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莊稼地拔草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鹽城:一家三代為烈士守墓70余年,第三代守墓人幫330多位烈士“找到”家人

江蘇鹽城是一座沒有山的城市,全市最高海拔約8米,卻有一個地方叫“嶺”:五條嶺。

“五條嶺”是個烈士陵園,位於如今的鹽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步鳳鎮慶元村。這裏長眠著2000多名革命先烈。

1947年冬,鹽南阻擊戰在鹽城打響。激戰四天四夜,共殲滅敵軍4000多人,俘虜3000多人,我軍也有2000多名戰士血灑疆場。

戰事緊張,烈士遺體由地方組織,船載人擡,送至距離主戰場幾公裏的伍佑區袁坎鄉港南村(今步鳳鎮慶元村)一塊鹽堿地上掩埋。當地老百姓用白布將烈士的遺體裹好,白布不夠了就從家中拿來蘆席為烈士裹屍。犧牲戰士太多,無法一一建墳,烈士的遺體以疊葬的方式安放在挖好的五條溝內,形成五條土嶺,每條長約40米、高1米多、各有31個墳塋,民間稱其為“五條嶺”。

拔草,添土,守好墓,等待烈士的親人來“尋找”他們……有一家三代人義務守護五條嶺烈士墓70余載。第三代守墓人卞康全,在繼續“守約”的同時,還與社會各界一起,為330余名烈士“找到”了家人。

姜步殿烈士、林加喜烈士……臨近清明,幾乎每天都有烈士後人前來祭掃。卞康全說,希望有一天,這裏的2000多名烈士,他們的墓碑,都能有親人來祭掃。

三代守墓人

3月20日,卞華和兒子卞康全在地裏忙活著。這一天是卞華特意看了黃歷後選的“好日子”。

清明前正是棉花播種的時候,卞華父子倆在地裏忙的不是自家農活,而是在準備墳塋頂上的添土,細數起來一共155塊。

推遲播種期,精心準備祭品,並不是為了自家的祖先,而是為了埋葬在家不遠處的烈士們。這是卞康全母親程慶蓮還在世時就堅持的事情。“我母親說,必須在清明前為五條嶺烈士的墳塋上添好土。”卞康全告訴記者。

想起長眠在五條嶺的人,卞康全一家非常悲傷。

卞康全的祖父卞德容當年參與了安葬烈士遺體,祖母牽著年僅8歲的父親站在邊上。祖母告訴卞康全,當時很多人邊安葬邊哭。烈士安葬處沒有選擇老百姓的莊稼地,而是常年長不出莊稼的鹽堿地。她跟我說:“他們活著打仗是為了老百姓,死也沒找個好的安葬地,是我們最親的人。”

此後,卞德容夫婦常帶著卞華去五條嶺除草添土。“聽我祖母說,裹屍是在冬天,溫度低,遺體腐爛速度不快。第二年夏天,一場暴雨讓五條嶺的墳塋開始往下塌,還有血水流出來。當地政府組織村民圍著五條嶺的東、北、西三個方向開溝、取土、補土。後來,村民看到墳有點塌就隨手補土。前後十年,五條嶺的墳才基本穩固,不再坍塌。”卞康全說。

父親離世,母親老邁,16歲的卞華牢記父親臨終的囑托,成為第二代守墓人。結婚後,妻子程慶蓮和卞華一起守,有了孩子,夫妻二人帶著孩子一起守。分田時,不少人因為五條嶺是墓地,不敢要後面的田,“我們不怕,那裏埋的都是革命烈士,是不會‘危害’百姓的。”卞華說。

對卞華兩口子來說,五條嶺裏埋著的,是和家中親人程步鳳一樣的人。程步鳳是卞華的遠房舅舅、程慶蓮的堂叔,參加革命後於1948年被捕入獄,敵人嚴刑逼供未果後將其殺害。

但十來歲的卞康全不能理解父母的做法。“我們兄弟姐妹在家把飯都做好了,肚子都餓得咕咕叫,但母親還在五條嶺慢慢添土。為了能早點回家吃飯,我就幫她一起。母親一邊添土,一邊跟我們說:埋在這裏的烈士和堂外公沒有區別,都是我們最親的人。”

幾十年來,這一家人是真正“守”住了這片墓地。

早年間的五條嶺尚未修建水泥臺階,周圍樹木林立。村子裏有人想置換五條嶺後面卞家的田地,用來開挖魚塘,並在東側修條路運送建魚塘所需的磚坯。

想到來往的工人運送磚坯會讓陵園不再安靜,烈士英靈難以安息,魚塘的開挖更會讓五條嶺後方的河水導致墳塋坍塌,程慶蓮決定“抗爭”。和村裏爭執未果後,卞康全給當時的鄉領導寫了封信。“當時也不知道鄉裏領導名字,就在信封上寫‘鄉裏的書記收’。”卞康全說,最終魚塘沒建,五條嶺安然無恙。

跟著父母,卞康全“自然而然”地接過守墓的“接力棒”。就這樣,一家三代人守著五條嶺70余載。

“烈士從不無名”

小時候,卞康全心中總有個困惑,他問祖母:家不遠處的墓地裏都是誰?為什麼過年、清明都沒有家裏人來燒紙錢。祖母告訴他:“是打仗死掉的士兵,是恩人。”

長大了,母親說得更多,她一邊在墳邊除草、添土,一邊說:“我們要把這些烈士當作自己的叔叔、外公來看待,給他們守好墓,等他們的親人來尋他們。要是墓都沒了,人家來找什麼?”

守好墓,等著烈士的親人。可他們的親人什麼時候才會來?卞康全不知道。“我能做的,就只有好好守護著,等待著。”

直到1991年,一位陌生女士走到五條嶺旁的卞康全家中借鐵鍬。“我心裏想,一個外地人怎麼會來借鐵鍬。她說想給自己父親的墳上添把土。”卞康全說,當時他的心情難以描述,想著“終於來了”,趕忙提著鐵鍬跟著過去。

這是第一位來五條嶺祭拜烈士的後人:陳繼業。她的父親是鹽南阻擊戰中犧牲的陳同桂烈士。根據父親幸存戰友的描述,她找到當地民政局,又隨著指引,“過通榆河,向東走幾裏地,再問當地人一個叫五條嶺的地方”。

不知道父親在哪一條嶺裏,陳繼業為每條嶺添了三鍬土。“那是春天,茅草剛冒芽,太陽是落山前的暗紅。陳繼業走到東邊第二條嶺時,伏上去痛哭。”卞康全說,陳繼業身體不好,拜托他每年清明幫她為父親墳上添土。他請她放心,一定記得。

2009年,五條嶺在當地政府支持下翻新修整。後來,鹽城當地組織各村鎮收集信息,出版了《難忘五條嶺》,書中包含751名烈士名錄。卞康全和在中共漣水縣委黨史工作委員會工作的王繼華交流中,又獲悉85名葬在五條嶺的漣水籍烈士名單,836名烈士“有了名字”。

“有人說烈士無名,我說烈士有名,只是暫時不知姓甚名誰,但他們的名字永遠刻在我們心裏。”卞康全說。

2010年,卞康全開始登記烈士陵園來訪者信息,名字、從哪來、聯系方式等,願意的還可寫下自己的感悟。有明確名單後,他會告訴來訪者,家鄉有哪些烈士在這裏,姓名、部隊番號等,請他們用手機拍下來,回去幫忙找找烈士後人。到現在,已累積了13本陵園記事簿。

送他們“回家”

“茲有您家先人XXX烈士,資料查得在1947年鹽南阻擊戰中壯烈犧牲,被當地人民群眾安葬在鹽城市步鳳鎮慶元村二組(原港南組)的五條嶺烈士陵園中,今致函您家,特告之,了結尋找之心願。”落款是五條嶺守墓人卞康全,並留下他的聯系方式。2018年,卞康全開始往這836名烈士籍貫地寄送“尋親信”。

起初卞康全自掏腰包寄送了300余封信,2020年亭湖區郵政局在五條嶺舉行黨建活動,感動於卞康全的行為,決定為他免費提供信封、免費投遞。

《難忘五條嶺》被卞康全翻了又翻,有的書頁已掉落,烈士名單上做了不同標記,用來區分已聯系上、信寄出被退回、未寄出……幾年來,卞康全共寄出近600封信,還有約300封將於今年清明前寄出。

然而,有些信件常因“原址查無此人”被退回。2019年初,頭條尋人“尋找烈士後人”公益項目組聯系卞康全,表示願意免費幫忙一起尋找烈士後代。卞康全當晚就將836名烈士名錄以及已找到後人的烈士名錄發給對方。依托地理位置彈窗技術,項目組在今日頭條App上將這些烈士信息陸續彈窗到烈士的家鄉。

泰州的季福林烈士正是通過今日頭條的“彈窗”被家人“找到”的。

“72年了,二伯(二爺爺),我們終於找到您了,您該回家了……”2019年12月,一場特殊的祭拜在五條嶺舉行:因為身體不好,季福林的侄兒季士勛在泰州靖江家中穿戴整齊,通過和在五條嶺的兒子電話連線,完成隔空祭拜。

截至目前,通過寄信、頭條彈窗等方式,五條嶺有330余名烈士“找到”了親人。卞康全說:“這不是一個人的功勞,是媒體、誌願者、政府等多方努力的結果,我敬重這些人。”

卞康全家中珍藏著一只風箏,是一位山東籍烈士後人收到尋親信找到五條嶺,並帶了這裏的土回家(意為“遷墳”)後,寄給他的。卞康全一直小心收藏,從未給孩子們放過。“烈士就像這風箏,從山東飄到這裏戰鬥,並葬身於此,但風箏的線一直沒斷,一直在家人手中攥著。於是,家人千裏迢迢地來接烈士回家。”

“他們是我們最親的人”

“這些烈士是為老百姓犧牲的,是我們最親的人”,這是卞家一代代傳下的樸素話語。為英烈義務守墓,這是卞家一代代踐行的諾言。

對卞家來說,這裏是特別的地方。雖然兒子接過守墓的接力棒,可年逾八旬的父親仍放不下五條嶺。除了每天都要過來,他還不時站在幾百米外的小兒子家門口望望這裏。“這裏住的是恩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卞華說。

每天上午8點前卞康全一準到五條嶺,中午回家做飯吃一口就再回來,晚上到天黑時回家。五條嶺沒有大門的時候,卞康全有事來不了,父親就會接替他。自從五條嶺有了大門,卞康全沒有一天“失約”,“我怕來尋親的烈士後人進不了門,找不到人。”

每天,卞康全都非常忙碌。

第一件事就是對著烈士紀念碑三鞠躬,再誦讀一遍毛主席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

五條嶺的地,卞康全每天要掃好多次,盡量保證地上沒有葉子、花瓣等,“讓烈士和參觀者都有個整潔的環境”。講解要說好多遍,讓來瞻仰的參觀者盡可能多地了解那段歷史,講解前他也要對著紀念碑三鞠躬。電話要接好多個,有單位聯系來參觀的、有烈士後人來尋親的、有郵差退信的……頻繁的聯系,卞康全手機打壞了好幾部,號碼從未換過。只要有未接來電他必定回撥,“萬一是烈士後人呢,如果是打錯的,我就說聲‘對不起’再把電話掛斷。”

卞康全和自己的祖輩、父輩,一直守護這些烈士,守著一份責任,同時也守著一份清貧。

兩千多烈士背後,是兩千多個家庭。很多烈士親人在苦苦尋找烈士葬身之地。當年,金套成烈士的父親在尋找他的途中失足跌入壕溝,被人發現時已亡故。妻子看丈夫一去不回,帶著孩子一路尋找,聽到該消息後以淚洗面,眼睛哭瞎了。“這樣的故事太多了。能生活在陽光下、平淡、平安,很多人其實不懂這是一種幸福。人一生的幸福是追求不完的,要學會知足,我願意做好五條嶺守墓人。”

在五條嶺,卞康全見證了“團聚”、哭泣、哀思……這讓卞康全更發自內心地要守護好五條嶺。“只要身體還好,不呆、不傻、能走,就一直做下去。先烈的血不能白流,我希望更多人知道他們,我願用自己普通的雙手守護這些不該被遺忘的名字。”(邱冰清)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