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娃子上好多螞蟥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袁隆平的書房裏,掛著一首他自題的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

文 | 沈 林

悲傷的消息還是來了。

“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協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於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在長沙逝世,享年91歲。

他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夢:田裏的水稻產量很高,有高粱那麼高,穗子有掃帚那麼長,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就坐在這樣的稻穗下乘涼。

現在,他已遠行。

1

當袁隆平過世的消息傳來,人們都是震驚的。

要知道這個月月初,我們還聽到了來自袁隆平院士團隊的好消息。

5月9日,在三亞國家水稻公園示範點,袁隆平院士團隊研發的“超優千號”超級雜交水稻開始測產。

專家組選取3個地塊,同時進行收割、打谷,匯總後按照高產創建產量公式計算,最終測產結果為平均畝產1004.83公斤。

該品種在三亞試種以來,連續幾年畝產量不斷攀升,經受住了去冬今春海南低溫寡照帶來的不利影響。專家組認為,試驗示範片田間“生長青秀,整齊一致,長勢均衡,無病蟲危害,較好的展示了品種的豐產性狀”。

袁隆平的水稻屢創佳績,還記得去年,衡南基地早稻高產攻關田進行了測產驗收,測得早稻平均畝產為619.06公斤。這意味著雙季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實現了“1500公斤高產攻關”的目標。

90歲的袁隆平院士與測產現場進行了5G視頻連線,他高興地說:“非常激動,more than excited!……”“3000斤意味著離‘禾下乘涼夢’更近了一步。”

在去年9月7日,袁隆平90歲陽歷生日之時,他許下願望:“(第三代雜交水稻兩季)畝產3000斤,要早日實現!”

袁隆平曾多次談論自己的兩個夢想,都和水稻有關。一個是“禾下乘涼夢”,就是追求超級稻高產;另一個是覆蓋全球夢,讓超級稻走出國門造福世界。“如果全世界有一半的稻田種上了雜交稻,以每公頃增產兩噸來算,每年可增產1.5億噸的糧食,會多養活4億到5億人口。”

雜交水稻雖然誕生在中國,但屬於全人類。在我國政府的推動下,中國雜交水稻技術已經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得到推廣,在東南亞、南亞、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的試種示範都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積,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他不僅是中國的國寶,也是世界的驕傲。

2

1970年,袁隆平研究出的野生雄性敗育稻“野敗”,成為所有雜交稻的母本。正是有了“野敗”,才有了養活8億人口的雜交水稻,他也因此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作為農業科學家,田間地頭是科學研究的主戰場,靠想象幹不出雜交水稻。科學成果必須寫在大地上,長在土壤裏。

袁隆平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帶研究生有一個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只有下田最快樂”,是袁隆平一生不變的心情。

袁隆平回憶說,年輕的時候都是赤腳下田,經常被蟲子、螞蟥叮咬。春天的水稻田是冰冷的,因長時間赤腳浸泡在水稻田,他還患了腸胃病。“現在有套鞋,條件好很多,不怕螞蝗了。”

袁隆平的書房裏,掛著一首他自題的小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自然探秘永無休;成功易使人陶醉,莫把百尺當盡頭。”

2017年國家水稻新品種與新技術展示現場觀摩會上,袁隆平宣布了一項重大成果:“我們在水稻育種上有了一個突破性技術,可以把親本中的含鎘或者吸鎘的基因‘敲掉’,親本幹凈了,種子自然就幹凈了。”

13多億人每天要吃掉150多萬噸糧食,袁隆平不僅想讓每一個中國人吃得飽飯,他還努力讓中國人吃得健康。

3

在大家眼中,袁隆平是一個偉大的人,其實,他也有不為眾人所知的一面。他愛打球,善遊泳,愛唱歌,會拉小提琴。

1953年,畢業於西南農學院的袁隆平在領取了人生的第一筆工資42元之後,當即去商店買了把27元的小提琴。

“夜晚時分,月光滿地,蛙聲不絕,琴聲能消除一天的疲勞”,袁隆平用拉琴的方式消除身體的疲憊。

袁隆平唱歌聲音較低而且共鳴很好,外號叫“大Bass(大貝司)”。“我在大學裏面是合唱團的成員,就是唱低音的。我喜歡比較經典的音樂,唱《喀秋莎》、《紅莓花兒開》等等;我也會唱英文歌。每到課余時間,我和愛唱歌的同學常常聚集到一個宿舍裏一起唱歌。”袁隆平回憶說。

沒錯,別看袁隆平時常在“田間幹活”,但他的英語可是非常溜。

原來,袁隆平的母親在解放前就是南京一所教會學校的英語老師,他從小就開始學英語,讀的中學武漢四中原來也是教會中學,有些課是用英語上的。

去年一次為青少年送寄語中的采訪中,袁隆平分享8字成功經驗: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知識是基礎,汗水是實踐。靈感是思想火花,思想火花人人有,不要放棄它。”他還說了一句英文:“機會寵愛有心人!”(Chance favors the prepared mind!)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他還曾用英文祝福非洲:中國幫助他們發展雜交水稻事業,他們將擁有光明未來。

袁隆平的秘書楊耀松表示,國際學術會議袁隆平一般都會用英語。“論文都是自己把中文的譯成英文的然後傳播的。對於別人譯的,很多專業詞匯最後都是他自己校準的。我們水稻所、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每年有很多培訓班,很多外國學員來長沙參加雜交水稻技術培訓班,他都會給這些外國學員講授專業課的,用英語講授的。”

袁隆平的俄語也非常不錯,上世紀50年代初,他曾在安江農校做過一兩年的初級俄語教師。

4

作為一個一心搞科研的“理工直男”,袁隆平的愛情故事卻顯得相當前衛。

34歲那年,袁隆平和鄧哲相遇、相戀。

戀愛不久,有熱心的同事攛掇他們,趁熱打鐵把喜事辦了。袁隆平有些靦腆,悄悄問鄧哲:“給你買件新衣服好不好?”

鄧哲羞澀地搖頭:“不要,不要。”袁隆平居然真就沒買。

相識一個月後,34歲的袁隆平和26歲的鄧哲,僅用50元錢的喜糖,辦了一場儉樸的婚禮。

婚後,科研壓力依舊繁重,日子清貧辛苦。鄧哲不僅是袁隆平生活上的好夥伴,也是工作上不可或缺的好搭檔。

1966年,袁隆平在《科學通報》上第一次發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其中的功勞,鄧哲絕對要占一半。

文革期間,一群反動派不分青紅皂白砸爛了袁隆平精心培育的雄性不育株實驗秧盆。袁隆平嚎啕痛哭,聽聞消息趕來的鄧哲第一時間趕到,她安慰袁隆平:“袁先生,天無絕人之路,哪怕這些秧苗都死了,我們也一定能找到新的不育株的。”

就這樣,殘存的秧苗被藏在蘋果園的臭水溝裏繼續培育,第二年,收獲的種子擴種到了兩分地。

當然,兩人的生活中也會有磕絆。有時候,袁隆平和年輕人一樣喜歡睡懶覺。賴床的他發現時間趕不及,就不疊被子,抓起腰帶邊跑邊紮。袁隆平還是個家務盲,自己的鞋子襪子不會收拾,扔得到處都是。

這個時候,袁隆平就會用別的事情來分散鄧哲的註意力。鄧哲總說,袁隆平是“投機取巧的愛情積極分子”。

幾十年櫛風沐雨,兩人的感情在一次次的磨煉中情比金堅。“我之所以能在雜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鋪墊的臺階。” 袁隆平說。

袁老,一路走好!

· “狗”富貴,“馬”相望· 優衣庫因新疆棉問題遭美國扣押?究竟誰在“強迫勞動”· 好戲 | 拒絕關系戶後,《向往的生活》回來了嗎?

新民周刊所有平臺稿件, 未經正式授權一律不得轉載、出版、改編,或進行與新民周刊版權相關的其他行為,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