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打魚扔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基本上每天都能在垃圾桶裏看見沒有動過的剩菜剩飯,整雞整鴨都能看到。”

◆“14億人口,每個人浪費一點點,加在一起就不是小數字。”

◆“餐廚垃圾總要人收,如果所有人都只張嘴、不幹活,這麼多垃圾怎麼辦?”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徐步雲

酒喝人情菜吃味。婚宴、壽宴、升學宴、招待宴……名目繁多的各類宴會,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推杯換盞上,離席之後,桌上的飯菜往往三成以上被丟棄,面臨“變身”垃圾的命運。

當一些餐飲從業者盯著營收額,甚至誤導消費者;當一些人對舌尖上的浪費,早已從不忍直視到習以為常時,上海餐廚垃圾收運員裴元卻難掩心中的無奈。

舌尖上的浪費驚人

餐廚垃圾主要分為廚余垃圾和餐飲垃圾。廚余垃圾主要是在廚房中產生的垃圾,比如菜葉、果皮之類;餐飲垃圾主要是餐館和食堂的剩飯殘羹。裴元介紹說,他們平時收運的餐廚垃圾中,後者占了一大半,“大概在七成左右”。

近年來,餐飲產業的迅速升溫在拉動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蓬勃發展的背後,是龐大的浪費現象。

從業十多年來,裴元明顯感覺到餐廚垃圾不斷增多。

他負責的是上海外灘和周邊片區,由於地處繁華地段,垃圾產出量更加突出。“以前正常情況下,一輛車一天的收運量是八九噸,現在基本上在15噸左右。”

據裴元估算,他負責的區域,大大小小的餐館有三四百家。而在一些垃圾統一收運的大商場,一天就能堆滿三四十個垃圾桶。

“每天都能在垃圾桶裏看見沒有動過的剩菜剩飯,連整雞整鴨都能看到。還有一些水果,吃了一半就直接扔掉,看著其實還很新鮮。”

大餐館浪費明顯,小飯店也不例外。裴元說,在收運的時候發現,有些小面館的垃圾桶裏,全是白花花的面條。“都是客人沒吃完直接倒掉的,看著讓人心疼。”

從小在農村長大的裴元,比常人更反感糟蹋糧食的行為。他出生在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洪澤湖邊上的一個小鄉村,當地村民過去主要靠種地打魚為生。因為知道種地的辛苦,自然就舍不得浪費。

平時休息的時候,裴元會刷刷手機緩解工作的壓力,偶爾看到一些吃播短視頻。看著堆積成山的食物和大快朵頤的主播,他也感到困惑:“人的肚皮就那麼大,怎麼可能吃得完?就算吃完再吐出來觀眾也不知道!”面對這種為了博眼球浪費食物的內容,他覺得可恨又無可奈何。

相關調查顯示,全世界每9個人中就有1人還在挨餓。國家統計局之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在消費環節浪費的食物總量,折合糧食約1000億斤,可以養活約3.5億人。

裴元對這些讓人難以置信的數字並不熟悉,但卻道出了一個樸素的常識:“我們國家有14億人口,不少人還在貧困地區,每個人都浪費一點,加在一起就不是一個小數字。”

總要有人幹臟臭的職業

2007年,裴元來到上海,在一些私人公司打零工,後來經朋友介紹進入餐廚垃圾收運行業。剛開始,他主要跟在老師傅後面幫忙,考了駕照之後,成為一名垃圾收運車駕駛員。

換工作服、檢查車輛、帶上水杯……從早上九點出車,一直到下午七八點下班,裴元每天的工作就是一個一個點位收集垃圾。當收運車裝滿後,他會送到集中處理點傾倒,然後再折返。

“不是在幹活的路上,就是在回來的路上。”連續的高溫日,讓裴元吐槽自己每天就像待在烤箱裏。他告訴記者,一方面是因為幹活的時候都在馬路邊,沒地方遮陽。為防止中暑,他還在自己的車上備了降暑藥。

另一方面,餐廚垃圾本身屬於濕垃圾,分量比幹垃圾重很多,搬運起來更吃力。有時還沒跑一會,衣服就從上到下濕透,能擰出水來。即便累得大汗淋漓,他也沒多少時間休息,因為“需要收運的點位數量實在太多”。

為確保當天的餐廚垃圾能夠當天處理完,裴元和片區的餐飲商家建了一個微信群,隨時在群裏發送自己車輛的定位,方便他們提前把垃圾運到附近的點位,大大提高了收運速度。

“餐廚垃圾不允許暴露。當天的垃圾不及時處理就會發酵變質,影響周邊居民的生活,餐館第二天的垃圾也無處安放,這樣會越堆越多。”裴元說。

除了高溫,渾身臭味也是裴元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搬運垃圾的時候,他能察覺到過路的行人看到他就主動繞開,還會不自覺地把鼻子捂起來或者用手扇一扇。他坦言,看到大家嫌棄甚至厭惡的眼神,心裏還是會不好受。但垃圾的臭味無法避免,只能寬慰自己:“沒必要太在乎別人的看法。”

“家人一開始也不理解,覺得我年紀輕輕的幹啥工作不好,非要選擇這種又臟又臭的職業。”但裴元表示,既然選擇了幹這行,就要把手頭的工作做好。“餐廚垃圾總要人去收,如果所有人都只張嘴、不幹活,那這麼多垃圾怎麼辦?”

杜絕浪費根在自覺

中國科學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大型餐館、遊客群體、中小學生群體、公務聚餐是餐飲浪費的“重災區”。其中,大型聚會浪費率達38%,而學生盒飯有1/3被扔掉。

今年,在疫情和汛情的雙重夾擊下,糧食安全再次引發人們的危機感,成為人們關註的話題,遏制餐飲浪費的緊迫性顯得比往年更為強烈。

其實,為了制止餐飲浪費,國家和地方各個層面都相繼出臺了一些規定,鋪張浪費的現象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觀,但始終無法杜絕。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近年來,在很多飯店餐館與機關食堂,都能看見各式各樣的宣傳標語,鼓勵人們養成節儉的習慣。“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裴元問。

自助餐浪費計費、餐館提供小份菜、提倡分餐制……一些地方甚至早已開始了立法探索,但在裴元看來,杜絕餐飲浪費歸根到底還得靠每個人觀念上的轉變和行動上的自覺。

裴元每天收運的餐廚垃圾,都會被送到處理廠回收並二次加工,但他認為,最好的辦法還是從源頭端解決問題,減少對資源的浪費和對環境的汙染。

“希望更多人能轉變認知,意識到點得多沒面子,吃得完才有面子。”裴元說。LW

刊於《瞭望》2020年第36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