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房子高了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拍出來就已經贏了!”

“這就是販賣焦慮!”

以上,是對同一部劇的兩極評價。

五星和一星在激烈碰撞。

聽到“生完孩子回來,還有她的位置嗎”“已婚未孕,都不愛要了”,國產劇有這覺悟讓人刮目相看。

借大女主的殼,大肆販賣容貌焦慮生殖焦慮……

你聽出來了,關於女性話題。

一提起它,網絡情緒就易燃易爆炸。

這幾年,圍繞女性話題創作的劇也越來越多,但效果呢?

Sir不得不說,多數都還停留在速成創作的階段。

它們應邀而來,但除了附和,似乎都沒找到自己究竟要表達什麼。

Sir就從一部新劇開始說——《我是真的愛你》。

01

又是時下最流行的三線平行的結構

一個不婚主義蕭嫣(劉濤 飾)。

一個職場媽媽陳嬌蕊(王媛可 飾)。

一個全職太太尤雅(李念 飾)。

涵蓋女性在職場、家庭中不同的處境。

在題材上填補國產劇的空白,讓人挺好奇。

但幾集過後,Sir卻感覺越來越……耳熟。

因為同樣的話,你絕對在網上聽過不止一遍了。

只有女人才能了解另一個女人的艱難

只有女人才能真正幫助另一個女人

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使命

這個時代女性的使命

可不只限於生育了

當男人真好

隨便帶帶孩子

全世界都誇

Sir倒不是質疑這些話說得不對。

相反,就因為它太對了,對得像剛從10w+網文和微博熱搜摘抄下來的金句。

什麼是金句?

是對現象的總結、提煉。

但影視劇,不該是鸚鵡學舌、尋章摘句,而是用生動的細節,去還原出具象的現實。

同樣的情節。

日劇《坡道上的家》。

表現丈夫在育兒中的缺位。

是呈現父親邊睡懶覺,邊抱怨孩子的哭聲。

是拍他下班回家就變成大爺,寧願玩手機也不聞不問的樣子。

同樣表現產後溢乳。

電影《女人的碎片》怎麼拍?

先是疑惑,低頭看了看。

然後尷尬,不知該如何遮掩。

最後是悲傷。

她的女兒剛生下來便夭折了,乳汁成了多余的分泌物,你以為可以忽略它的存在,但它總是不知不覺地溢出來

就像心底的悲傷一樣。

沒有多少誇張過火的表情,卻演出了一個女人內心豐富的層次。

再看《我是真的愛你》呢?

發現自己溢乳後,陳嬌蕊六神無主,衝進衛生間。

把衣服脫下來,歇斯底裏地搓洗。

發現洗不掉,歇斯底裏坐在地上哭泣。

等一等,如果觀眾眼睛還好的話,你這外套本來也看不到汙漬,現在越洗不是越濕了嗎?

衛生間人來人往,本來沒發現的也都發現了。

你著急洗它,洗它幹啥?

Sir只能理解成,她是對生育,以及生育帶來的生理特征,有著本能的厭惡。

《我是真的愛你》不自覺地,用二元對立的方式,制造衝突。

過去的電視劇,黑白二元的是瑪麗蘇女主和心機女二, 是苦情媳婦和惡婆婆。

只不過現在那個可怕的“反派”,變成了——生育話題。

懷孕了,要像諜戰劇一樣瞞著公司。

同事拜訪,讓老公把孩子藏起來,打扮得和都市麗人一樣,好像穿得家常一點,客廳有半片尿布,給孩子餵了半口奶,面子都蕩然無存。

且不說外界如何看待女性。

這個角色本身,就把成為母親,當成一件丟臉的事。

沒有說女性一定要生育。

但問題是,電視劇從來沒有解釋清楚,為什麼這個女人如此不想當母親,又自願懷了孕當上了母親。

就當Sir完全(冒著被罵直男癌的風險)沒有辦法共情這個角色的時候。

好家夥!

看到了12集,敢情這劇根本就沒想讓你共情她——前腳。

她的競爭對手蕭嫣心無芥蒂,girls help girls,幫她租房子,趕走上門騷擾的前夫,甚至在法庭上作了偽證給她爭奪撫養權。

後腳。

她在法庭上說前夫家暴,其實是誣陷。

借著上產後瑜伽課的機會,和公司老總的太太搞關系,最後擠掉了能力更突出的蕭嫣,成功上位。

別的女性題材,如《82年的金智英》或《坡道上的家》,展現的都是家庭女性“無理取鬧”和崩潰背後,更加隱蔽的不公對待。

而《我是真的愛你》呢?

打著女性題材的旗號,結果卻是她“無理取鬧”,她崩潰,都是因為……

她作,她心機婊。

主角蕭嫣才是絕對正義,她單身貴族,獨立女性,還熱心善良。

又回到了國產劇的老套路

白蓮花和壞女人。

職場如宮鬥。

在國產劇的女性話題中。

Sir看不到女性,只看到話題,和話題背後流量。

看不到關懷,看到的滿是算計。

02

國產劇拓寬女性角色的類型,展現新時代獨立女性,是沒錯。

也是觀眾的一大期待。

但這幾年,總感覺國產劇的獨立女性,不太對路。

越瑪麗蘇,就越獨立。

《我的前半生》。

羅子君,高學歷高顏值,畢業就做全職主婦。

活了三十三年,從沒想過要靠自己。

離婚後,要獨立的她靠著閨蜜和閨蜜男友,獨著獨著,終於把閨蜜和閨蜜男友都“隔離”了。

《北京女子圖鑒》。

小鎮女孩陳可依,孤身到北京打拼。

第一份工作,是一個想占她便宜的老鄉介紹的;第二份工作,是偶然認識的富二代老總介紹的。

也許收到了女觀眾寄的刀片。

這兩年,國產劇顯得更用心了。

總算認可了女性在職場上的能力。

然後又陷入了某種怪圈:

越完美,越獨立。

《我是真的愛你》,單身貴族蕭嫣。

天天說,真愛只有自己,堅決不生孩子。

她眼裏的女性互助,等同於藐視對方智商的施舍。

明明知道老板更偏向自己團隊的方案,居然就因為無心知曉對手是孕期媽媽,就將母嬰項目拱手讓人。

然後再搭配一句沒頭沒腦的:只有女人能理解女人的困難。

在國產劇編劇眼裏。

女性的生存環境,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烏托邦。

真正戳中人的女性劇。

都不會美化女性遭遇的真實困難。

反而給你看到,女性在泥濘中匍匐前進時最狼狽、最無助的模樣。

美劇《了不起的麥瑟爾夫人》。

故事一開始,蜜琪是全心全意的家庭主婦,鞍前馬後伺候丈夫。

跟羅子君很像,但一點都沒有她的“好運氣”。

丈夫出軌,回娘家求安慰。

媽媽第一句是,你做錯啥了?!

爸爸馬後炮地數落“一開始就看出兩人不合適”後,又對蜜琪說,你打扮一下,穿上喬爾最愛的裙子,找他回家,當一切沒發生過。

無論如何,你需要一個丈夫

跑到酒吧喝酒,喝大了,不聽話地跑到丈夫常表演的酒吧裏,開始登臺吐槽。

就此開掛逆襲?

才不會。

60年代,脫口秀是男人的天下。

一個女人要殺出血路,只能拿自己最真實的痛苦和醜態開涮。

於是她的段子,全是嘲諷自己的前半生。

《傲骨之戰》。

黛安破產失業,孤立無援。

作為一枚剛硬女強人,她也忍不住哭了。

這時,出過軌的丈夫安慰她:我是你的朋友。

聽完這句的黛安,反倒不哭了,她擦幹眼淚,站起來,堅定地要求離婚。

為什麼?

她不需要被可憐。

尤其在對方和自己感情破裂的情況下,那他的任何示好,都是從高至低的施舍。

而她無比清楚,這種幫助會讓你快活一時,但也是與自我撕裂的開始。

這才是一個具備獨立人格的人,應有的權衡和清醒。

03

Sir理解,好的女性角色,應該是

剛柔並濟,有血有肉。

但這一點在國產劇上,似乎又被完美地誤解。

在他們的世界觀裏。

剛柔並濟,就是一個女強人,事業上如魚得水,情感上一片空白。

去年的翻拍劇《誰說我結不了婚》,原版日劇名為《我選擇不結婚》。

別人的價值觀是:

女性的婚姻,不該受年齡和輿論的影響。

結婚和不婚,都是自由的權利,主動的選擇。

翻拍後的價值觀是:

哼,說我結不了婚?我就結給你看!

程璐,女編劇一枚。

事業上是很獨立。

感情上,卻是一等一的傻白甜。

遇到男人不會說話,不會拒絕。

找到真愛是值得開心。

可為什麼女性在個性上的自我成長,都得靠白馬王子呢?

更讓Sir不解的是。

一部拿“不結婚”說事兒的劇,居然處處透露著直男勸婚的氣質。

獨立的本質,是為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埋單。

但在這部劇裏。

一句句蒼白的臺詞,除了上個熱搜,幾乎沒有別的功能。

劇中程璐。

面對外界對大齡青年的刻板印象。

別說懟回去,連積極思考都沒有。

一群挑白菜似的征婚大媽,評價她:

沒結婚、長得也漂亮,但年紀一大就是郊區房。

她想也沒想,默默認了:

郊區房也是房呀

得知連媽媽改嫁去美國,自己還沒人要,吃個壽司都要顧影自憐:

像是旋轉壽司上又不新鮮的那一碟

沒人挑選

最後只能等待著被丟進垃圾桶的命運

獨立,無關性別。

獨立的根本,是擁有人生的選擇權。

重點不在於選擇的“結果”,而在於選擇的“過程”。

閹割女性咬牙奮鬥的細節、放大她們情感上的缺口,都是虛偽的迎合。

再剽悍的人生,都不可能百分百做對題。

但獨立,一定是做題時,不隨便因為他人,就變成自己人生的“墻頭草”。

什麼才是真正的剛柔並濟?

《三塊廣告牌》的女主。

她簡直是一人分飾兩角!

有時候,她是堅硬的米爾德裏德A。

面對迎面飛來的玻璃杯,也沒有表現出一點驚恐的神色。

有時候她是柔軟的米爾德裏德B。

面對迎面噴來的鮮血,一臉憐愛,嘴裏脫口而出“寶貝”的稱呼。

但更多的時候,她是兩者的混合體。

這要說到電影出現在米爾德裏德身邊的,三只動物。

一只是米爾德裏德在廣告公司窗臺上的甲蟲。

她一邊板著臉回答廣告小哥的問題,一邊伸手把躺著的甲蟲扶起來。

一只是和米爾德裏德聊天的小鹿。

她說小鹿說不定是自己女兒的“轉世”,但馬上打消了這個念頭。

柔軟的笑容,變成堅硬的憤怒。

還有一個動物,它沒有以實體出現,它來自米爾德裏德兒子的口中:

“鳥會得癌癥嗎?”

當然說的是得癌的威洛比警長,一向強勢的米爾德裏德突然語塞。

《山海情》。

不以獨立女性作為賣點的良心劇。

卻拍出了秒殺各種職場劇的女子力。

李水花,她的命運,是被壓縮過的。

父親因為一條驢、一口水窖,就把她許給素不相識的男人。

起初,她不情願。

因為不忍心父親被欺負,她只好回家,接受這樁婚姻。

表面看,這是水花的軟和妥協。

但一個生命力旺盛的女性,就是在困難的絕境,能盡可能地硬起來。

為了更好地生活,水花拉著拖車載著殘疾的丈夫和女兒搬到吊莊。

漫天的戈壁中,一個人拖家帶口走了七天七夜。

註意,值得贊美的不是苦難。

而是水花面對苦難迸發出的韌性。

當村裏的年輕女生糾結:要等心上人回家,還是出外打工?

水花眼神篤定,語氣認真:

自己出門掙錢 見世面最重要

當她看到年輕人的自由戀愛,談起對女兒的期望。

水花眉飛色舞,難掩激動:

好好戀愛 好好念書

這些話,很小很平凡。

卻比很多女性劇的獨立宣言,都擲地有聲。

因為話中蘊含的力量,不僅來自“心比天高的女性”;

更來自一個願意獨立思考的人,困囿於殘酷且無解的命運時,如何以笨拙而篤定的姿態,最大限度地活出自由。

而這幾年多如牛毛都市女性國產劇。

你只能看見“女性”,鮮少看到獨立。

偶爾為了獨立,又變成只談女性,不談人性。

把一個個職場人包裝成斬斷情絲的滅絕師太,最好還是風風光光,見神殺神見佛殺佛……

安迪的一句話,就能做空人家上市公司。

獨立女性題材,已經成了另一種國產偶像劇。

它不真正挖掘獨立的力量,不面對真正具體的困境。

它只滿足想象,迎合期待,想盡辦法吹捧。

把過去的“嫁個白馬王子,你就走上人生巔峰”,變成了“你隨隨便便就可以獨立,什麼問題都迎刃而解”。

奉承了觀眾,擡高了觀眾,就是尊重了嗎?

別忘了。

多余的殷勤,本就是一種諂媚。

就像馮小剛被噴“罵觀眾是豬”的那段話,背後還有一句

說觀眾是導演的上帝

這TM多扯淡啊

觀眾應該是導演的對手

我怎麼征服你,用我最大的誠意把這件事做好

我認為這是對觀眾最大的尊重

要塑造有血有肉的女性角色。

編劇們該想的,不是怎麼“爽到女性”。

而是發掘那些一直在生活的迷宮裏,卻從未停止尋找出口的人。

黑色喜劇《倫敦生活》。

兼任女主和編劇的菲比,曾經創作了一個席卷互聯網的神父角色。

神父在世人眼裏,一定是不食人間煙火。

但她筆下的神父,渴望愛情,渴望自由的性。

為了讓這個角色變活,菲比的功夫不僅在筆頭,更根植在某種真實的土壤之上:

為了寫活這個人,我和一個修道士聊了很多。

《倫敦生活》的神父被描繪成一個完全多維度的人,我們可以真正感受到他的掙紮,我們真正相信他是誰。

對我來說,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強調他是一個有性欲的人,

就像世界上的每個人。

所以當你寫任何性別時,確保每個人都有層次,給他們人物弧光。

好的故事,不是傳播正確,而是刺穿刻板。

所以。

當國產劇,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把“獨立女性”當作營銷話術。

當劇中的金句和衝突淪為一次次迎合民粹、討好市場的熱搜狂歡。

我們失去的。

何止“獨立女性”。

何止一個個具體而完整的個體。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奇愛博士多店老板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