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含夢見家裏換了一扇門周公解夢的詞條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澎湃新聞記者 徐蕭

按照慣例,北京時間今天(10月7日)19時,2021年諾貝爾文學獎將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揭曉。由於去年美國詩人路易斯·格麗克的獲獎,今年各類預測普遍認為瑞典學院不會再授予詩人這一殊榮。

自1990年以來,純詩人(這裏指以詩歌為主要寫作文體的作者)獲獎者共有6位,兼具詩人身份但並非主要得獎理由的作家共有5位,此外,還有一位十分特殊的鮑勃·迪倫。從時間上來看,1990年代可以說是詩歌的時代,十年時間裏有4位純詩人獲獎,還有2位寫作中包含詩歌的多文體作者,尤為值得註意的是,1995年、1996年連續授予了詩人。

進入到21世紀,小說家無疑是主流,多本體作家受到青睞,詩人被“冷落”。如果從1996年的辛波斯卡算起,到2011 年瑞典詩人特朗斯特羅姆獲獎,中間長達15年沒有純詩人的身影,而自特朗斯特羅姆到格麗克又隔了9年。

諾貝爾文學獎不會連續授予詩人?顯然不是的。包含上文提到的1995、1996年那次,諾獎歷史上共有6次連續授予了詩人。事實證明,所有言之鑿鑿的預測最終往往都會被“打臉”,尤其是近些年,瑞典學院的院士們越來越不按套路出牌。所以讓我們再重溫下三十一年來的傑出詩作,靜待驚喜。

30年裏,純詩人只有6位

□ 2020年,美國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

本文圖片來源 :人民視覺 資料圖

露易絲•格麗克,美國桂冠詩人,1943年4月22日生於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1968年出版處女詩集《頭生子》,至今著有十二本詩集和一本詩隨筆集,遍獲各種詩歌獎項,包括普利策獎、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界獎、美國詩人學院華萊士•斯蒂文斯獎、波林根獎等。 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來的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愛、死亡、生命、毀滅。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必讀的詩人”。

理由:因為她那無可辯駁的詩意般的聲音,用樸素的美使個人的存在變得普遍。

野鳶尾

在我苦難的盡頭

有一扇門。

聽我說完:那被你稱為死亡的

我還記得。

頭頂上,喧鬧,松樹的枝杈晃動不定。

然後空無。微弱的陽光

在幹燥的地面上搖曳。

當知覺

埋在黑暗的泥土裏,

幸存也令人恐怖。

那時突然結束了:你所懼怕的,作為

一個靈魂卻不能

講話,突然結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彎曲。那被我認作是鳥兒的,

衝入矮灌木叢。

你,如今不記得

從另一個世界到來的跋涉,

我告訴你我又能講話了:一切

從遺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發現一個聲音:

從我生命的核心,湧起

巨大的噴泉,湛藍色

投影在蔚藍的海水上。

(柳向陽 譯)

□ 2011年,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ömer)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1931年4月15日—2015年3月26日),被譽為當代歐洲詩壇最傑出的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1954年發表詩集《17首詩》,轟動詩壇。作品多短小、精煉,往往用意象和隱喻來塑造個人的內心世界,被稱做“隱喻大師”。一生發表詩歌僅200多首。

理由:因為經過他那簡練、透通的意象,我們得以用嶄新的方式來體驗現實世界。

開放與關閉的空間

一個人用其手套般的職業感覺世界。

他中午休息一會兒,把手套擱在架子上。

它們突然生長,擴展

從內部翳暗整個房子。

翳暗的房子遠在春風中。

“大赦,”低語在小草中蔓延:“大赦。”

一個男孩拉著斜向天空看不見的線奔跑

他對未來的狂想像比郊區更大的風箏在飛。

往北,從頂峰你能看到無邊的松林地毯

雲影在那裏

一動不動。

不,在飛。

(北島 譯)

□ 1996年,波蘭詩人維斯拉瓦·辛波斯卡(Wislawa Szymborska)

維斯拉瓦·辛波斯卡(1923年7月2日—2012年2月1日),生於波蘭小鎮布寧。她擅長以幽默、詩意的口吻描述嚴肅主題和日常事物,以詩歌回答生活。是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也是公認為當代最為迷人的詩人之一,享有“詩界莫紮特”的美譽。1996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文學史上第三位獲獎女詩人。辛波斯卡一生創作了二十本詩集,公開發表的詩歌約400首,創作生涯從1950年代延續至2012年,是波蘭最受歡迎的詩人。《巨大的數目》在1976年出版時,1萬冊在1周內就售罄。

理由:由於其在詩歌藝術中警辟精妙的反諷,挖掘出了人類一點一滴的現實生活背後歷史更疊與生物演化的深意。

在一顆小星星下

我為稱之為必然向巧合致歉。

倘若有任何誤謬之處,我向必然致歉。

但願快樂不會因我視其為己有而生氣。

但願死者耐心包容我逐漸衰退的記憶。

我為自己分分秒秒疏漏萬物向時間致歉。

我為將新歡視為初戀向舊愛致歉。

遠方的戰爭啊,原諒我帶花回家。

裂開的傷口啊,原諒我紮到手指。

我為我的小步舞曲唱片向在深淵吶喊的人致歉。

我為清晨五點仍熟睡向在火車站候車的人致歉。

被追獵的希望啊,原諒我不時大笑。

沙漠啊,原諒我未及時送上一匙水。

而你,這些年來未曾改變,始終在同一籠中,

目不轉睛盯望著空中同一定點的獵鷹啊,

原諒我,雖然你已成為標本。

我為桌子的四只腳向被砍下的樹木致歉。

我為簡短的回答向龐大的問題致歉。

真理啊,不要太留意我。

尊嚴啊,請對我寬大為懷。

存在的奧秘啊,請包容我扯落了你衣裾的縫線。

靈魂啊,別譴責我偶爾才保有你。

我為自己不能無所不在向萬物致歉。

我為自己無法成為每個男人和女人向所有的人致歉。

我知道在有生之年我無法找到任何理由替自己辯解,

因為我自己即是我自己的阻礙。

噢,言語,別怪我借用了沈重的字眼,

又勞心費神地使它們看似輕松。

(陳黎 張芬齡 譯)

□ 1995年,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

謝默斯·希尼(1939年4月13日—2013年8月30日),生於愛爾蘭北部德裏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自小接受正規的英國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當過一年中學教師,同時大量閱讀愛爾蘭和英國的現代詩歌,從中尋找將英國文學傳統和德裏郡鄉間生活經歷結合起來的途徑。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詩學專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諾貝爾獎演講《歸功於詩》(Crediting Poetry,1996)也是一篇重要詩論。希尼把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Beowulf,2000)譯成現代英語,轟動一時。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但自己卻曾承認是個“文盲”。

理由:由於其作品洋溢著抒情之美,包容著深邃的倫理,揭示出日常生活和現實歷史的奇跡。

挖掘

在我的食指與拇指之間

夾著粗短的筆;舒適如一支槍。

我窗下,傳來清脆的銼磨聲

當鐵鏟切入含砂礫的地面:

父親在挖掘。我往下看

直到他繃緊的臀部在花圃間

彎下去又挺起來,恍若二十年前

他有節奏地弓身於馬鈴薯壟

在那裏挖掘。

粗陋的靴踩著鏟頭,柄

貼著膝蓋內側使勁撬動;

他鋤掉高高的葉莖,將明亮的鏟邊深深埋進去,

把新馬鈴薯掀到四下裏,我們拾起,

喜歡它們在我們手裏冷硬的感覺。

上帝作證,老頭還能揮舞鐵鏟。

如同他的老頭。

祖父一天裏在托納沼澤地

鏟的泥炭比任何人都要多。

有一次我給他送一瓶牛奶,

用紙隨便塞住瓶口。他直起身

喝了,又立即開始幹活,

利落地又切又割,把草泥

拋到肩後,不斷往深處

尋找好泥炭。挖掘。

馬鈴薯黴的冷味,濕泥炭的嘎紮聲

和啪嗒聲,切下活根莖的短促刀聲

在我頭腦裏回響。

但我沒有像他們那樣幹活的鐵鏟。

在我的食指與拇指之間

夾著這支粗短的筆。

我將用它挖掘。

(黃燦然 譯)

□ 1992年,聖盧西亞詩人德裏克·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

德裏克·沃爾科特(1930年1月23日—2017年3月17日) ),生於聖盧西亞的卡斯特裏。父親是英國人,母親則是非洲裔,此外沃爾科特還具有荷蘭血統。先後就讀於聖瑪利大學和西印度的牙買加大學,畢業後遷居特立尼達島。14歲時,初次在報紙上發表詩歌,4年後自費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自1970年代開始,他以客座教授和住校詩人的身份出入美國各大學,後任教於波士頓大學創作系。其一生創作頗豐,著有二十余種詩集,諸如《年輕人的墓誌銘》(1949)、《在綠夜裏》(1962)、《星星蘋果王國》(1980)、《仲夏》(1984)、《奧美羅斯》(1990)、《厚贈》(1997)、《白鷺》(2010)等。除此之外他還有近三十種劇本。

除了1992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外,沃爾科特還曾獲得過多種榮譽,如皇家學會文學獎(1966)、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金蜂鳥勛章(1969)、喬姆利詩歌獎(1970)、非百老匯戲劇界最傑出戲劇獎(1971)、麥克阿瑟基金會獎(1981)、艾略特詩歌獎(2011)等。曾言“要麼我誰也不是,要麼我就是一個民族”。

理由:他的作品具有巨大的啟發性和廣闊的歷史視野,是其獻身多種文化的結果。

力量

生命將不斷把草葉砸進土裏。

我羨慕這暴力;

愛情是鐵。我羨慕

碎浪和巖石之間的野蠻的交易。

它們之間互相理解。

我甚至可以理解

奔跑的雄獅與驚懼的雌鹿之間的約定,

她眼中含有某種對恐怖的默許

我將永遠不能理解的

是這只野獸,他寫下一切

並且自詡為生命的核心

(西川 譯)

□ 1990年,墨西哥詩人奧克塔維奧·帕斯(Octavio Paz)

奧克塔維奧·帕斯(1914年3月31日—1998年4月19日),生於墨西哥城。5歲開始接受法式和英式教育,14歲入墨西哥大學哲學文學系及法律系學習。1937年,帕斯在尤卡坦半島創辦了一所中學,同年參加了西班牙反法西斯作家代表大會,結識了當時西班牙及拉丁美洲最傑出的詩人。回到墨西哥以後,帕斯積極投入了援救西班牙流亡者的工作,並創辦了《車間》和《浪子》雜誌。1945年開始外交工作,先後在墨西哥駐法國、瑞士、日本、印度等國使館任職。1953至1959年回國從事文學創作。1968年,為抗議本國政府鎮壓學生運動而辭去駐印度大使職務。此後他一直致力於文學創作、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

帕斯在當代拉美和世界文壇享有盛譽,除諾貝爾文學獎外,還以傑出的文學成就獲塞萬提斯文學獎、國家文學獎和法國文學藝術最勛章等國內外20多個重要獎項。其創作融合了拉美本土文化及西班牙語系的文學傳統,繼承歐洲現代主義的形而上追索以及用語言創造自由境界的信念。

理由:他的作品充滿激情,視野開闊,滲透著感悟的智慧並體現了完美的人道主義

大街

這是一條長長的寂靜的街道。

我在黑暗中行走,跌跤,

爬起來,踏著幹枯的落葉和沈默的石子,

深一腳,淺一腳。

我身後也有誰將它們踐踏:

我停,他也停,

我跑,他也跑。

當我轉過臉,無人靜悄悄。

一片漆黑,沒有出路,

我在街口轉來轉去

總是又回到原處,

那裏沒人等我,也沒人將我跟隨,

我卻在將一個人緊追,

他跌倒了又爬起來,

一見我便說:沒有誰。

(趙振江 譯)

他們是小說家、劇作家、歌手,他們也寫詩

2018年的波蘭作家奧爾加·托卡爾丘克以寫小說為主,也有詩集《鏡子裏的城市》出版。諾獎評委會給的授獎詞是“在敘事想像上充滿百科全書般的熱情,代表著一種跨越邊界的生活方式”,顯然更看重的是她在小說上的成就,但事實上,她的小說也是充滿詩性的。

與之相似的還有2009年的赫塔·米勒和1999年的君特·格拉斯這兩位德語作家。赫塔·米勒16歲以詩歌登上文壇,迷戀圖文拼貼詩,並將之視為擺脫小說和散文創作困境的一種全新嘗試。她的每首拼貼詩篇幅都很短,且沒有標題、標點和段落分隔,都是由形狀不一、大小不同且五彩繽紛的字母、單詞和圖片組合而成。1991年,米勒在一次詩學講座中,首次向公眾展示了圖文詩,兩年後出版了第一部拼貼詩集《警衛拿起梳子》。其後又先後出版了《發髻裏住著的女士》《拖著摩卡杯的蒼白男士》《是不是他伊翁》等詩集。1995年,她還成為了德國語言和詩歌科學院成員。

君特·格拉斯同樣以詩歌登上文壇。1955年,他的《睡夢中的百合》在南德廣播電臺舉辦的詩歌競賽中獲得了三等獎。1956年的詩集《風信雞的長處》和1960年的《三角軌道》既有現實主義的成分,又受到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影響,聯想豐富,激情洋溢,具有較強的節奏感。1967年的第三部詩集《盤問》政治色彩較濃,格拉斯也一度被稱為“政治詩人”。然而其創作生涯的中後期則主要以戲劇和小說為著,諾獎授獎詞“其嬉戲之中蘊含悲劇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類淡忘的歷史面目”也主要是表彰其這方面的成就。

2016年,美國民謠&搖滾音樂人鮑勃·迪倫的獲獎讓全世界為之詫異,有人質疑,有人叫好。應該如何理解的歌詞,到底是將其作為詞作者還是詩人,成為當年熱議話題。鮑勃·迪倫的獲獎理由是“在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上創造出新的詩意表達形式”,音樂和詩相輔相成,很難孤立來看。而2007年的英國作家多麗絲·萊辛和1998年的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雖有從事詩歌創作的經歷,但在其整個創作生涯中的地位則微弱得多。

哦差點忘了,中國作家莫言最近也開始了詩歌創作,一度成為話題。其大作《餃子歌》,洋洋灑灑500行,限於篇幅這裏就不貼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找來一品。

心臟無聲地搏動

托卡爾丘克

心臟無聲地搏動,血液安靜地滴落。

她強烈地愛過,付出了整個愛情。

天使奪走了她純潔的靈魂。

她強烈地愛過——他也清楚這一點。

在他來臨之前,她已等了很久。

她相信他的話語——那是“椴樹”蜂蜜……

她盯著死胡同,淚水湧出眼眶。

她等待電話、短信……不是一個切碎的鐘點。

靈魂充滿了黑暗、恐懼與灰塵,

不再述說她甜蜜的過往。

就是這樣……心臟的搏跳……眼睛緊閉。

她變成一個天使並升向天堂。

他或許還會給她打電話,但她已不再接聽,

天使沒有口袋可以盛放手機……

他或許還會給她打電話,但不會有回應。

她去了天堂,走了,連機票都不需要……

(汪劍釗 譯)

去年鞋廠為查拉蘭博先生頒獎原因不詳

赫塔·米勒

去年 鞋廠 為 查拉蘭博先生

頒獎 原因 不詳

或許 他 不得而知 或許 根本 未曾提及

獎章 近看 像片 楊樹葉

遠看 像 杏核 他 佩戴著它

興奮地 穿越 城市的 遊行隊伍

去 辦公室 甚至 上床

有一天 他 發現

獎章上 有個 汙點

他 用 20克 五花肉

拼命 擦拭著

汽車裏 空空蕩蕩

司機 眼神 空洞無神

查拉蘭博先生 胸悶

他 咽了 一口 睡沫

喉嚨 墜入 脖頸

當 車窗 打開 時

他 把 獎章 扔向 人行道

這片 薄薄的 楊樹葉 在一月裏

飄啊 飄啊

(馮曉春 傅翀 楊夢 譯)

註:赫塔·米勒詩集均無目錄,也無頁碼。除《警衛拿起梳子》外,其他散步詩集中每首詩甚至連編號也無。本詩題目為首行詩句,編者所加。

櫻桃

君特·格拉斯

當愛情踏著高蹺

沿著碎石小路如履薄冰

終於走到樹頂

我高興剛好在櫻桃?

體驗著櫻桃恰似櫻桃,

不多久伸手嫌太短,

爬梯嫌老爬不到

一級,只差那麼一級,

使嘗到熟透或隨風而落的鮮果。

甜而且更甜,甜得悶透;

穿紅衣的即如畫眉鳥夢見——

誰在親吻誰,

當愛情

踏著高蹺走到樹頂。

(葉輝 譯)

給伍迪的歌

鮑勃·迪倫

我在離家千裏之外的地方

走在一條荒僻公路之上

我看見了你世界中的人與事

傾聽乞丐、農夫、王子和國王。

嘿,伍迪·格思裏,我給你寫了一首歌

關於這來到的奇異的舊世界

它似乎病態又饑餓,疲憊又破爛

它看上去瀕臨絕境,又像剛剛出生。

嘿,伍迪·格斯裏,我知道你所知悉的

我所說過的話,我將反復敘說

我唱過每一首歌,但仍未唱夠

因為沒有多少人像你的昔日所為。

這首歌也獻給西斯科和桑尼,萊德貝利,

還有所有陪伴你旅程的好人們

獻給他們真實的心與雙手

雖然他們已歸於塵土,隨風而去

我明日即離開,但是也許就在今日

某一日走在某處的公路上

我想做的最後一件事情

是說:“我也經歷了一些艱難的旅程。”

(周公度 譯)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