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家哥哥來看我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皇後作為皇帝的發妻,簡稱為“後”,根據歷史上的觀點,天子獨大,天下無人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所以,天子的配偶不能叫做“妻”,因為,“妻”與“齊”諧音。

皇後一直是中國歷史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身份尊貴,統領後宮,不少女人對皇後之位趨之若鶩。但是,縱觀歷史,皇後其實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職業,雖然,作為皇帝後宮的管理者,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她們就可以一勞永逸。在風雲詭譎的宮廷之中,皇後不僅要替丈夫安排好小老婆們,還要做出“賢良淑德”的表率。

並且,不僅要孝順太後,還要善待情敵們生下的孩子。不僅如此,她們的喜怒哀樂、身家性命全部都系在了丈夫身上,一個不小心,就會從雲端跌落谷底。在歷史上大多數皇後都不得善終,長時間在位的皇後更是屈指可數,但是,總是會存在例外。歷史上就有一個走完金婚的皇後——趙構的皇後。

有趣的是,在《宋史》中對於這個皇後有這樣一段記載:話說,吳氏世居開封,他的父親吳近曾經做夢夢見自己到一個亭子,亭子很普通,但是,上面的橫匾卻與眾不同。橫匾上寫著“侍康”二字,並且,旁邊種植芍藥,但只有一朵花開了,特別妍麗可貴,花下有一只白羊。

其父吳近醒後頗感驚異,“侍康”二字他百思不得其解。後來,生下吳氏時,屋內有一道紅光射向戶外,頓時天空亮如白晝。之後,當吳氏被選入宮,侍奉當時的康王趙構的時候。吳近這才恍然大悟,他認為這是就“侍康”的征兆,並且,是吉兆。

皇後吳氏出生於1114年,原名:吳芍芬。原本這個平民女子和高高在上的皇帝不會產生什麼交集,但是,當時北宋王朝的衰敗和不幸,卻間接造就了她的皇後之位。在吳氏十二歲那年,北宋正值內憂外患之際,剛剛滅掉了遼國的金人野心蓬勃,大舉侵犯中原地區,刀劍直指北宋都城開封。

當時,正值靖康元年,趙構作為皇帝的弟弟康王,奉皇帝之命和張邦昌一起出使金國。趙構此時家裏已有正妻邢秉懿與兩位妾室田氏和姜氏,膝下還有五個女兒。他出使敵國求和是頭等大事,不方便拖家帶口,於是,他的妻女們就留在王府中。

最終,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別竟是永別。

十九歲的趙構此時還未經歷過什麼大風大浪,天真以為:只要軟言軟語一番、磕幾個頭就能把金人勸回去。但是,金人此時已經是野心勃勃,如何肯退回去。這一點宗澤看得十分通透,他私下勸說趙構:“金人讓你們去議和其實是障眼法,他們已經召集兵力兵臨城下了,怎麼可能同意求和,你此番前去不過是自投羅網。”

趙構一聽覺得十分有道理,於是,就地停下行軍步伐,原地駐紮。第二年開封淪陷,北宋政權結束,皇帝、嬪妃、宗室、大臣等都作為俘虜,包括趙構的妻女。幸好,趙構遠在河南,沒有被抓。之後,他在應天府繼位,成了皇帝,建立南宋,所以,他的哥哥就成了太上皇。

金人本著斬草除根的心態,對剛剛繼位的趙構窮追猛打,趙構自知難以抵抗,一路南下逃避,一直到了杭州才停下。

此時,局勢較為穩定,他開始充盈後宮,這時候,十四歲的吳氏才進了宮。當時,金人並不安分,南宋朝廷內憂外患,時常有金人前來搗亂,此時的吳氏卻拿出了超乎常人的勇氣來保護丈夫,她身穿戎裝,腰別寶劍,侍奉左右。

有一次,趙構到達四明時,士兵發生兵變,闖進王宮要生擒趙構。最終,還是吳氏出馬,騙過他們,得以禍免。她在趙構最沒有安全感的時候一直陪伴在他左右,給了他莫大的鼓勵和勇氣,對於這些,趙構一直記在心裏。

為了表達感激之情,趙構封她為郡夫人,到了越州之後,又封她為才人。之後,吳氏開始刻苦學習,彌補自己文化上的不足,不久又得到了一次晉升,這次她成了僅次於皇後的皇貴妃。不但如此,吳氏還十分孝順自己的婆婆——趙構生母顯仁太後。

太後剛從金國還朝,由吳氏侍奉,她周到體貼,順應其意。太後在金國吃了不少苦頭,回來之後有一個這麼乖巧懂事的兒媳伺候,她感到十分滿意。《宋史》中提到:吳氏曾經繪《烈女圖》,並且,以此為鑒,還在自己後宮居所懸掛一塊刻有“賢誌”的牌匾,這讓太後欣慰不已。

因此,在趙構的正妻去世之後,朝臣都上奏皇帝冊封皇後的時候,吳氏就成了熱門人選。並且,太後也在皇帝面前說好話,力挺吳氏。就這樣,在1143年,吳氏正式成為趙構的皇後。

並且,在吳氏還是才人的時候,就收養了趙伯玖,後來,趙伯琮的生母去世,她就將趙伯琮一並收養。期間,吳氏並沒有對這兩個孩子親疏有別,反而都是視如己出,耐心教導。其中,趙伯琮因為聰慧無比又性情溫和被趙構所喜愛,不久,就被封為普安郡王。

之後,趙構力排眾議,禪位於趙伯琮,即為:孝宗。吳氏作為孝宗的養母,被尊為太上皇後,居住在德壽宮,她的親屬也受到優待。1194年,孝宗去世,光宗即為,吳氏被尊為太皇太後,此時,吳氏已經八十一歲了。

三年後,吳氏病逝,時年八十三歲,葬於永思陵。可以說,吳氏一生,經歷高、孝、光、寧四朝,在後位(含太後)長達五十五年,是歷史上在後位最長的皇後之一。《宋史》評價吳氏道:“殊妍麗可愛,後頗知書,從幸四明,益博習書史,又善翰墨。”

參考資料:

『《宋史》卷二百四十三列傳第二後妃、《宋史》卷三十高宗本紀、《帶刀皇後吳芍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