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拜堂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先講一個神話傳說。

相傳女媧在造人的時候,開始只造了一個俊俏的男生。

這男生雖說有吃有穿,逍遙自在,但孤孤單單一人,總覺的很悶,所以經常唉聲嘆氣。

一天晚上,月亮圓了,明光光地掛在天上,小夥子觸景生情,更感寂寞,就對月亮說:

“月老月老你細聽,給我找個知心人,我世世代代領你的情!”

剛說完,月亮一忽閃,一個白眉長須的老人,柱著一根龍頭拐杖,來到了小夥子面前說:

“後生不要愁,我給你找個小幫手。”

說完後,一陣清風,長須老人不見了。小夥子感到很納悶。

過了一個時辰,就見長須老人領著一個姑娘,飄悠悠地從雲中落到了小夥子面前,對小夥子說:

“我到女媧那裏,讓她又造了個女人,給你領來了。你們先認識一下,一會兒我給你們辦喜事。”

話音剛落,長須老人一忽閃,不見了。

小夥子見那個姑娘臉腮緋紅,像月季花一般清新美麗,於是,喜上眉梢;

姑娘見小夥子眼睛明亮,誠實坦白,也覺的情投意合。

兩人四目一對,一見鐘情。小夥子壯了壯膽,結結巴巴地問姑娘:

“你願意跟我一起生活嗎?”

姑娘聽了,臉上飛起兩朵紅雲,羞澀地回答:

“願意。”

“哈、哈、哈!”正在這時,空中傳來一陣笑聲。長須老人領著兩個白發白須的老人站在了小夥子和姑娘的面前,指著兩個老者說:

“這是天公和土地,你們以後的生活全都離不開他倆。現在我們給你們辦喜事,首先,給養育你們的天公、土地拜三拜。”

“一拜、二拜、三拜。”隨著月下老人的喊話聲,小夥子和姑娘對著天、地拜了三拜。

接著,月下老人笑著說:“我給你們兩個牽紅線,你們還得給我拜拜哩。”

“一拜、二拜、三拜。”小夥子和姑娘又對著月下老人拜了三拜。剛拜完,三位老人就全不見了。

從這以後,小夥子每天起早摸黑,在田裏幹活。姑娘在家為小夥子燒火做飯,縫新補舊。兩人恩恩愛愛,過著幸福的生活。

為了感謝天地的養育之恩和月下老人牽線達橋的情意,從此以後在結婚時必須:

一拜天地,二拜月老,三拜父母。形成了結婚時“拜天地”的習俗。

實際上,現實生活中的結婚要拜堂,是因為人們認為結婚的儀式是極其重要的。

自古以來,結婚就是人生當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因為一個人能夠找到那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夥伴是非常不容易,所以一定要用一種特殊的慶祝形式,來證明男女雙方懟婚姻的虔誠和認真,於是就出現“拜堂”這個歷史悠久的結婚儀式。

在古代,兩個人的結合大多是信奉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那麼拜堂就成為了十分重要的儀式,因為那不僅是兩位新人對彼此的十分慎重的承諾,還是雙方父母在眾人面前的一種承諾和認可,所以儀式一定要隆重和復雜才會顯得十分重要。

在較遠的古代,人們大多會用簡單的儀式來表達結婚的感受,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所用的儀式也變的越來越復雜,不過總結起來,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幾條:拜祖廟、拜高堂、拜天地、拜鏡臺。

到了唐代的時候,又增加了結婚的男女雙方要拜參加他們婚禮的各位來賓的風俗,而且拜堂的形式也是更加隆重:比如一些十分有錢的人家在結婚場面的布置上更加奢華,會在院子中鋪上紅色的地毯,還要點上許多的蠟燭,以襯托這種快樂幸福的氣氛,而且新婚二人更是要十分認真的下跪磕頭,以表示對來賓的尊重。

唐代,新婚之婦第二日見舅姑,俗名拜堂,這與後世的拜堂的含義不同。

後世意義上的拜堂,又稱拜天地,大約起源於北宋時期,流行於全國各地。

宋代在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進門後,接著就要“拜堂”,又稱“拜天地”。拜堂的地方一般在洞房門前,設一張供桌,上面供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供桌後方懸掛祖宗神幔。拜堂的具體程序為:

新郎、新娘就位後,由兩位男賓唱導,行三跪九叩禮,參拜天地、祖宗和父母。然後女東男西,行夫妻對拜禮。

到了現代社會,盡管很多地方依然保留古代的習俗,但是也有不少地方有了很大的改變,更有甚者會舉行西式的婚禮:到教堂結婚、旅遊結婚、僅僅發一下喜糖,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