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找周公解夢夢到冬瓜是什麼樣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記者:許珂

肖月生(資料圖)

2014年,肖月生萌生抄《現代漢語詞典》的念頭,起初的目的只是為了練字,但他很快發現詞典中存在許多錯漏,便增添了為其挑錯的想法。於是,他一邊抄、一邊找錯、一邊寫修訂小論文,並錄其前600余篇輯成《說字解夢》這本專著。近日,青年書法家肖月生做客國學講座,圍繞抄學《現代漢語詞典》和創作《說字解夢》的苦樂與心得展開漫談。

“中國夢的實現,其中一個步驟就是2035年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國家要現代化,沒有語言的現代化怎麼能行?語言要現代化,則務必從《現代漢語詞典》的勘校入手。所以,解說《現代漢語詞典》的字、詞,終極意義在於助推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對於寫這本書,肖月生一直有自己的想法。

漢字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縮影

漢字不僅積澱著中華民族的睿智,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靈魂,而且歷史悠久,它記錄和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明,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縮影。

魯迅先生曾說過漢字有“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意美以感心。

音美以感耳。漢字是一字一讀音,每個讀音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聲調,這樣在閱讀的時候,就有了高低起伏、抑揚頓挫,在這個基礎上投入感情去朗讀,有變化,不生硬,很耐聽,容易打動人心。特別是用漢字寫成的詩歌和詞,有平仄的節奏錯落,有聲律的相互交錯,有速度的緩疾變化,就更富有音樂美了。古人喜歡吟誦詩詞,且搖頭晃腦、引吭高歌,那種怡然自得、無限陶醉,不正是音樂美的最好見證嗎?現代資料顯示,由於漢字語音響亮清晰,沒有清輔音,所以漢字在“人機對話”方面占有優勢。這更是漢字音美的最好證明了。

形美以感目。漢字是方塊字,這種“方”蘊含著中國古代先哲“天圓地方”的思維認知,有思想之美。漢字有左右結構、上下結構、包圍結構和獨體字結構,蘊含著中國哲學的中和、謙讓、對稱、均衡等,有濃郁的民族美的特點。它還有書法之美,大篆小篆的古樸優雅,金文甲骨文的厚重凝重,楷書的中規中矩,漢字的線條與西方文字不同,漢字有頓筆,有提筆,有挑筆,有迂回之筆,有橫平豎直,有框架結構,還要在其中傾註一種獨特的內蘊和氣象,或坐,或臥,或走,或跑,或端莊,或大氣,或峭拔,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漢字了,而成為了富有生命色彩的藝術品,書寫者成了美的創造者,閱讀和旁觀者成了美的欣賞者,創造一種“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的審美格局和賞心悅目。

意美以感心。漢字總量有八九萬字之多,而表意卻非常精微、細膩、準確,甚至有一種只有用心品味才能捕捉到的深刻和入心入魂。同樣是表述一個意思,善於用多層面、多角度、多維度的層面來描述界定,凸顯漢字造詞造字的思維縝密,形象準確,言有盡而意無窮。比如一個“看”,可以用“觀、視、望、瞰、瞧、瞅、瞄、瞥、覷、窺”等來描述。寫作者在寫作中不斷揣摩和品味,“揣摩”和“品味”的過程,就是不斷升華的過程,讓簡單的文字生出更多情趣,以及悠遠的想象空間。所以,中國人,包括很多老百姓都喜歡“咬文嚼字”“遣詞煉句”,通過這種咀嚼、品味、錘煉,讓漢字的意境美,沈澱到內心,衍生出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深層的陶醉和美感。

重編《現代漢語詞典》迫在眉睫

“語言是思維的外衣,漢語的粗糙是由於形象思維的固有局限所導致的。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相比較,有四大固有局限:有盲區、有漏洞、有死角、表面化(模糊與粗糙)。”肖月生如此認為。

比如,《現代漢語詞典》808頁一個詞語“連褲襪”釋義為“供女性配裙裝穿的連腰的襪子 ”。一般人看不出它的瑕疵,但肖月生馬上條件反射地鉆牛角尖男性不能穿嗎?女性只能配裙裝嗎?一查資料得知,男士穿連褲襪也並不少見,一是可以用來保暖,改善血液循環,二是用來防止蚊蟲叮咬。伊戰期間,美國士兵對付討厭的沙蚤就離不開連褲襪。現漢把連褲襪說成是女性的專利,美國兵能答應嗎?至於“配裙裝”之說更經不得推敲,連褲襪怎麼穿都有道理。這正是理科邏輯對於語文邏輯的敏感與指導作用的體現。

經過一系列地比對分析,肖月生總結歸納得出:現代漢語的發展受到了科學性、嚴謹性、規範性等方面漏洞的限制。

首先是科學性欠缺。一是跟不上時代,釋義明顯“過時”。比方“光”釋義為“照在物體上使人見到物體的東西”,這顯然是2000年前《說文解字》時期的認知水平。二是重經驗而忽視學科概念的科學性。比方壓力與壓強、質量與重量等概念,在物理學中是完全不同的科學概念,但現漢的釋義卻堅持經驗上所說的“血壓指壓力”“桿秤稱重量”等說法。三是有的字詞的釋義明顯違背事實與規律,存在認知盲區。比方煮豆漿應該以煮“熟”為要,但現漢卻說煮“開”即可。豆漿會“假沸”,沸騰了不過八九十度(這是物理常識),八九十度的豆漿未熟,有毒!又比如“高寒”有兩種情形地勢高、緯度高,可現漢卻忽略了“緯度高”。

其次是嚴謹性欠缺。一是歧義叢生。既有語法導致的歧義,也有邏輯導致的歧義,令讀者一頭霧水,只能憑生活經驗“猜猜猜”。然而對於沒有相關經驗的讀者或者是未來的機器人而言,歧義註釋無異於瞎子點燈。二是釋義不準。比方“恩人”一定是對自己有“大恩”的人嗎?不論恩之大小都是恩,都得湧泉相報。三是概念的外延與內涵含糊不清,或者該同一的概念卻不能確保同一。比方現漢說“冬瓜表面有白粉”,這個表述有歧義,因為現漢收錄的“白粉”被釋義為“海洛因”,冬瓜表面有“海洛因”?冬瓜表面當然不會有海洛因,是現漢不嚴謹導致的歧義。四是區域性差別、方言差別兼顧欠缺。比方“豆渣”在北方盛產大豆的地方或許用作飼料,但在南方大豆較少的地區,豆渣可是一道不可多得的美味菜品,可現漢卻直接說豆渣“可作飼料”,這讓吃著豆渣長大的南方人情何以堪?

再次是規範性欠缺。一是“度”的把握隨意,特別是釋義的深淺、篇幅很隨意,比方同為學科術語,長的三五百字,短的三二十字。另外舉例的多少也很隨意,多為就米下鍋,多的七八個,少的一個也沒有。二是數字與標點的使用隨意性強,有的同一句話中文數字與阿拉伯數字混用等。三是同義詞、近義詞等的表述不一致(釋義、體例與格式等都存在不一致的情形)。

最後是明顯的差錯。既有釋義的差錯,也有邏輯的差錯,還有編校的差錯,還有習慣用語導致的差錯。比方“二”與“幾”是不能並列的,但現漢卻很多地方出現“二”“幾”並列。又比方直接引用與間接引用相混淆、相互解釋等低級錯誤也多處存在。

由此可見,要實現國家現代化,實現民族復興,思維與漢語的現代化是必不可少的。

因為,面對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我們要跟機器人無障礙對話,這就要要求我們學會嚴謹的思維,給出精確的語言和精確的指令。這是未來智能時代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達到的要求。

補短板、驅雙輪、強抓手對此,肖月生建議,在國民教育體系中,要加強國民的抽象思維訓練,特別是要開設系統的形式邏輯課,要以語言邏輯為有形抓手訓練國民的嚴謹邏輯,取消分科教育,實現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嫁接”與“共振”。(編輯:謝丹 責編:雷昕 三審:李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