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解夢抓了很多野雞

頻道:解夢 日期: 瀏覽:1

從古至今,過年習俗可謂變了幾變,為啥?因為過年指哪天,歷朝歷代看法都不一樣。

現代認為春節才是年關,但古代比如宋代,臘日才叫年關。別說這個了,其實連臘日到底哪天,都變了好幾變。

宋代臘日是臘月二十四,至今還有很多地方二十四祭竈,農村生活過的一定有印象,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風俗,並不比春節重要性低多少。

南北朝定初八為臘,要不咋說臘八粥呢,但漢代以前,臘日不固定,每年冬至後第三個戎日叫臘日。

臘日還是小問題,想搞清楚古人怎麼過年,最頭疼的就是蠟與臘。

蠟祭和臘祭

你猜我是那個la?

過年風俗起源於社祭,打周朝起,古人就要在孟冬之月,即臘月舉行大型祭祀。

《禮記》:(孟冬)大割祠於公社及門閭。

這個大割祠包含一系列活動,有的稱之為蠟祭,有的稱之為臘祭。如果你問這倆有啥區別,在下真不知道,別說我了,連漢語詞典都搞不清,不信你去查。

今天分得很清,蠟是蠟燭之意,臘則是臘月或者臘肉,可在古代,它倆一個意思,專指臘月祭祀。

如果勉強給一個解釋,蠟祭專指“五祀”,而臘祭則是使用臘物祭祀。

什麼是五祀?門戶井竈中霤。中霤是土地神,很多書比如《周公解夢》,寫成了門戶井竈廁所,把土地神改成茅廁,也不知道出於啥想法。

臘肉這個詞很早就有了,因為古人覺得,土地神掌管土地,拿土地產的糧食祭祀,有點不尊重,人家不缺這個,所以就得用土裏長不出來的東西代替,比如獵物。

鄭玄說:“臘,小物全幹。”臘肉就是幹肉,所以冬天做風幹臘肉,至少得從周朝算起。

你說蠟祭和臘祭區別在哪?說了半天還是一團糊塗,如果五祀使用臘肉,它到底是蠟祭還是臘祭?

算了,咱甭糾結這個繞口令了,繼續下一個問題。

臘八粥

現代普遍說法是,臘八粥是舶來品,來源於佛教。釋迦摩尼成佛日是臘月初八,據稱這天,有牧羊女給了他一碗乳糜,他喝了之後馬上升天成佛。

乳糜是用奶酪酥油熬成的粥,所以每逢臘八,寺院便會熬制臘八粥,廣施信徒,以紀念佛祖得道。

佛教正式傳入我國,是在南北朝,所以打南北朝起,臘八便固定了下來,就是臘月初八。

其實這事大概率謬傳,因為佛祖他老人家來自印度,印度哪來的農歷?先不說他們歷法跟我們區別多大,印度有沒有冬天都是一回事,咋可能有臘月之說。

所以這個事,八成跟老子化胡一樣,是佛教徒為了易於傳播,借助中原風俗,編出來的故事。

本圖引用自頭條百科

但不管怎麼說,打南北朝起,有了臘八這個專用節日,而且有了臘八粥這個東西。

其實僅從臘八粥這個詞,就能明白,這是典型中國風俗。

《禮記》:順成之方,其蠟乃通以移民也。

蠟祭舉辦完,祭品分給大家享用。周朝飲食,除了燒烤就是熬粥,那會廚子還不會炒菜,別說炒菜,鐵鍋都沒有。這麼點食物,這麼多人怎麼分,可不得熬粥,說到吃粥,中國人若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古人很少吃肉,食物以谷粟為主,天天熬粥,頓頓稀飯,如果你說還有別的做法,打死我都不信。

子貢觀看蠟祭盛典,感嘆“一國之人皆若狂”,孔子回答:“百日之蠟,一日之澤。”

辛苦一百天準備的蠟物,今天得以分享,咋能不高興。而一國之人皆若狂,全國人都吃,你說除了熬粥還有啥辦法?所以臘八粥應該是地道本土產物。

《後漢書》記載了一個故事,說陰子方在臘日這天,偶爾祭了一次竈神,得以暴富,後來陰子方就把這個養成了習慣,別人聽說了,紛紛仿效,也就有了臘日祭神的傳說。

梁朝《荊楚歲時記》也記載了這個故事,還做了補充,“十二月八日為臘日”。陰子方是東漢人,比達摩早得多,可見臘日原本就有,跟釋迦摩尼沒關系。

趙雲和竈神

蠟祭五祀當中,唯一保留下來的是祭竈,說明愛吃這毛病從古至今沒變,吃貨精神永遠留傳。

有意思的是,祭竈神貼的卻是鐘馗畫像。宋代每到臘月二十四,就要籌辦一個活動,跳鐘馗。現代叫跳竈神,可在宋代只有鐘馗沒有竈神,由一個人扮做鐘馗形象,唱戲跳舞,焚香祭拜,其中最有名當屬放爆竹。

若說爆竹從何而起,來源眾多,說法不一,但真正關系最密切的,恐怕就是跳鐘馗,畢竟爆竹用來驅鬼,而鐘馗正是抓鬼官。

現今很多地方仍然保留著這一傳統,不同的是,有的改做端午節跳,還有些地方一年四季都跳,搬家娶親等大事都要來一次。

宋代就只有年終,從臘月二十四一直跳到三十,明明祭竈神,卻擺出一個鐘馗來,當真令人不明所以。唯一可以解釋的是,祭竈是社祭傳統的延續,社祭裏也有驅鬼這一項,所以後世就把祭竈和驅鬼合二為一,竈王爺和鐘馗一起拜。

想吃飽飯就得先驅鬼,聽著也有幾分道理,但總覺得不大通,你要是趕餓鬼我還能理解。

更有意思的是上海地區,他們連竈王爺都不擺,拜的是趙雲。

據說上海話,趙雲和竈神一個發音,我不懂上海話,究竟對不對,還得請上海人現身說法。但我就不明白了,為嘛不直接拜竈神,搞個替代品,好處全落趙雲肚裏,就不怕竈王爺他老人家生氣?

過年串門如何送禮

逢年過節要串門,這是打周朝就定下的規矩,你不去都不行,空著手去更不行。

《周禮》:以禽作六摯,以等諸臣。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鴈,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

周禮把禮物都給你安排好了,只能送六種東西,都跟禽有關,叫六摯。古代禽可不是家禽的意思,也包括走獸,想想華佗五禽戲,模仿的是老虎鹿熊等動作。

諸侯天子可以送半成品皮帛,卿送羔羊,大夫送的那個看不懂的字,其實是雁字古寫,讀書人送野雞,普通人送野鴨,工商小販送雞,這個雞就是蓄養的家雞。

為啥送這些?都是有用意的,比如“小羊食乳,必跪受之”,這叫孝順;“有角而不任,類好仁者”,有角也不用,所以很仁。

說羊很仁都是沒放過羊的,羊最喜歡偷襲,你背對一群羊試試,看看頂不頂你,頂不飛你。

大雁在古人眼裏是君子,冬去秋來,很有規律也很講信義。飛翔的時候排成隊,這叫禮;晚上休息有雁專門放哨,這叫智;同伴受傷也不放棄,這叫義。

求親納采也送大雁,取的是大雁一夫一妻,終生不渝的意思。

讀書人送野雞,意思是品行高潔。據說野雞很難養,被抓住就不吃不喝,很有點不受嗟來之食的脾氣。

別誤會,這個野雞不能吃

沒抓過野雞,違法,所以我也不知道是真是假。但難怪古人喜歡拿野雞比喻自己呢,以前看到類似描寫,心裏還嘀咕,啥不好,非得當野雞。

送禮還有個講究,不能送活的,只能送死的,據說本意是“士為知己者死”。不僅要死,還要風幹,我總覺得,這是怕放臭了。

因為禮物不是給你吃的,別人上門送的時候,你要再三婉拒,對方也要再三懇求,總之雙方互相配合,收禮人堅決不收,送禮人堅決要送,最後勉為其難收下。

收下別慌著吃,如果對方跟你身份相當,你還得另選個時候給人家送回去,還是這只死野雞,還是熟悉的劇情,你來我往,你謙我讓。

流程太復雜,如果是活雞,拎來拎去確實不方便。

如果對方身份比你低,就不用特意再跑一趟了,送他走的時候,作為還禮可以直接把雞送回去,當然謙讓不能免。

對方身份比你高咋辦?想多了,比你高的人不會來,你得登門看人家去。