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周公解夢最強農家媳的信息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新冠疫情襲來,人被困在高高的樓裏,拿外賣時才能呼吸到新鮮空氣,每每這時,我就特別想念住在農村的日子,想念在曠野裏狂奔的自由。

因為暫停了遠行的腳步,我開始挖掘家門口的鄉村風情,每天,我從這個村逛到那個鎮,幡然醒悟,家鄉寧波竟藏著如此美妙的景色,如此古樸的街巷。

漁村的昔日風情:象山石浦古鎮

說來慚愧,作為寧波人,這是我第一次來石浦古鎮,此前一直不知道這座臨石浦港而建的漁港古鎮。

古鎮在高高的山上,從臺階下往高處看,什麼也看不到,而當慢慢拾級而上,會發現山上的小鎮別有洞天,倒是應了當地人說的“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古話。

石浦老街城樓 本文所有圖均由作者 提供

順著古城的入口一路走,古味盎然的明清建築、鱗次櫛比的商戶、起起伏伏的青石板路、旖旎有趣的漁燈、吊掛成串的海螺花映入眼簾……灰色的街道被這些裝飾得五彩斑斕,透露著濃濃的漁民家庭氣息。古城內住著本地居民,家家戶戶門口放著小竹凳。和偶爾經過的老人閑聊幾句,他們熱情洋溢,和我們這些“外人”講起了往事:從小吃海鮮,看海景,跟著父輩搖船出海,約上夥伴港畔遊泳……一代又一代的“海之子”,就在這裏繁衍生息。

有趣的漁燈

古鎮至今保留四條完整的老街,總長1670米,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厚街,它們組成了古樸的石浦老街。行走其間,不經意就會遇見一處老宅或古跡,舊事漁港的生活印跡歷歷在目。

石浦老街

行走其間,偶遇一家叫大皆春的藥鋪。據傳藥鋪創建於明末,以出售多種名貴滋補品出名,且滋補品是根據當地氣候環境、周圍漁民的工作環境配置藥方煎熬而成,其中,有款別致的民間膏藥,叫“吊籃膏藥”,它的制作嚴守獨家秘方和“傳媳不傳女”的傳統,如今也有200多年歷史了。在藥鋪裏,許多實物是原本生活用品,栩栩如生地展現了古老傳統的中藥鋪,如同電影畫面,叫人沈浸在那個時代撮藥看病的情景。

到訪那天下著蒙蒙細雨,古街上幾乎沒有人,被雨水洗刷過的古城顯得愈發安靜,一個人,獨享一座古鎮,也是疫情期間獨特的體驗了。

浙東千年歷史的見證:東錢湖韓嶺古村

郭沫若曾用八字評價寧波的東錢湖:“西子風韻,太湖氣魄”。東錢湖就像寧波人的後花園,一到春天,湖邊都是來騎車、踏青、野餐的人們,而在湖的對面,還藏著另一散心去處——1000多年歷史的韓嶺古街。

老街被譽為"浙東第一古街",據傳因早年有韓姓居此而得名。據考證,王安石治鄞時重建湖界,那時韓嶺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寧丞相史浩經韓嶺去祖居下水村時,留下的《東湖遊山》一書中就有“中有村號韓嶺,漁歌樵斧聲相參”之句,足見韓嶺集市在當時已小有名氣。在此後的幾百年裏,韓嶺曾是寧波市區連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樞紐和水陸轉運中心,留下了寧波發展的印跡。

韓嶺前街

韓嶺的老街有兩條,前街和後街。商貿集中在前街,總長達500余米。去年,韓嶺老街通過重新建造修繕,煥發出新的活力,書店、咖啡館、酒館、木匠體驗館等等都在老街上一個個紮根。而我最喜歡的,還是老街上一個個售賣老式點心的店鋪,比如東錢湖的麻糍店、青團店,還有油贊子店等。這些帶有時代印記的食物,一下就能把人帶入往昔歲月中。

韓嶺老街的後街中間,有一條街溪緩緩流過,兩旁是清一色的二層樓房,灰瓦白墻,紅漆門面,一間連著一間,綿延向前。樓房使用的還是當年集市留下來的地名,如竹棚根、柴場等。村裏還有口不大的小沙井,井水冬暖夏涼,又帶絲絲甜味。

與韓嶺水街相平行的南邊小巷,也保持著古樸狀態,建築結構基本與原先並無二致,時不時還能在建築上看到幾十年前噴印的油墨、宣傳語,也是頗有年代感。許多老村民仍住在這裏,見證著時代變遷。

韓嶺理發店

韓嶺老街如今盛名在外,得益於一些列古鎮修繕更新的工程,比如日本設計師隈研吾操刀的“韓嶺美術館”。去年10月,設計師本人還特地來參加奠基儀式,據說美術館大概三年內可以落成,作為一個寧波人,可以在家門口看到自己喜歡的設計師的建築作品,大概是最幸福的事兒了。

找到80後的成長回憶:東吳天童老街

在寧波鄞州的東吳鎮,最有名的就是有著1700多年歷史的的東南佛國天童禪寺,所以在東吳,有很多地方都以天童命名:天童村,天童嶺,天童森林公園。天童村保留自東向西的一條老街,如今古風依舊淳樸,人們習慣稱它為天童老街。

來自天童老街的問候

走在午後的天童老街,恍惚間回到往昔。至今千余年史的天童老街,舊時是通往天童寺的必經之路,老街像一條玉帶,一頭系著天童寺,一頭連著小白嶺。自宋代起,天童街就有遠近聞名的街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它是“東鄉十八街”之一,而現在則成了尋常人家的棲身之地。

午後的天童老街

去年,天童老街環境整治改造成為寧波的話題熱點。東吳鎮依照“修舊如舊、就地取材”的原則,將老街本來的鄉土材料“變廢為寶”,村民們的農耕用具成了街邊的風景,真實還原了昔日農家生活。正是這些被保留下的古樸細節讓人感受到有別於那些商業氣息濃重的古鎮的風情和韻致。

老街上的農具

許多老屋也巧妙變身,煥發出新舊交融的魅力。譬如,蔡氏宗祠被改建成為老手藝木匠研習社。廢棄水廠被重新修繕,改建為民俗文化基地。上世紀60年代的知青樓、下書房、中藥鋪、故居等歷史建築也被重新復原,成為新的“打卡”地標。

知青樓

短短兩個小時能逛完的老街,我徘徊了一下午,驚喜地在路邊的雜貨鋪買到了兒時吃過的鹽水棒冰,想起那個時候,全家人在家門口乘涼、吃棒冰、啃西瓜,那是記憶裏最歡樂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