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老家大門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開封府題名記》碑,記錄了北宋146年間歷任的府尹名錄,共有183位,唯獨不見包拯。千百年來,無數百姓曾用手指撫摸這個名字,以至於包拯二字已在石碑之上悄然漫滅。

近日,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紀委監委組織全區紀檢監察幹部到開封府內包公文化司法博物館參觀,開展廉政文化教育活動。李昊軒 攝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與魂。無論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家國情懷,古代清官廉吏的行為準則,還是老一輩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都是黨員幹部增強“不想腐”自覺的行為標尺和精神食糧。從今天起,本版開設“廉潔文化中國行”欄目,行走在中國大地,尋找各個城市的文化印記,講述中國城市廉潔故事。——編者

這年夏,天降大雨,淹沒京城。開封府尹包拯一面指揮抗洪、保城安民,一面調查泄洪不暢原因。得知京城官宦富豪依仗權勢,在惠民河兩岸霸地築堤,大造豪宅園林,導致河道擁堵、排水不暢,即下令拆除所有違建的亭臺樓榭,以泄洪水,京師軍民一片歡呼。一切為民,不畏權貴,這是體現包公精神內涵的一個片段。

歷史上,關於包公的傳說有很多。從時間上,包公的故事已經流傳了千年;從空間上,包公的精神享譽海內外。而這之中,與之相連最為緊密的,當屬開封府。

1、名不在碑而有口皆碑

“汴京富麗天下無”。開封,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古稱東京、汴梁等,有著“東京夢華”等美譽。

漫步在開封城中,處處都能領略到宋文化的魅力。在這樣的古都之中,按理說會為了紀念歷朝歷代的仁人誌士而建立一些祠堂,而這裏,只有一座祠堂,那就是有近千年歷史的包公祠。

在開封城裏,包拯書寫了他為官生涯中最濃重的一筆。“包公倒坐南衙”“怒鍘陳世美”“貍貓換太子”“五鼠鬧東京”“六劾張國丈”等民俗傳說和歷史故事早已是家喻戶曉。毋庸置疑,包公成為了開封的城市名片。

每天上午九點,在離包公祠不遠的開封府門前,一出名叫《鍘美案》的大戲準時開演,講述的是北宋時期包拯將負心人陳世美送上龍頭鍘的故事。

在漫長的歲月中,包公的故事不斷地被加進各種神怪和奇案的元素,在民間廣為流傳,後來人們將這些被搬上舞臺的包公傳奇統稱為“包公戲”。

在開封街頭,無論城墻根兒還是包公湖畔,不管是年過花甲提著鳥籠的老者,還是拿著撥浪鼓咿咿呀呀的孩童,他們都能夠哼上幾句“包公戲”。

包拯揚名於開封,而開封府因包拯而聞名,它初建於五代後梁開平元年(公元907年),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在北宋時期,被譽為天下首府。

今日重建的開封府,與位於包公西湖的包公祠相呼應,同碧波蕩漾的三池湖水相映襯,形成了東府西祠、樓閣碧水的秀美景觀。

開封府內有一塊石碑,叫作《開封府題名記》。記錄了北宋開封府183位府尹的姓名和上任年月,寇準、範仲淹、歐陽修、蔡襄等列於其上。然而,打坐在開封府的包龍圖之名,卻尋不到一點痕跡。

原來,是敬仰包拯的後人忍不住去觸摸這位青天的名字,天長日久,形成一道深深的指痕印。

站在開封府內的清心樓上,向西眺望著包公祠,清澈如鏡的包公湖把兩座“包公”建築連貫在一起。

關於包公湖,還有這樣的一個傳說。眾所周知,包公除了黑臉之外,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眉頭上的“月牙”。相傳這個“月牙”是一面寶鏡,包公將它貼在了頭上,就再也取不下來。當了開封知府後,包公就憑這塊寶鏡,夜斷陰,日斷陽,明察秋毫,為民做主,伸張正義。

包拯在臨終時,為了防止後任知府貪贓枉法、殘害百姓,就從腦門上摘下寶鏡,命人悄悄懸掛在開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閉上眼睛。後來黃河決口,開封府南衙成了一片湖水,寶鏡也沈到湖底,因此湖水清澈見底,光潔如鏡。

站在包公湖畔,輕輕地閉上眼睛,仿佛開封府內,包拯正傾聽民願,鐵面無私斷案。另一邊,人們絡繹不絕來到祠堂之中,拜謁包公,紀念這位一心為民的清官。

2、不從吾誌非吾子孫

“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誌,非吾子孫。”這是包拯晚年為子孫後代制定的家訓。包拯不僅對自己嚴格,而且對家人也有嚴格的要求。

通過家訓我們能知道,包拯告誡他的子孫在為官之時,如果做出貪汙受賄之事,便絕不能進入包家老家大門。在過世之後,也不能葬於包家祖墳之內。如果有不遵從者,就不是自己的子孫。

家訓是家風的一種凝練。包公家訓突出廉潔警示,既針對時弊,又告誡子孫,既直白又嚴厲。包公的家訓後來還被寫進了《宋史·包拯傳》,如今,被越來越多人所熟知。

“仰珙刊石,豎於堂屋東壁,以詔後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肅之子也。”為了讓子孫銘記,包拯讓兒子把家訓刻在石頭上,豎立在堂屋東面的墻壁旁,時刻用來警醒後人。

在包拯嚴格的家教下,兒子包綬一生秉持“清苦守節,廉白是務”的準則,他去世時,人們打開他隨身攜帶的箱囊,發現除了誥命、書籍和文具外,再也沒有值錢的東西。包拯的孫子包永年被人評價為“蒞官臨事,廉清不擾,而孝肅公之遺風余烈在也”。這些都說明了包氏子孫一直恪守家訓、居官清廉。

“清心為治本,直道是身謀。秀幹終成棟,精鋼不作鉤。倉充鼠雀喜,草盡兔狐愁。史冊有遺訓,毋貽來者羞。”這是包拯所寫的《書端州郡齋壁》。清心正己、端正思想是治平的根本,品性剛直、不阿權貴是修身的原則。如今看來,依然是嚴肅告誡——為官要清廉無私,堂堂正正,走正直之道。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

包拯去世後,留下一部厚厚的《奏議集》,一百多篇奏折當中,有為民生疾苦的呼籲、有對貪官汙吏的痛斥、有為國富民強的建言、有對政策得失的探討, 在深沈樸素的文字中,人們看到的是包拯的赤膽忠心。

包拯一生做的官不可謂不多,不可謂不大。然而每每提到包拯,老百姓總喜歡直呼他為“包公”。

何謂“公”?“兼覆無私謂之公”;“私欲凈盡,天理流行,則公矣”。

3、仰青天之名 揚正氣清風

包公祠內有這樣一副楹聯:“賑災黎,求民隱,斷關節,秉政清廉,中原百姓思賢尹;平冤獄,抑豪強,懲汙吏,執法嚴峻,天下幾人似我公。”時間在變,不變的是一代代的開封人對包公的敬仰。凝結在包公身上忠、孝、廉的優秀道德品質,對後世產生的影響綿延不絕。

近年來,開封市紀委監委依托包公廉政文化資源優勢,將包公廉政文化和當前全面從嚴治黨精準契合。以開封府為中心、以包公祠為輻射,以包公廉政文化為元素,依托祠堂、府衙、歷史遺跡等人文景觀,精心打造出以包公文化為主題的“一府(開封府)一湖(包公湖)一祠(包公祠)”廉政文化景觀帶。

以包拯的同僚老友們,如王安石、範仲淹、歐陽修等宋朝廉政人物事跡及廉政詩詞警句作為主要宣傳內容,在開封府內精心設置了百米清廉詞廊、古代清廉人物長廊、包公文化展示廳。

如今,到開封“一府一湖一祠”廉政文化景觀帶參觀學習,已成為當地黨員幹部的一種習慣。來到包公祠、開封府,你會看到,身邊的黨員幹部們,胸佩黨徽,嚴肅認真地聆聽包公故事。據統計,黨的十八大以來,到開封府、包公祠參觀學習的黨員幹部達到300余萬人次。

為了讓包公文化走入群眾,開封市紀委監委精心制作《清心直道真包公》宣傳畫冊、《大宋廉吏包青天》宣傳片、《包龍圖打坐開封府——包公戲曲集萃》、包公斷案故事折頁等廉政文化產品。

圍繞包公家風元素,創新推出系列微視頻《“萌版”包公話廉潔》等。開封是豫劇祥符調發祥地,以“廉政書場”為載體,組織豫劇老藝人,到村鎮巡回演出《包公案》等作品,讓清廉家風教育更接“地氣”,讓清廉家風進入千家萬戶。

以包公文化為載體,將合肥、肇慶、開封三地包公廉政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搭建包公文化傳播平臺,成功舉辦了首屆“包公廉政文化研討會”。

積極適應“互聯網+”新趨勢,精心籌劃《鐵面包公》系列3D動漫項目,根植開封本土,以包公端州擲硯、辭官孝親、怒鍘駙馬等多個獨立故事,采用分集演繹形式,宣傳包公清廉精神。

肅靜回避,明鏡高懸。包公祠大殿內,蟒袍冠帶,正襟危坐,包公依然凜然正氣。(侯春躍 李昊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