氣的這個正面解釋,對世界的正面解釋這個頻率上頭,你就會過濾那些壞的、負面的那些信息那些想象,然後呢不斷地強化。

因為每一個念頭都是實在的,都最終會變成一種力量。

所謂吸引力法則,你要先學會吸引好的意象,最後才有可能變成好的現實。它告訴我們說,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一定要勇敢、大膽、具體的去想它,如果從心理學的角度上來說它是有可能實現的,是因為你越具體的想象你要怎麼樣,那麼你就越清楚的知道你在現實生活中作何選擇,於是慢慢慢慢你成為一個你想象那樣人的機會就會越來越大了,這是第一個點;第二個點,我們要特別告訴大家,我們的大腦具有某種的視覺化的特性,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去想不要怎樣怎樣,否則的話你的生活還是會朝著你所討厭的你不指望的那個方向,一步一步前進過去。對於我們人生管理也是如此。

我們如何幾於道

我們總是把時間用來後悔過去做了什麼、沒做什麼;擔心將來有什麼好、有什麼壞;得到了之後怎麼樣,得不到又怎麼樣。其實,這種念頭或者說這個念力是一種資糧,也是一種能量,但往往都消耗在這些事情上了。

紮克伯格說,他絕不花一秒鐘的時間去想今天應該穿什麼,他買一百件同款T恤,每天都穿一樣。對於他來說,穿什麼衣服一點兒都不怎麼樣,他還開飛度呢。

孔子說“用誌不分,乃凝於神”——當我們的精神聚焦的時候,是具有強大穿透力的。

陽光出來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沐浴其中,溫暖和煦的陽光讓我們覺得舒服放松。但是如果用聚光鏡把這些光線聚在一個點上,是可以燒穿一張紙的。聚到更密集的時候,是可以擊穿一層鋼板的(我聽說還有一種叫激光包皮手術的,“哢嚓”一下,就用激光就把皮包給切了)。這全都是凝氣聚神的結果。

日本有所謂的花道、衛道、劍道、和氣道,其實我覺得這些並不是日本的原創,而是禪宗的精神,莊子的精神,是道的“合一精神”。

我們如何幾於道?只有兩步:第一,盡可能把所有不重要的事情全部減掉,然後在內心戒掉自己的貪嗔癡慢疑,怨恨惱怒煩,這叫“戒”;第二,把所有的念力,念茲在茲,凝聚在一個點上,這叫“定”。

經過時間的加速度,有一天,你就會突然發現煩惱沒有了,快樂沒有了,得失心沒有了,過去沒有了,未來沒有了,甚至現在也沒有了。

還記得你高考前的那段時間嗎?每天都要摸底考,或者每兩天考一次。那個時候我們手裏拿著卷子,把精神凝聚在鋼筆上,草稿紙寫得比平常漂亮一點兒——你還記得做題是要有草稿紙這件事情的吧,很多人都忘了吧。左邊是卷子,右邊是一沓草稿紙,用於演算用的。

當我們能夠“戒而生定,定而生慧”的時候,時間就停止了,世界就空靈了,我們和它物之間的隔閡感就消失了。

找一個你愛的人,看著他,一直看著他。看五分鐘,再看十分鐘,你發現不再考慮自己是不是正對著眼,眼睛有沒有被擠到一起,眼睛疼不疼……全部都沒有的時候,你會突然發現,你和他是沒有距離、沒有分別的。甚至在一剎那,你剛說:“有水喝嗎?”他已經把水遞到了你的面前,並不是他在揣摩你,而是那一剎那間,他認為就應該喝一口水。

同頻的時候,就沒有距離感了,就沒有分別心了,因為那一剎那,彼此是不需要討論的。

為什麼有一些人喜歡愛的感覺呢?因為愛在本質上就是兩個頻率達到同頻共振以後,彼此都不累,彼此都覺得互相在給力的感覺。“好愛不累,真愛無畏”,到一定階段的時候,是不會有恐懼的。

這就是“用誌不分,乃凝於神”。

做每件事情時非常專註,只做這件事情,而且心無旁鶩,不會想這件事情有什麼好的結果,有什麼壞的結果,僅僅是專註於做這件事情。

有一個故事,弟子問師父:“什麼叫‘得道’?”師父說:“‘得道’就是劈柴、做飯。得道以前,劈柴的時候想做飯,做飯的時候想劈柴。得道以後,劈柴的時候就想劈柴,做飯的時候就想做飯。”

所有的修煉都是某種凝神靜氣的過程。就像每一個生命的過程也是某種自動自發,物質,能量,信息聚集的過程,當然死亡也是某種物質,能量,信息渙散的過程,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什麼時候凝聚?什麼時候渙散?什麼時候凝聚大於渙散?什麼時候渙散大於凝聚?我們生命就處在什麼階段,這就是節奏,也是節氣,在時間的維度上就是頻率…

如果年三十的晚上十二點為聚集點,那麼今天又處於一個什麼趨勢中?

也許你就會明白易經的六十四卦,天地星轉鬥移,否極泰來,物極必反之生生不息,如環無端…

我們一生也許都在追求夢想,或許有一天,你會懂,其實,你一生都為了符合別人的期待。你總以為愛就是被愛,她總以為愛就是做愛,在愛情中,男人的追求很簡單:吃飽吐好;女人的追求很簡單:被哄。一個女人深愛的男人,胡言亂語對女人都是最曼妙的哄;其討厭的男人,做什麼都是討厭……真愛,是一個靈魂為了成就另一個靈魂的妥協,僅此而已。對於任何規律,你只有看透它,才具備掌握、駕馭它的可能性;如果你看不透,只是看到了某個側面;那麼你的很多做法都成了碰運氣…

女人如果不性感,就要感性;如果沒有感性,就要理性;如果沒有理性,就要有自知之明。當然男人也是如此…

給大家一個建議。。。我們做的不是好女人,也不是壞女人,而是有味道的女人。有瑕疵,也有致命的誘惑。一定去感受這個定位。深刻感受。否則,是沒法讓人上癮的,不上癮,怎麼讓人要死要活的…

6

運氣這個詞語也是一個偽名詞;

對於同樣一件事情的發生,不同的人是一定有不同的看法的;

比如,媳婦跑了;

有的人覺得很悲哀,沒家了;

有的人覺得很開心,可以找小三了。 所以,如果嚴謹的說,運氣可以換一種說法。 運氣=思想誘發判斷,判斷引發行動,行動改變外境。

所以,很多人苦苦追尋的運氣,不過是現實是否契合自己預期的一種結論罷了;

但是,那本身並不客觀,但是是有跡可循的。 那麼,現在談一談運氣這個詞語的真正內涵。 什麼叫運氣,你未付出你以為的努力就得到了你預期的結果,你稱之為運氣。 但是,這裏存在一個巨大的認識誤差;

你以為的,未必是必須的;

你預期的,未必是需要那些鋪墊的。 這其實籠統的說可以是一個判斷力的問題。

比如,你渴望升職,天天加班;

但是偶爾一次,你給你老板處理了一次婚外情;

你總以為前者可以導致所謂的運氣;

但是後者卻直接導致了你升官的結果。 這是運氣,還是你弱智了? 所以,如果一個人渴望運氣的發生,必須有三個先決條件;

1、你很清楚你的目的地是什麼;

2、你很明白什麼可以導致目標達成;

3、你很努力完成了可以直接導致結果的過程。 這三點,如果你無法認知,你會把結果歸結為運氣。

如果你可以認知,其實那只是規律罷了。

所以,無力認知規律的人,無力知曉事件發展過程中的核心驅動力的人;

只能寄希望於運氣了;

但是,如果你逐漸的明白了什麼在導致運氣的發生和發展;

所謂的運氣,不過是智慧加努力罷了。

在當前知識大爆炸的時代,信息的獲取速度超過以往,久而久之,很多人自然變聰明了。

從全社會看,聰明的人一定能力不錯,但不一定是個靠譜的人,也就是人品不一定有保證。靠譜的人不一定不是聰明的人,但一定是在自己力所能及之處,是有能力的人,誠實守信的人。

現實生活中,人們喜歡聰明的人,當屬正常心理。人們可以保持聯系。但不一定會願意推心置腹的相處,主要是變數太大,不托底。而人品好,靠譜的人,自然會有靠譜的人與之相處交往。也就是企業中我們強調的忠誠大於能力。

能力可以培養,人品壞了不太好改變

比如:有的人在跟你合作的時候,尾巴夾的緊緊的,一旦不合作了,什麼惡劣的手段都會使用出來。由於聰明,穿上了一件“善良”“實在”的外衣,讓人覺得這個人很實再。但對靠譜的人傷害就太大了,他們大多不善言辭,只會用心與人相處,吃虧了,大不了講在當面。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好“欺負”“好人”。結果委屈受大了,淚水咽到肚子裏,擦幹了,還是陽光一片。

在當前這個社會,遇到靠譜這種人是求之不得的寶貴資源。他們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如果能遇到是企業中的萬幸之事,固然要倍加珍惜。

自己靠譜的一直走下去,會有很多靠譜的人和你交往

這些年體會最深的是,一個靠譜的人給你介紹的朋友,合作起來就是人品好,辦事靠譜的人。而一個不靠譜的人給你介紹一個朋友或者一個同事,也能碰到靠譜的,但需要你有慧眼,否則就只能碰運氣。

我們做事選擇靠譜,是選擇一種優秀的品質。一旦你靠譜的對待事情,你可能暫時受到傷害。但是你也能檢驗身邊的朋友或者合作夥伴,篩選掉最不靠譜的人,最後在你身邊會凝聚一團正氣。這團正氣可以使彼此化險為夷,使你坦坦蕩蕩的走下去,沒有相互的猜疑,只有全部智慧疊加在一起,一定是1+1>2的最好結局。所以一直靠譜下去,你的運氣一定不會差!

一個人靠不靠譜,其實就看這三點:“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註意分寸,節奏,頻率,能夠調頻共振,自適應。

約定時間內給到反饋

閉環思維強調的是如果別人發起了一件事,你不管做得如何,都要最後閉環到這個發起者。

尤其是面向上級時,如果上級交代了一件事,作為下屬應該竭盡全力去完成,而最後不管完成的質量如何都應該在約定的時間內給領導一個反饋,這就是閉環。

比如,上級讓下屬在一周內撰寫一個培訓方案,那作為下屬可能需要和領導對方案的內容和要求進行溝通,達成共識。

後續可能需要進行大量調研,然後撰寫符合領導要求的培訓方案,然後就通過OA系統發給了領導。

那這是否叫閉環呢?

過了幾天領導問下屬:方案寫好了嗎?下屬一臉無辜地說:領導,我已經發給你了。

這個時候,我們作為旁觀者可能突然意識到了,把方案發給領導並不是這件事的目標,而應該通過口頭或者電話方式告知領導方案已發,等領導有時間時對方案進行解讀並征詢領導的修改意見。

在這個案例中,領導也許沒有意識到閉環這樣的一個理念,但他肯定心理覺得好像這個下屬在工作中缺了點什麼。甚至他都無法直接批評,因為下屬確實把方案發給他了。

但是可能領導在無意識中對於下屬的信任和靠譜度上會打點折扣了。

及時溝通,做好階段性反饋

基於這個案例,如果領導安排你給另外一位領導發送一個方案,等你發送了以後你需要做什麼?

由於工作性質關系,經常需要和咨詢公司溝通合作。

有一個顧問的溝通過程讓我很感動,每次他有需求問我檔期後,不管是後期這個項目有沒有成交都會給我一個答復,甚至如果沒有成交的話還會告訴我原因。

在合作過程中,會對行程、餐飲、天氣等信息及時告知我。

給我的感覺就是這位夥伴非常靠譜,其實這也是工作中的閉環。

當然這也是做人做事的本份,讓別人和自己的信息同步,同頻共振,也是某種自我展示,以及表達某種姿態,進度,用心。

本質來看,閉環思維強調的不僅僅是責任心,更強調團隊配合和人際敏感性。

不僅僅是完成事情本身,更需要心裏裝著與此相關的人。

能夠洞察到相關者在每個階段對事物的關註程度和相關訴求,尤其是在結束時能夠給對方一個答復,讓其也在這件事上閉環。

7

春耕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棲.二十四個節氣,這些都是認識到自然法則而出的道. 牛頓定律也只是牛頓發現了自然的規律而出的法而已.聯系到現如今的成功者們,無一不是發現,學習了某個或某些特定事物,行業,區域的規則規律,從而順勢而為,達到一定的事業成就的.

所以,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功,必須要去發現,認知,學習.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掌握規律,規則,結合自身的條件,運用規則,規律,從而達到成功,比如說,你知道如何做菜,那就從事飲食行業最為順風順水.如果你窺見某些股票的規律,那可以嘗試金融方面的事業,如果你擅長計算機語言,那麼,軟件開發會帶給你成功的未來.

但一切都先去了解,認知,學習自然中的規律規則,道法自然,自然就水到渠成。

那麼我們就應該知道自己是個什麼玩意?人性是個什麼玩意?人類社會是個什麼玩意?自然又是個什麼玩意?自然規律又是個什麼玩意?然後就是如何利用,掌控,主導我們的命運。

這才是走運的正確打開方式。

對於不能理解韻律的人,跟著別人的節奏起舞也不失為一種方法,至於能跳到哪裏就得靠碰運氣了。

人是懶於動腦、勤於動心的,喜歡把某個條件放大為成因的全部,這樣容易比照,容易獲得信心。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大家都是人,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事實不是這樣的,別人能做到的我不一定能做到,‘都是人’只是其中的一個條件,只有我具備了別人能做到的全部條件,我才可能做到,而事實上我很難悉數復制別人的條件,只有根據我的條件去做我能做到的,才是不脫離實際的。而條件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之下的復合效應的加持。

什麼叫摸著石頭過河?就是摸對了過去,摸錯了回來。你不伸到水裏摸摸,你怎麼知道能不能過去?解放思想,就是要扯下裹腳布,邁大步子,早點出錯,早點改正。這才正確的學習,成長過程。

當我們有一天,明白了一些事理,規律,法則,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我們就有可能把握它,掌控它,主導它,使用它。

啥叫命運呢?除了不可抗拒的外力之外,剩下的不就是多出點錯與少出點錯的區別嘛,對於這個世界,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可能少出點錯,好運連連。你以為呢?

所以我的選擇不是讓我跟別人一樣的,也不是讓我跟別人不一樣的,它不以一樣不一樣為判斷,它是讓我立足自身的條件,以自身的條件可能為判斷。

一青年向禪師求教: “大師,有人說我是天才,也有人罵我是笨蛋,依你看呢?” “你是如何看自己的?” 禪師反問,青年茫然。 “如同一斤稻谷,在炊婦眼中是幾碗米飯;在制餅者看來是餅幹;在釀酒商眼中又成美酒;在農民手裏就是種子,希望,就是明年的收成。稻谷還是那稻谷。同樣,你還是你,有多大出息,取決於你怎麼看待自己”。青年豁然開朗。

所以永遠要記得你的天賦是什麼,而不是你哪兒很垃圾。一個人要成功,永遠是個人的天賦符合了社會的某種趨勢,契合了市場需求,契合了人性弱點,而不是追逐完美,適應廣泛。

重要的並不是你是誰,而是,你要成為誰。來重新組織你應該,做什麼人,交往什麼人,遠離什麼人;來定位你要去哪兒?什麼人適合你?什麼方式符合你?什麼趨勢值得利用。

8

對抗什麼,便是給予什麼力量; 接納什麼,就是讓自己更強大,也就無限了。 你經商也好,悟道也好,追愛也好; 那都不是讓你更蒼白,而是讓你更豐盛。

一個人,總是對新知識有了足夠的好奇,但是都是浮光掠影;猶如總是談戀愛,從來不結婚,這不是耍流氓是什麼……你是懶得看的,你已經愛上了尋找,不停的尋找,答案,對你是毫無意義的。你通過自己淺薄的理解能力,捉急的智商,讓自己打到了高潮;但是,當你放下書本,下一秒依然身不由己的浮沈和悲歡。那種智慧,有個毛用。佛如果不能普渡眾生那又有何用?學習不能成長自己,成就生命,哪有何用?當然如果你只是在用來打發時間,無可非議,那就是你的命運,好好享受它。

我們在這個可以變現的世界裏,學習的任何東西,都要要求它們有變現力,沒有變現力的話,學富五車,也不過是空學問,講起來頭頭是道,但對這個物質世界沒有變現力 腳踏在土地上,地上會略踏實一下,這就是變現力 我們就要要求這樣的變現力,否則的話,白學了,不如不學,空添了思想的負重。

人一定要在現有的體制、社會環境、政治制度下努力發展,取得成功。

我們從另外一個比較正能量的角度來看,你發現了什麼?你發現其實一個下級,你要想把你的事情做好,是有很多的技巧可言的。你可以掌握主動性,你在一個被動的角色,如何發揮你的主動性,這就是為臣之道,也是為官之道。

於是,釣情就變得很有趣的一件事情了。曾經還在微博上,我看見過一個朋友講過一個故事,他說他的秘書,有一天來辭職,說,“我是一個研究生,天天幫你貼發票,報銷,沒成就感。”於是,這個老板就跟他的秘書說,你知道當年我是怎麼做秘書的嗎?我把老板最近三個月要報銷的發票一貼,發現老板通常去什麼級別的酒樓吃飯,最喜歡去的是那幾個酒樓。然後,他的時間是怎麼安排的,通常是什麼樣的人,去什麼樣的酒樓,什麼級別的人,心裏就有了個譜。而且,去了酒樓之後,通常點的最多的是哪幾十個菜,根據什麼時令。他經過統計觀察之後,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大概這個老板是什麼樣子的。結果後來,當這個老板再去點菜的時候,還沒有確定的時候,哢哢哢……點那個酒樓點什麼菜什麼,全部安排好。他的老板覺得非常詫異,你怎麼能夠有這麼好的這種判斷力呢?他說其實完全是在幫你貼發票的過程中貼出來的。這就是為官之道了。

於是,後來那個人就迅速的從一個秘書,自己也變成了一個公司的領導人。

你想想看這是一個多麼有趣的事情。其實大部分我們年輕人,在家裏面父母是不會教你這個事情的,到單位也沒有人教你。如果你天賦好,你聽了今兒給你講的這些東西之後,也許你會發現說,一個人從官到變成未來的領導人,這個過程當中除了運氣以外,很重要的就是你的心法,這個心法就是如何在被動的位置上做主動的事情。

你要明白一點,在你缺乏足夠的氣場之前,你應該事事從別人出發,以別人為基本點,忘記你自己。當你有了平臺、高度、資源、氣場、氣質之後,你才具備灌輸的條件;你的話,別人才有思考的動力;你,才可以讓你的思想產生力量。

人生要做大概率的事,這就是走運!

譬如在這個人間,金錢本身是一種價值衡量尺度,一個人追求金錢,應當是作為充分生活過的證據,一個融入環境的坐標,一個價值實現的路徑。實現財富正常累計並且可以不被財富奴役的人,才算剛剛開始成為了一個成熟的地球人,因為,他開始接納這個星球,通過接納其體系核心。接納便可以放下,然後,開始自由。

因為別人可以包容你,所以你溫暖;因為你們彼此平等,所以你有出離感;因為你可以包容別人,所以別人溫暖。所有的痛苦憂愁,不過來自於缺乏足夠的交集;增加交集,要麼簡化你自己,要麼豐富你自己;一個是尋求被寵愛、包容;一個是主動的兼容、懷柔;選擇不同的道路或者方式,一樣都可以達成目標。

話說真正的愛情,是讓彼此更自由,而不是相反。你可以看穿多大的偽裝,就可以得到多少的自由。誰又進了誰的懷抱尋找溫暖,誰又是誰的救世主,誰又用悲傷的自己,詩情畫意了別人的溫柔。 讓風塵刻畫你的滄桑,我的笑顏。既然目的已經明確,那麼去那裏修行不再關鍵;你看,路邊的牽牛花,開出了生命的顏色…

如果我們想愛則哪裏都可愛,如果我們想成長則事事可以成長。

四萬八千法門皆可入道,各憑天賦異稟入道,度人度己,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己的捷徑,利他就是某種方便法門。也許有一天你會懂得。

道就在哪裏,不來不去,這裏人來人往,也許我們有緣,話說五百年的修煉才能換得一次回眸,那麼如果你有所感應,請多多指教,教誨別人,也是提高自己,更是某種功德無量。

釋迦牟尼佛向一位農夫托缽,農夫卻對佛陀說:我耕田種谷,所以有飯吃。你不耕田種谷,何以要飯吃?佛陀說:我也耕田種谷,我是在所有的眾生中種田,播下善種子,善根會發芽茁壯,而你布施給我,就像是在種福德田,當我度眾生時,你的供養便在其中。心是一塊田,種什麼,得什麼。

文章最後分享一個故事: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則寓言,講了一個牧羊少年追求夢想的故事:

西班牙牧羊少年聖地亞哥接連做了同一個夢,夢見埃及金字塔附近有一批寶藏。

少年賣掉羊群,歷盡千辛萬苦一路向南,跨海來到非洲,穿越撒哈拉大沙漠,在一位煉金術士的指引下,終於到達金字塔前,卻被告知此處根本沒有寶藏,真正的寶藏,在他原來牧羊的地方。

故事很戲劇,但內涵卻很深刻。在這部被稱作“改變了很多人一生”的文學著作當中,充滿了各種哲學思辨的意蘊。

我們來分享3點對我們的人生具有極大啟發意義的哲學道理。

01 “一切過往,皆為序章”,好的壞的,都要接受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開端,聖地接連做了兩個相同的夢,夢裏有人告訴他金字塔下面有寶藏,讓他去找。

他把這個事情告訴了一位老人,老人說,你要去尋找這個寶藏,不過,在追尋的路途當中,你的身邊會出現很多的事,這些事,都是一種“預兆”。

“預兆”是什麼呢?就是指發生在你身上的那些好的或者不好的事情給帶給你的象征意義。

在尋寶的途中,聖地亞哥接連遇到了很多事情,有非常倒黴的,比如賣羊的錢本來當做路上的盤纏,卻被壞人騙走;遇到商人和商隊的戰鬥;也有非常幸運的,比如被水晶店的老板收留,在那裏打工,一年時間賺回來兩倍的錢,並且還在路上遇到了真正的煉金術師為他指點迷津。

當聖地亞哥“倒黴”的時候,他牢記一點,這件倒黴的事只是一個“預兆”,是下一個事情的原因,老天讓他去尋寶,讓他告別牧羊人的生活,因此也要告別賣羊得來的錢財,所以他很快就調整好了心態,並沒有過多地埋怨、指責或者沮喪。

而當他在水晶店賺回雙倍的錢財的時候,他本可以坐享其成,好好享受生活,但聖地亞哥卻想,這也只是我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的一種“預兆”,

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事件,是一個接一個的際遇,我不能懷揣著自己掙到的錢回到原來的國度,回到我原來的舒適區,再買一群羊繼續做一個牧羊人,我要繼續往前走,直到達成我的目標。

因此,所謂的一個又一個“預兆”,並不是最終的結果,而只是你到達目標的路途中的一個插曲。

終於,牧羊少年聖地亞哥到了他夢寐以求的地方——金字塔旁邊。

不幸又發生了,在那裏,他遭遇了一次洗劫,不僅沒有找到寶藏,連煉金術士給他的那塊金子也被搶走了,劫匪走之前還告訴他——別癡心妄想了,這裏根本沒有什麼寶藏。我從前也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牧羊的草原那裏有寶藏。

聖地亞哥此時終於明白,他經歷的這一路波折,最終還是回到了原點。最後,聖地亞哥找到了寶藏,隨之而來的是他的認知也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閉環。這是一個有著質的飛躍、完全不一樣的認知起點。

我們的人生也一樣。

每個人都必然會在整個的人生當中遇到這樣或那樣的事件,知道這只是生命長河中的一個小“預兆”,那麼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好的或是不好的,

只要持續往前走,都要比停留在這件事情本身更重要,而且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收獲的,可能比“寶藏”本身還要多,因為我們的認知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一次又一次躍遷。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寓言小說,也可以說是一部哲學啟蒙小說。吳伯凡老師對它的評價是:它通過一個看似荒誕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關於命運和機遇的真實認知。

有人說,聖地亞哥的寶藏是“天賜”的,因為是夢給了他警示。

但同樣的警示也給了另外一個人,就是在金字塔下毆打他,搶走了他的金子,並且撂下一句話的人,那個人說:

“我打你是想提醒你,不要被那些幻念所驅使,想當年,我也做過一個夢,夢見海那邊的一個破教堂的院子裏有一棵無花果樹,下面藏著一堆金銀財寶。

我就不像你,傻乎乎跑那麼老遠去找自己的夢。”

牧羊少年歷經千辛萬苦,看起來一無所得,最後只得到了這樣的一句話,但事實是,他一下子明白了!所有經歷的這一切,只是為了告訴他,真正的寶藏在哪裏——他回到了他做夢的那棵無花果樹下,把財寶挖了出來。

保羅?柯艾略用心良苦地通過一個曲折離奇的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叫天賜良機”。

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天賜良機,只是有人主動把握可能出現的機遇的人。

聖地亞哥和另外一個人都得到了上天賜予的“夢境”,即一個找到寶藏的機會。

而兩個人的不同之處在於,聖地亞哥當真了,那個劫匪卻嘲笑他“傻乎乎”。

於是,聖地亞哥找神婆解夢,找老者敘述,其實內在他已經有了一個結果, 只是在尋找一種證明,來促使他完成自己的這個“天命”——在小說中,“天命”一次出現了很多次,尋找寶藏便是牧羊少年的天命。

在這個夢的影響下,少年放棄了他現有的平靜生活,賣掉羊群,從西班牙,穿過茫茫沙漠到了非洲。

剛上路沒多久,錢被截走,羊群也沒了,一無所有的他覺得自己被這個“天機”給耍了,失去了原有的一切,“墜入了痛苦的深淵”。

後來的故事我們就都知道了,經歷了一系列的“飛來橫禍”還是“飛來橫福”,牧羊少年最終達成了自己的願望。

那麼,這個機會真的是天賜的嗎?

結果很明顯,我們不能用單一的視角來看待機遇,因為如果你不去抓取,不去努力,那麼任何的“天賜良機”都將成為空談。

就像我們常說的那句話,機遇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是還有一個層面,機遇還留給那些,願意相信它是機遇的人。

劫匪不相信這是改變他命運的機遇,因此他最終還是個劫匪。

而由這個機遇所帶來的一連串事件,不斷地發展,最後才形成了一個結果。

這個結果可不是老天賜予的,這個結果是聖地亞哥一步一步走出來的。

就像吳伯凡老師說的那樣:

“機會”不是一個對象,而是一場遊戲。你是這個遊戲的主人,是整個一連串事件的編劇、導演、演員。

在這個意義上說,“良機”根本不是“天賜”的,而是自己創造的,是自己不斷進入一個又一個的遊戲,經歷一個又一個的事件,最後形成的一個結果。

“良機”的真正出品人不是老天,而是我們自己。

真正有用的道路,是從無數的謬誤中淘選出來的

現實中有很多人,都渴望上天能給他指引一條正確的路,最好是既快又對的路。

然而答案卻是不可能。

英國作家萊姆寫過一篇文章說:

歷史上有很多的重大改變,常常是由一些看上去像傻子一樣的人促成的。

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愚人”和“傻子”,是因為他們所認定的路徑在很多人看來是錯誤和可笑的。

聖地亞哥就是這樣一個傻乎乎的人。沒有尋寶地圖,沒有具體的路,只有金字塔這樣一個大致的方向,於是他在心中為自己繪制了一幅心靈地圖,然後按照這個心靈地圖去尋找他的寶藏,或者叫做他的夢想。

金子塔下有寶藏嗎?沒有。寶藏在他的出發點,在他每天守候的羊群那裏。但是他一開始,卻離開了這個地方,賣掉了羊群,走了一條積極艱難又迂回曲折的路,才最終又返回到原點。

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一條多走的路,因為他在原點轉身挖下身後的地方,就可以拿到寶藏。

但這就錯了,因為他不經歷這一路的曲折磨難,不經歷對於“預兆”的理解和堅持,不經歷對於“天命”和“責任”的篤信,不經歷這一條看起來多余的“繆途”,他就永遠不知道寶藏在哪裏,也永遠不能知道自己的認知可以隨著一路的磨礪可以達到什麼樣的程度。

所以在小說的最後,聖地亞哥一下子明白了,他明白的不是寶藏究竟在哪裏,而是在追逐天命和夢想的路上,如果不經歷謬誤,就無法得知真理。

《認知方法論》中說:

謬誤如同是一張提供錯誤路徑的地圖,你選擇了它,會遭遇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但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讓你意識到這是一條錯誤的道路;我們也可以把謬誤理解成一棵樹:

你要的是真理的果子,而果子是長在樹上的。如果你拒絕了這棵樹,你也就拒絕了樹上的果子;如果你拒絕了這條看上去充滿著謬誤的路徑,你也就拒絕了埋在路徑上的藏寶圖。

也就是說,在人生有限的道路上,我們不能拒絕錯誤,不能拒絕那些看起來彎曲的道路,因為道路的另一頭,很有可能藏著我們人生的寶藏圖。

從生到死,開始到結束,生命在其中,體驗在其中,經歷在哪裏其中,意義在其中……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一部文學小說,又是一部絕佳的哲學啟蒙讀物。保羅?柯艾略在小說中提到:“在人生的某個時候,我們失去了對自己生活的掌控,命運主宰了我們的人生。這就是世上最大的謊言。”

願你我都能從這裏得到啟示,早些出發上路,明白人生的意義,找到自己生命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