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到老道算命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2

澎湃新聞記者 廖陽 實習生 龔詩雅

“有一個‘知音’的典故,伯牙彈什麼子期就能聽出什麼,我非常羨慕伯牙有這麼一個‘粉絲’,這只是傳說,但這個典故一直影響著中國的審美,就是我要懂(音樂),如果我不懂,那我就是一頭牛,就是對牛彈琴。”

一次講座上,小提琴家陳曦和北大學生對坐一堂,探討了一番古典音樂的聆聽問題。

對大部分人來說,古典音樂遙遠又高大上,“如果莫紮特和貝多芬想把這門學問搞那麼難,他們的作品不會每天都在音樂廳演出,也不會流芳百世。聽音樂不要帶著負擔或課題,那樣你會離得越來越遠。當音樂響起,你們有一些心理上的化學反應,就說明你們已經懂得音樂,已經和音樂產生了對話。”

一番深入淺出的講解,瞬間拉近了學生和古典音樂的距離——身為中央音樂學院副教授,陳曦常年和學生打交道,這對他來說是手到擒來之事。

8月28日,陳曦將來上海交響音樂廳開專場音樂會,獻上莫紮特、勃拉姆斯、伊薩依、恩斯特、克萊斯勒、拉威爾等作曲家的名曲,同臺的還有鋼琴家尹一迦。兩位演奏家都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這是一次高手過招,也是一場小提琴和鋼琴的對話。

陳曦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17歲勇奪老柴比賽銀獎

陳曦的音樂之路是一個標準琴童的故事。

父親是沈空文工團的一名小提琴手,為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敏感,用錄音機編輯了一盤帶子,每天放莫紮特、貝多芬、柴可夫斯基。耳濡目染,陳曦喜歡扒著錄音機手舞足蹈,兩歲已經咬著大舌頭給人彈莫紮特了。

三歲半,陳曦收到父親送的一把定制迷你小提琴,不久便隨沈陽音樂學院教授王冠學琴。王老師在左手方面給了他有條有理的訓練,在他的鼓勵下,1995年,陳曦由母親陪同來到北京,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師從趙薇。

趙老師非常註重對孩子音樂興趣的培養,特別會哄小孩。陳曦一直把她當成大朋友,上課時也和老師平起平坐談論音樂,對音樂的想象力大大提升了。

不久,他又開始跟隋祟克強學習,演奏水平發生質變,琴聲變得日益老道而又厚實。隋老師將他的右手完全解脫、放松了下來,“以前覺得右手非常緊,跟他學琴不到一年,我知道該怎麼用右手來拉琴了。”

1999年,陳曦轉到林耀基門下。“每天都要從零開始,每天都要換血。”林老師以嚴厲著稱,給陳曦帶來了紮實的基本功訓練。在他看來,一位優秀演奏家的技巧應該像優質的建築一樣,能承受得住十三級臺風,同時,技巧需和音樂交融,達到“人琴合一”。

“人琴合一”這一天很曲折地到來了。

那是2001年,中國愛樂樂團成立不久,音樂總監余隆請林老師推薦新星,林老師推了陳曦。陳曦要和樂團合演拉威爾《茨岡狂想曲》,一首描寫流浪吉普賽人的名曲,來自德國的克勞茨·韋瑟擔綱指揮。

“有一次合排,他說,茨岡完全是個小偷,他在騙你,給你算命。我突然發現,音樂是非常形象的。”陳曦開始想象,大雪紛飛,一個衣不蔽體的流浪部族在艱難前行,“雖然苦難,但他們還是想追求自由,隨著樂隊加入變成了舞蹈,一個人舞蹈,兩個人舞蹈,三個人舞蹈……最後變成集體性的舞蹈狂歡,非常野性。”回去以後,陳曦整個人都變了,林老師說,這孩子終於開悟了。

躊躇滿誌的陳曦開始向國際樂壇衝刺。2002年,17歲的陳曦參加了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那一年,小提琴賽第一名空缺,陳曦贏得了第二名,還有評委、觀眾長達數分鐘的鼓掌,很多觀眾捂著心臟對陳曦說,“你拉得太好了!” 後來,陳曦的獲獎照片還被坐落在柴科夫斯基故居的紀念館收藏並對外展示。

陳曦在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比賽。

比賽是小提琴家的試金石

從中央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後,陳曦考入了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由於演奏博得所有評委的一致選擇,他成為少有的可以反向選擇老師的學生。本科畢業,他又以全額獎學金的身份,進入耶魯大學深造,最後選擇回到母校中央音樂學院,成為一名老師。

當老師時,小到每一節課,大到安排學生去哪裏參加哪一場比賽,陳曦都會為學生們細心考慮。對學生同樣高標準嚴要求的他說,演奏小提琴其實是“半腦力半競技”的活動。

“國際比賽是檢驗優秀小提琴家的試金石。”陳曦認為,學生們不應該僅僅只在家裏練琴,演出和大賽經驗同樣重要,甚至可以說更為重要。

如何在國際大賽中打動聽眾的心?

“參加比賽和演奏音樂會、錄制唱片不同,技術的展現要更加仔細,風格的處理要相當嚴謹。”陳曦舉例,演奏外國作曲家的作品時要格外註意,需要學習和理解歐洲文化,要和歐洲當下流行的演奏風格接軌,還要知道什麼是最新的風格趨勢,什麼是比較保守的演奏風格。當然,前提是萬無一失的音準和節奏,以及華麗的音色。

陳曦和尹一迦。

“越是頂級的比賽,越是要求每位選手的應變能力要非常強。”幾年前,陳曦帶學生參加柴科夫斯基國際青少年國際比賽時,就遇到了“突發狀況”——聆聽其他選手比賽,陳曦發現,柴科夫斯基《諧謔曲》相較他當年比賽,在速度上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絕大多數選手的演奏速度非常快,“我們臨時決定加速,這要求選手必須具有相當好的技術作為堅強後盾,不然貿然提速,會將你的技術、音準、節奏以及演奏風格完全打亂。”

“很多人問學音樂需不需要天賦,我說需要。但什麼是天賦呢?我覺得是耳朵要聽到什麼是音準,你的心裏應該有音樂的悲歡離合,你的大腦是否清楚你的節奏,還有雙手是否有協調性,手指的機能好不好,但更重要的是,懂得刻苦。”

從三四歲開始,陳曦基本每天練琴四五個小時,非常苦,而這種苦在他看來是值得回憶的,因為苦讓他獲益良多。例如,讓他體會到音樂是神聖的;其次是探索的欲望——音樂無止境,沒有終極答案,演奏家的每一次演奏都會推翻上一次,這種無休止的推翻和推敲,對自己、對音樂都是一次深度挖掘;再就是會讓人勇敢起來,對鍛煉人的心態有很大的幫助。

責任編輯:梁佳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