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竈臺冒白煙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辭舊迎新

除夕

人生不易,全靠演技。春節假期,必須有“儀式”來加戲,好不容易湊齊的一大家子人,從貼春聯、包餃子、搓麻將、要壓歲錢等傳統過年套路,到吐槽春晚、搶群紅包、拍抖音、寫返鄉日記等新型春節動作,儀式可能一直在變,但情感卻始終濃烈。

春節回家,是中國人多年未變的共識;春節,已經成為中國人最高的集體儀式。

那麼,具體是哪些儀式,或者怎樣的氛圍,讓你的春節“年味兒十足“?當編輯部的記者們向五湖四海的朋友拋出這個問題時,收到的答案基本可歸為兩類:儀式非常多的,以及沒什麼儀式的。

除卻個體觀察力、感受力的差異,更多是地域的不同、城鄉的區別,有些地方的春節儀式顯著異於平日,而有些人則在類似平日的春節中感受到特別的儀式感……

1、家鄉坐標:湖南 芷江

小時候最有儀式感的當然是放爆竹,現在就只剩下吃了,不是雞鴨魚肉那些到哪都能吃到的正席,而是家鄉的小吃,米豆腐、臭豆腐、酸蘿蔔和亂七八糟這些,短暫的春節假期裏必須得吃上三兩回才算解了一年的饞。

湖南芷江特色小吃 酸蘿蔔(攝影:黃紫紅)

“亂七八糟“是我們那兒的特色,把魔芋、土豆切了塊,和著炸豆腐、海帶、豆芽等尋常小菜,放高湯裏亂燉,盛一碗,加一大勺油嗆辣子,有點關東煮的意思,襯著南方這個時節暖軟的陽光,嘴裏才有了年的味道。

湖南芷江特色小吃(攝影:黃紫紅)

2、家鄉坐標:廣東 茂名

“開油鑊(huo)”是我們當地人過年的傳統習俗,取“起鑊”之意頭。每家每戶都會炸蛋散、油角。家裏的老人每年年三十下午都會炸上一大盤“油角”,按我們當地語言的意思,就是“有角”,寓意來年能出眾,又寓意“炸喜炸喜”,祈求新的一年裏能喜事多多。

廣州茂名特色小吃炸油角(攝影:黎月華)

吃完年夜飯,我們一家人會一起出門去逛花市,行花街,這也是我們廣東當地人過年的一大習俗。粵語說“唔行花街唔算過年”,就是說不逛花市不算過年。以前老人家常說:“行花街就是為了討個好運氣。鮮花象征著花開富貴,金桔代表如意吉祥。”現在在我們老家,行花街除了可以買花、看花以外,更是當地人過年希望“行運”的標誌。

年初一的時候,很多商場、街道、村都會請來醒獅隊,除在廣場表演之外,還逐戶去拜賀,以示醒獅臨門,安好吉祥,主人家則懸賞於門,包紅掛青,讓瑞獅去摘取,名曰“采青”。

3、家鄉坐標:湖北 襄陽

我們那兒過年可忙了:二十三大掃除,二十四趕年集,二十五蒸饃,二十六蒸菜包,二十七蒸豆包,二十八炸油饃、炸丸子、炸藕合,二十九做鹵肉,大年三十包餃子……熱鬧得很,雖然會有點累,但過年嘛就是要一家人一起忙的感覺。

提前備好的鹵肉菜(攝影:西沙)

4、家鄉坐標:山東 濱州

說到我們那兒春節的儀式,那可實在是太多了。

二十三小年:要“送竈王爺上天”,這天用米飯供奉竈王爺,燒掉舊的竈王像。然後再請(買)新像,寓意“辭舊迎新”。

年畫:竈王爺(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三十除夕:上午貼對聯、下午包餃子,包完水餃後去祭祀磕頭、放鞭炮。祭祀儀式結束後回家供奉“老天爺”,而後還會放鞭炮,俗稱“叫驢馬”,寓意是帶銀子帶錢到我家。

初一大早,早上6點多就要吃水餃、然後出去串門拜年、磕頭……鄰居、長輩都要磕頭,以往鄰裏之間有什麼矛盾,過年的時候磕個頭,也就都過去了。下午時,男丁要到去世長輩的墳頭祭祀、磕頭、放鞭炮,寓意給逝者拜年……初二往後,依親疏關系去姑家、舅家等親戚處拜年,應該跟其它地方習俗就相似了。

5、家鄉坐標:貴陽 貴州

在貴州,過年是要做臘肉香腸的。小時候,父母會在小院裏搭個爐竈,把精挑細選買回來又用花椒、鹽、醬油、白酒等等調料腌制一周的生肉放到火上熏制,竈裏燒的是山上撿回來的果木松枝。這一熏烤往往就要小半周。裊裊白煙裏滿是肉香,火舌舔著不斷低落的油脂劈啪作響。

我幫忙添添柴火,抱幾個生土豆到熱灰裏捂著,然後在紅艷艷的火光中搓著手盯著。端上桌的臘肉香腸始終沒有剛熏烤熟時候的美味,因為那是從生到熟最熱烈的期待,凝聚了我一個小孩子的屏息靜氣的註視和等待。

長大了也會在燒烤攤流連,拿著肉串卻沒有了小時候的欣喜與滿足,缺的可能就是充滿儀式感的年味吧。

6、家鄉坐標:安徽

最有儀式感的就是組團放煙花吧。過年回家,我們十幾個高中同學,總會組“煙花爆竹局”,雖然都是快三十的人了,但這個傳統一直保留著。

大家晚上一起吃個便飯,然後到郊區河邊兒放煙花、也放特別響的雷炮。看煙花表演和放煙花,感覺是不一樣的,摸到一個煙花能放得很大很高,會很驚喜,象征著一年的好運氣。

早幾年,大家都是單個人兒來,陸續有兄弟帶女朋友加入,再後來就有抱著孩子一起來的。感觸挺深的是一些女同學,以前放個爆竹都會嚇得哇哇叫;現在當媽了,一只胳膊就能抱得起熊孩子,另一只胳膊還要拿著仙女棒……

(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7、家鄉坐標:黑龍江 大慶

我今年考上了北京的公務員,第一年工作沒有年假,春節假期太短,所以就接爸媽來北京過年。昨天還有記者找我約拍呢——“外來務工人員不回家過年”,哈哈。

以前我們一家三口都在黑龍江,家裏爺奶姥爺不在了,也沒多少年味兒。想著爸媽來,可以帶他們去看故宮“紫禁城裏過大年”的展覽,逛逛廟會。

爸媽說,孩子在哪裏,哪裏就是家,我也覺得是。雖然不在家鄉,但是過年就是要和最重要的家人在一起,大家族有大家族的熱熱鬧鬧,小家庭也有小家庭的和和美美。

8、家鄉坐標:河南 鄧州

每個大年初一,我媽都要我和弟弟起大早,去縣城唯一的寺廟燒香,以保佑一家人身體健康、工作順當、關系和睦。早幾年還有點抗拒,覺得是迷信;現在就理解了,這是做父母的牽掛和願望,在一個神聖的地方重復一遍新年願望,也蠻好的。

而且,過年能穿新衣服、從裏到外全是新的,然後花一個小時畫個美美的妝,串門兒的時候聽別人誇“閨女又漂亮了”,就特開心。

9、家鄉坐標:山東 泰安

小時候練過毛筆字,所以一到過年外公就要我寫春聯,我一直覺得外公寫得比我好,但他總在正門貼我寫的,讓我覺得挺驕傲、挺有面子。

寫毛筆字能磨人耐性,開始寫春聯的時候,特認真,會拿鉛筆先畫上一個個米字格,找找春聯裏的字哪個是字帖裏有的,練一練,再正襟危坐地蘸墨下筆。不過寫著寫著就累了,所以會出現兩個極端:開始的春聯特工整,越往後越潦草……

還有就是和家人一起吃餃子、看春晚,現在可以一邊陪爸媽看樂呵,一邊在群裏和朋友聊天、花式吐槽春晚……兩不耽誤。

10、家鄉坐標:四川 西昌

最有儀式感的事,應該是每年初二爬山上墳,給逝去的親人“拜年”吧。

初二大清早,全家人就會從各地趕到山上的公墓,給老人們帶來過年的湯飯、酒、肉、水果等吃食,插上香,倒“三巡酒”、“三巡飯”(倒酒時不一次倒滿,分3次添酒,我猜應該是寓意要多吃多喝),向親人跪拜,表達哀思也請他們能夠庇佑後輩。以前還會放鞭炮、燒紙錢,但現在因為要防止山火,就不做這些了。

春節上墳拜年時,氣氛還是蠻輕松,家裏人會帶上涼拌雞、涼粉呀一些好吃的,祭拜後就席地而坐,邊吃午飯邊打撲克,有點像春遊的感覺。吃過之後,就收拾東西舒舒服服地回來。

是什麼讓春節變得特別?

寥寥列舉幾個,會發現盡管大家身在不同的地方,但有許多春節元素是中華兒女共通的記憶。不少人覺得長大了、年味兒越來越淡了,曾經只有在春節才能實現的願望,現在平時輕而易舉都可以滿足。

那麼,在你看來,到底是什麼讓接下來的一周時間變得特別、獨具春節的歡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