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男朋友剃了光頭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陳軍留了19年的寸頭。

起初,他還去理發店。後來因為頭發長得太快,他學會了用電推子給自己剃頭。每周一次,把頭發剃成一片短短的小刺兒。“是寸頭”,他一再強調,“不是光頭”。

在那之前,他的頭發烏黑濃密,分成兩撥,梳著當時流行的“西裝頭”,劉海輕輕蓋過眉毛。剃頭的時間太久了,認識他的人已經很難想象他有頭發的樣子,連他自己也不太記得了。

但為什麼要剃頭,他一直沒忘。19年前,廣東省中山市橫欄鎮一花木場內發生一起兇殺案,此後嫌疑人始終在逃。作為中山市公安局橫欄分局刑偵大隊的一名偵查員,從參與調查這個案子起,陳軍找了他19年。陳軍說,剃頭的方式是最簡單直接的,每當站在鏡子面前,都能提醒自己:“做再多工作,人沒到案,你逃避不過去。”

直到2021年9月中旬,銷聲匿跡19年的嫌疑人張某被抓獲歸案。已經成為中山市公安局橫欄分局刑偵大隊大隊長的陳軍,剃發明誌的日子終於告一段落,“現在可以考慮把頭發留長了。”

剃頭前,陳軍的發型是“西裝頭”。受訪者供圖

追兇19年

2002年11月24日早晨,一具年輕男性的屍體倒臥在中山市橫欄鎮一花木場內的水溝裏,被花木場的工作人員發現。

接警後,中山市公安局橫欄分局民警到達現場。當時29歲的陳軍,還是刑偵大隊一名普通的偵查員。經過偵查,確定案發時間為23日晚。現場有死者本人的一部手機、一百多塊錢現金、一輛摩托車。

一把帶血的水喉鉗掉落在地,經鑒定,這是兇器。被害人因被鈍器打擊重要臟器而死,顱骨、下頜骨也已碎裂。通過現場遺留的兇手物品,警方迅速鎖定了嫌疑人張某。

事情到這裏還很簡單。但隨後,張某開始了他的逃亡,“離開以後他就銷聲匿跡,也從來沒有跟家人聯系過。”

警方作出了一切努力:使用刑偵科技手段,對張某的人際關系進行走訪調查,每年定期對案件信息進行梳理更新等。

為這個案子,陳軍跑遍了全國各地,“10多個省肯定是不止的,市就跑得更多。” 嫌疑人老家的河南商丘界溝鎮距離安徽亳州很近,他會不會躲到了老家附近?嫌疑人有一個姑姑在新疆,且河南有相當一部分人到新疆從事采棉工作,他會不會去了新疆?再小的線索陳軍都要去一趟,請求當地的警方協助核查。到外地出差,他也總會把這事提一下,跟當地警方交流。

還有個地方,陳軍常去。

那是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界溝鎮村莊中的一處普通平房。大門外對著一片空地,進門,左邊被墻攔住,右邊第一間是廚房,再往深走,是兩位老人的房間。在一片散落的農具、糧食、雜物中,有個能睡覺的地方。19年來,陳軍數十次來到這裏,對一切已經了然於胸。甚至,“他們家門板後寫的什麼字,我都非常清楚。”

那是張某的老家。磚塊壘起來的屋子,空空蕩蕩,只有一對老人帶著孫女,那是張某的父母和女兒。事發時,他的女兒不到兩歲,還不會走路。妻子很快就改嫁了。

可張某再也沒有出現。

陳軍正在辦案。受訪者供圖

剃頭明誌

陳軍感到郁悶,“想不通為什麼,為什麼有身份找不到人?”失眠是最常見的。當年的案發現場在他頭腦中反復出現,同時出現的還有很多疑問:有哪些細節被遺漏了?為什麼會找不到他?用什麼辦法才能找到他?

和所有一線民警一樣,陳軍的工作和生活根本無法分開。他平時也沒什麼娛樂。心中郁悶,剃個頭是最直接的。他想,那就剃吧。

起初,他還去理發店。後來因為頭發長得太快,他學會了用電推子給自己剃頭。每周一次,把頭發剃成一片短短的小刺兒。“是寸頭”,他一再強調,“不是光頭”。

在那之前,他的頭發烏黑濃密,分成兩撥,梳著當時流行的“西裝頭”,劉海輕輕蓋過眉毛。剃頭的時間太久了,認識他的人已經很難想象他有頭發的樣子,連他自己也不太記得了。

剃頭的原因,他很少對外人說,連妻子也不太清楚——遇到她的時候,他已經是個寸頭了。冬天去出差,他不得不戴上帽子,保護自己的腦袋不被冷風凍壞。即使如此,他也沒想過把頭發留長。他覺得這樣可以讓自己“保持頭腦清醒”。

19年來,發生了很多變化。當初一同調查這起案件的同事有的退休、有的調任到其他地方,還在橫欄分局刑偵大隊的只剩下他一個人。但寸頭沒變。有時候看著自己的寸頭,“覺得自己水平不夠,太欠缺了。”

陳軍說,對於線索核查來說,無非就是兩個結果:“是”和“否”,這其中是0和100的區別,不存在一個中間數。“核對到‘是’,那就對了。如果是‘否’,就從頭來過。”

“可能1次就是‘是’,也可能100次都是‘否’。這個是沒辦法對等的。”至少有六七次,看起來很有可能“是”,最後卻是“否”。陳軍也很失落。失落的時候,只能再把案卷材料重新看一遍,“不可能‘否’了以後就不做了,那不行。”

“遲早都會發現,只是時間問題。”

得知嫌疑人張某到案後,陳軍在趕去機場的路上。受訪者供圖

看著嫌疑人的女兒長大

轉機是在19年後出現的。

最初,是陜西警方註意到了不對勁。一個在西安街邊擺攤的小販,自稱是新疆人,但胡辣湯竟然做得很正宗。陳軍曾經和陜西警方交流過案情,他們很快發現,這個小販長得和19年前橫欄鎮花木場兇殺案的嫌疑人很相似。

2021年9月下旬,經過一周多縝密的核查,陜西警方最終確認,這名小販就是張某。沒人知道他為什麼去了西安。多年來,他的身份證沒有更新,只能在街邊做點流動的小生意。沒法租房,找了個女人同居。陳軍說,被捕後,張某很快就如實交代了案情。“他也像釋懷了,也許是不想再折磨自己。”

嫌疑人張某。受訪者供圖

張某交代,自己殺人的起因是三塊錢的車費。2002年11月23日晚,一名摩的司機載著當時在廣東打工的張某,行駛到中山市橫欄鎮一花木場附近。司機喊價8塊,張某只願意給5塊,兩人起了爭執。

就在幾分鐘裏,兩個人的命運徹底因對方而改變,而且再也無法回轉。

陳軍可能是當年調查組的民警中,對這個案件跟進最久、最熟悉情況的人。得知張某到案時,他正在吃午飯,高興得飯也不吃了,立刻訂機票趕到西安,參與了對張某的審訊。他發了條朋友圈,“這張刑拘證足足等了19年,終於找到人來簽名了。削發明誌的日子終於告一段落了!”

這些年裏,陳軍成了最常造訪張某家的外人。事發時,張某的女兒還在吃奶粉。陳軍和同事每次去張某家中,都會給她一點錢。去年,她已經有了自己的寶寶,“我就像看著她長大一樣。”張某的父親如今已經臥床,他曾經說“我就當沒這個兒子”,但19年後跟兒子視頻通話時,老人還是流下了眼淚。

審訊結束後,陳軍到公安局門外的臺階上抽了根煙,“這是最舒服的一根煙。”剃頭明誌的日子結束了,要不要留回過去的“西裝頭”呢?他還在考慮。

新京報記者 徐楊

編輯 劉倩

校對 危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