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夢見自己吐豆子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來源:鹹寧日報

通訊員 甘明強

掌上鹹寧報道

昔日,為了讓孫兒每天能喝上一碗鮮美的“豆腐腦”,在外打工的崇陽農民廖先文辭了工作,毅然回到老家開起了家庭豆腐作坊,賣起了“豆腐腦”。殊不知,廖先文的豆腐作坊越辦越紅火,竟然闖出了一條致富之路,成了當地赫赫有名的“豆腐大佬”。

“快來喝豆腐腦和豆漿啊!”9月21日一大早,崇陽縣高梘鄉石咀村5組的一戶農家小院裏,正在忙碌的廖先文和張雪保夫妻倆大聲地對鄰裏左右吆喝著。

廖先文今年63歲,妻子張雪保60歲,但這對夫妻卻是本村最先開辦豆腐作坊的。據廖先文介紹,2002年他們夫妻倆最先在村裏打豆腐,但覺得日子入不敷出,於是他們外出打工。直到孫兒呱呱墜地,夫妻倆又回家幹起了老本行,一幹就是十幾年。

在崇陽當地,都說高梘鄉和金塘鎮的本地豆腐最好吃。據說這是原汁原味的水土因素,才能釀出這樣一種特色風味。也有“不服氣”的人試過好多回,離開了本地的山水,豆腐硬是打不出那個味……

於是,借著老家得天獨厚的優質資源,廖先文夫妻倆每天起早摸黑,用勤勞的雙手打磨生活。

打豆腐是個精細活,淩晨1點多要就要起床。過去都是用石磨用手工慢慢磨豆子,磨上半天功夫,手上不由得起了水泡;用手工濾豆漿時,一站就是半天累得腰酸背痛。“為了豆腐腦純正質樸,豆腐鮮嫩味美,苦一點累一點也值。”夫妻倆說。

為了保證豆腐的口感,多年來,廖先文堅持燒柴火,不燒煤不用電。黃豆事先仔仔細細的曬幹,然後用風車將裏面的雜物吹得幹幹凈凈,先在水裏充分浸泡4至5個小時,再用石磨慢慢磨,在燒漿時則用硬火柴。有些人圖省事一般都采用扒槳的技術,但廖先文的豆腐作坊一直采用摻槳的技術。廖先文說,只有摻漿的豆腐味道口感鮮嫩無比。但摻漿需要手藝人掌握火候,恰到好處。

天道酬勤!這家夫妻豆腐店很快打出了名聲,成為遠近聞名的豆腐供應商。現在,憑著找上門的“訂單”,夫妻倆每天都要加足“馬力”確保生產。據了解,這些訂單大多來自江西修水和湖北武漢、鹹寧、崇陽、通城等地,大多為一些餐飲業,要求廖先文定向供應炸豆腐、豆腐幹子、豆豉。也有好多人把廖先文家的曬幹的炸豆腐和幹子等作為饋贈禮品。

好酒不怕巷子深。隨著供應量的增大,手工石磨遠遠滿足不了供應環節,廖先文不得不改為電磨。為了彌補這一缺憾,他轉而采購質佳價高的黃豆,最後他發現湖北天門的優質白黃豆粒大飽滿,漿水好,制出來的豆腐口感更好。在烹制炸豆腐時,廖先文采用一級優質大豆油,並且從來不撈豆油皮,“這樣好讓顧客買得放心,吃得開心,也為自己贏得越來越多回頭客”。

現在,廖先文一年僅購白黃豆就要1萬多斤,向當地農民購買50000多斤的硬火柴,消耗2萬多元的大豆油,另外他每年利用豆渣要養7、8只生豬,年收入將近15萬元。每到臨近年關或寒冬臘月時,豆腐店每天要消耗近二百斤的黃豆。

廖先文說,自己的豆腐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其實也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2019年,當看到其欲擴大生產規模時,當地政府和銀行部門主動上門向其提供了5萬元的免息扶助貸款,2020年又提供了3萬元的無息貸款。他信心滿滿地說,借助東風,自己一定會把豆腐產業做大做強,做出自己的特色品牌。

責編:張歡

本文來自【鹹寧日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