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窯洞很溫暖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遊客在陜西延安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的一家窯洞民宿院內。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新華社西安4月25日電(記者姚友明)遊客程尚誌在中國革命聖地延安旅遊時,對所住的楊家嶺石窯賓館印象深刻:“窯洞的外形很有特點,而且裏面設施很齊全,能洗熱水澡還能上網。這種特殊的住宿體驗,讓我覺得不虛此行。”

不僅是現在的遊客,早在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1936年第一次來到延安時,就對這種依山而建的房屋有過關註。

“在整個西北,多少世紀以來已成了習慣,都是在那堅硬的淡褐色的山壁上掘洞而居的,中國人稱之為窯洞。可是這種窯洞同西洋人所說的洞穴並不是一回事。窯洞冬暖夏涼,易於建造,也易於打掃。”斯諾在《西行漫記》中說。

1935年的一個晚上,饑餓且疲憊的中央紅軍到達陜西省延安市吳起縣,毛澤東就曾在張灣子村村民張瑞生家裏的窯洞中住過一晚。

“毛主席他們好像是晚上7點到8點的時候到的我家,當時家裏人給毛主席準備了羊肉臊子剁蕎面,主席還誇了我父親,說他做飯做得好。”張瑞生說。

在延安市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住了快一輩子窯洞的徐俊富對窯洞的變遷感受頗深。

“以前有些土窯洞,第一個不安全嘛,要塌方的話人都沒了。現在石窯洞安全而且結實,像我這個窯洞,它再挺個三百年絕對沒問題。”他說。

土窯洞曾經被認為是貧窮的象征,不過延安在2019年就向世人宣告,這塊中國革命聖地已經告別了貧困。

陜西延安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的窯洞民宿(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窯洞,這種人類最早的居住形式之一,目前仍遍布黃土高原。窯洞獨特的建築結構,使其具有良好的隔溫隔熱作用,即使是在超過30攝氏度的炎熱天氣下,在窯洞裏也能感到涼爽。在冰冷的冬夜,窯洞裏的竈臺就派上用場了,做飯時,竈臺裏的熱量會傳到炕上,使得屋裏也變得舒適、溫暖。

斯諾曾在《西行漫記》中說,紅軍大學(抗日軍政大學前身)可能是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家建在防空窯洞裏的高等學府。

如今的延安大學,仍然能看到窯洞。據介紹,延安大學這240多孔窯洞,建於20世紀70年代,在那個窯洞群中,曾經走出過路遙這樣的文學巨匠。

“窯洞某種意義上說,孕育了陜北人艱苦奮鬥的精神品格。”中共馮莊鄉黨委副書記白喜軍說。

陜西延安寶塔區馮莊鄉康坪村的一個窯洞民宿裏,員工在打掃房間。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

2018年起,馮莊鄉康坪村將閑置的窯洞改造成了民宿。新改造的窯洞民宿既保留了傳統的火炕、土竈臺,也安裝了無線上網、有線電視等現代設施。村民們把窯洞流轉給合作社,每月每孔窯洞能收到200元的流轉費用,按照一個院子有4孔窯洞計算,每戶村民每年光流轉窯洞的收入就能達到近萬元。

此外,有的戶主在旅遊公司上班,負責打理自己的院子,每月還能再增加一份打工收入。

徐俊富雖然沒有參與流轉,但他在家門口開了一家小賣部,一年下來也能賺到幾萬元。

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在當地政府的帶領下,去年康坪村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超過1.7萬元,高於2019年的水平。

“我們一方面保證窯洞流轉費用不降,保運轉、保就業,同時幫助村民銷售果蔬,通過多種渠道穩定收入。”白喜軍指著康坪村蔚為壯觀的窯洞群說:“再過幾天,村裏的窯洞民宿就將迎來旅遊高峰,今年的旅遊收入肯定能恢復到疫情前水平,鄉親們的日子,也一定會越來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